|
寒亭区高里街道张家村村西有一座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八孔桥,至今保存比较完整。据了解,该桥是为了防洪建造的,由于该桥较窄,多年来一直仅供行人和小型车通行。历经多年的风吹日晒,八孔桥已有轻微破损,该村决定对该桥进行加固修理。对此,我市文史专家于家干表示,该桥能保存到现在很难得,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现场 桥身保存较完整 12月26日,记者来到寒亭区高里街道张家村西侧,看到这座八孔桥长约15米、宽约6米。桥身用砖头砌成,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砖块已经变成了土灰色。桥西头有少数砖头已经破裂,但桥身整体保存完好,桥下共有八个拱形的桥孔。 记者来到桥面上看到,八孔桥两侧没有任何遮挡物,桥下的小河已经干涸,长满了杂草和植被。桥面上是土路,有被车辆碾轧的痕迹。 “这座桥对我们村来说意义重大,它起到了抗洪的作用,曾经保护了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这些年来尽管这座桥我们很少用到了,但没有人故意破坏它。”在现场,村民张先生说。 该村另一名张姓村民告诉记者,这座桥已有近50年历史,“如今仅供行人和小型车辆通行,大型车不能从这里走,生怕把桥轧坏了”。 专家 有一定研究价值 村支书张学庆告诉记者,这座桥建于1965年,是为了防洪建造的。桥下无水已经20多年了,没有了水流的冲击,也就减少了对桥身的损坏。 “历经近50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桥身多少有些损坏,我们近段时间打算进行加固并维修。”张学庆说。 我市文史专家于家干表示,这座八孔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建,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像这种桥虽然年代不是很久远,但能保存得这么完整,非常少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于家干说,对于八孔桥,离不开村民的爱护、保护,希望该村能继续保护这座八孔桥,让人们都能感受到它的风采和魅力。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晓梅 张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