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锡纶,字叔言,是王统照的大姐夫。王统照在中学时期就酷爱文学,爱写诗,写小说,而丁叔言则从事教育工作,除了爱好画国画之外,也喜欢写诗和研究文学。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所以他们还是文友。 常经潍县,与姐夫谈诗论文互有唱和 我父亲丁叔言住在潍县城内南门里大街,当时舅舅从诸城到济南,必先经过潍县,所以在潍县接送舅舅就成了他的任务。放寒暑假时,舅舅常顺便在潍县住上几天,与我母亲团聚,同时与我父亲谈论诗文,常有诗词唱和与互赠。单是舅舅的《剑啸庐诗草》《剑啸庐诗存》和父亲的《养静轩诗草》中,他们相互唱和的诗词就有多首。 舅舅从青年时期就喜欢写诗,例如结婚前在胶济线的列车上与隋焕东初见时,就挥笔写了五绝一首。诗曰: 大地风云恶,不平为我鸣。 河山夕阳里,犹作不平鸣。 这首诗的意思是,大地风起云涌,呼号叫嚣,是应和我心中的不平。在夕阳西下时,行驰在齐鲁大地的火车也在震荡咆哮,为我作不平之鸣。舅舅写完后,递给隋少峰,隋少峰看了叹一口气,又递给隋焕东,隋焕东看了也叹了一口气。这首诗表达了他们三个年轻人共同的心声。
迷上鲁迅,发表首篇白话小说《纪念》 舅舅在济南读书时,第一次读了鲁迅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文言小说《怀归》。他暑假时带回来反复阅读,并且向我父亲介绍说:“这是一篇极好的著作,它引人入胜,百看不厌,实在难得。”父亲说,这是他第一次听说鲁迅,并说舅舅在步入文坛之前,已经受到了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 舅舅在鲁迅文言小说的诱导下,在暑假中写出了一部共有二十四回的文言长篇小说《剑花痕》。写好后先把稿子交给我父亲阅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觉得还不够成熟,所以舅舅没有发表。后来舅舅又以舅母为原型,写了他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纪念》。《纪念》塑造了一个名叫慧瑛的贤惠妇女形象,由于她的勤劳操作,减轻丈夫的负担,丈夫的大作才得以问世。她借钱给姨妈治病,出钱给穷学生交学费,她还尽一切可能救济灾民。写好后将稿子给父亲阅读,并一起讨论、修改。舅舅在这篇小说后边,用剑三的名字写了一个短“识”:“余赏谓社会之恶,多造因家庭,而家庭之责,又须归之妇女。若家庭有一个理想中之慧瑛其人,则百事可治,否则日日言此言彼,终是治标不治本之论。”舅舅叫父亲写一“附志”,父亲写道:“家庭之幸福,实为社会改良之基,而夫妇性情相合,又为家庭造福之源。必性情一而后观察事物也同,观察事物同而后能相濡以沫,即家有慧瑛,亦需能有人消受也。”《纪念》及“识”与“附志”于1918年8月发表在《妇女杂志》上,晚于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三个月,属于中国新文学最早的一批白话短篇小说之一。此后,父亲和舅舅之间的书信来往甚密,友谊与感情俱增。 父亲和舅舅也经常以诗词相和,互相切磋。惜别时往往写诗留念。例如,舅舅的《与疏言同客章邑十余日归时送之车站风雪凄然口占一绝》诗曰: 天地云气重,风劲雁鸣微。凝眺苍茫里,西风送客归。 疏言是父亲的别字,也是叔言的谐音。在天阴、雪下、风大的情况下,凝望着父亲离去,一直到不见踪影,可见惜别之意深浓。
组织诗社,写诗题画主编《文学旬刊》 民国七年(1918),21岁的舅舅到了北京,考入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读书。同年,父亲和舅舅一起组织了诗社。父亲的《回顾》中记载着:“高密傅丙鉴(字绍虞)先生,胶东诗人也,与平度董锦章、白澄泉、潍县郭果园齐名,时称胶东四大诗人。自果园先生去世,学诗苦无人指正,今岁与王淑贻、王剑三及文初弟、东斋侄,共组潜社,请绍虞先生主社政。”其中王剑三即舅舅王统照。文初是我的叔叔丁锡章,字文初。东斋即丁东斋。后来,父亲和丁东斋等人又组织成立了“同志画社”,舅舅也积极参与。 因为父亲和东斋大哥都喜欢画画,而国画往往需要题诗加以配合。舅舅积极地用古诗题画,有时也用新诗题画。例如,舅舅为父亲的画写了一首题画诗,题为《叔言为画一双松虎泉图用诗记之》: 欹斜了身体的双松, 下荫着百尺的流泉。 忽然在一夜, 松中起了涛声, 使得无数的山峰, 都涨了绿色。 虽然我没有看到父亲画的这幅画,但从舅舅的诗中,就可以想象到父亲画的是什么。 舅舅虽然不会画国画,但他喜欢欣赏国画,对诗社和画社都很支持。他在《留别叔言文初卓千兼施山隐斋主人及东斋》一诗中有一段是: 谢家连慧总多才,画社诗坛取次开。撑住邹鲁风雅气,河声岳色此间来。 谢家指的是谢灵运,南朝宋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舅舅写的诗中用“谢家”暗指潍县“丁家”。他认为画社、诗社的建立有益于发扬齐鲁大地风雅之气,能够产生一些气壮山河的好作品。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爆发,舅舅参加了天安门前的盛大集会和“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1918年冬,舅舅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创作和编辑工作。中国大学筹办学报,舅舅被推选为编辑之一,一个入校不久的学生当学报的编辑,在当时还是很少见的。1919年4月《中国大学学报》创刊号出版,其中就刊出了舅舅写的小说《战之罪》《苦学共产记》和论文《美学浅说》,此时,舅舅开始了对于人生苦难的追问和对于美的探讨。 1920年舅舅与郑振铎、周作人、沈雁冰、叶圣陶等12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1923年,舅舅被推选为书记干事,负责北京分会的会务工作,并主编《文学旬刊》。《文学旬刊》得到了周作人、徐志摩等著名作家的支持。父亲也积极投稿,他的诗在《文学旬刊》上发表的就有16首之多。 舅舅响应李大钊提出的关于新文学必须有“真爱真美的素质”,应当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的号召,积极参与一些刊物的编辑和写稿。他所参与编辑的刊物有《曙光》、《晨光》,北京《晨报》的《文学旬刊》、《自由周刊》等。自1919年到1925年共发表论文14篇,译文24篇,诗120余篇,短篇小说23篇。这些作品部分收录在《王统照文集》里。舅舅在诗文中所倡导的“爱与美”,也就是“五四”新文学革命中所提倡的真、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