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统照在青岛居住期间,到家中来访的朋友很多,有当年在山东大学担任过教授的闻一多、杨振生、洪深、老舍、赵太侔等人,还有他的学生和朋友臧克家、吴伯箫、杜宇、王亚平、孟超等人。在他的学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后来在文学道路上有了长足发展的于黑丁、臧克家和吴伯箫。 于黑丁 考学青岛成王统照学生,积极投身左翼文艺运动 于黑丁是青岛郊区的即墨县人,出身农家,家境相当贫寒。因为率先剪掉辫子,被私塾先生重责而失学。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小说月报》《东方杂志》上舅舅王统照发表的《沉思》《春雨之夜》《湖畔儿语》等小说,对舅舅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于黑丁进了国民学校,发奋苦学了几年。毕业后没有条件继续上学,他便在青岛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干临时工。于黑丁利用夜晚时间,在工棚中读完了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和舅舅的长篇小说《一叶》。后来他考上了胶东中学,在初中二年级当插班生。在亲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打工挣的钱,交了学费。1928年春,他得知舅舅在青岛市立中学任教,便想去报考,恰好这年暑假青岛市立中学高中部文科一年级招生,虽然他在胶东中学差一年才能毕业。但他考取了青岛市立中学,成了舅舅的学生。 舅舅回忆第一次见到于黑丁时曾说:“开学那天,他站在市立中学大门外等我,一见面就问:‘你是王统照老师吗?’我点了点头,问他:‘你是谁?’他递给我一张事先写好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你的作品我读了不少,我一直想见你,想得到你的指点和帮助。’我说:‘好的,有时间你可以来我的寓所。’我们握了手,后来他就成了我家的常客。”在舅舅的指导下,于黑丁进步很快。他在班上组织了一个文学小组,请舅舅指导。因为这个文学小组还没有名字,舅舅建议说:“就叫无名文学小组吧。无名,就不要骄傲自满,无名就要努力进取。” 1933年,于黑丁经中共党员乔天华、俞启威(黄敬)的介绍,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翌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段时间他曾代表青岛“左联”和舅舅联系。那时,他一边从事“左联”的工作,一边写作,写出了大量进步文艺作品。1935年,青岛地下党组织遭破坏,于黑丁受党的指示,撤离青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黑丁奔赴抗战前线,辗转华北各地,参加战地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于黑丁赴武汉,与臧克家一起联合一批作家、艺术家组成文化工作团,臧克家任团长,他担任副团长,赴第五战区进行抗日宣传。新中国建立后,于黑丁先后担任中南作协主席、武汉作协主席、湖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河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
臧克家 常来拜访与王蕙兰结婚,好友筹款《烙印》引热潮 臧克家,诸城县臧家庄人,是舅舅的同乡。1924年,舅舅陪同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到济南,泰戈尔用英文演讲,由舅舅担任翻译。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臧克家正好是台下的听众,舅舅的学识与风度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28年,臧克家与王蕙兰结婚。王蕙兰是舅舅的侄女,济诚、立诚表哥的堂姐,我们都叫她“八姐姐”。 1929年臧克家考入了山东大学中文系,成为闻一多的及门弟子。他经常和吴伯箫一起拜访舅舅,而那时王蕙兰经常住在舅舅家中。后来臧克家回忆起和舅舅相处的这段日子时曾写道:“我在山东大学读书期间,不时到他的观海二路寓所去。大铁门向西,院子很小,一进大门,右边一座小平房,两个通间,这就是会客室。室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匣《全唐诗》。我到了,老工友上楼通报一声,一会儿看到主人扶着陡直的栏杆,滑梯似的飞跃而下。楼很小,又高高居上,真可称为危楼了。剑三瘦削,体弱,很健谈,兴致来时,拘谨不见了,高谈阔论,又说又笑,诗人情态,锋芒毕露。有时谈到近乎进餐时分了,便留我吃家乡风味的便饭:煎饼、小豆腐,极简单,但极可口……” 经过闻一多和舅舅的悉心指教,更由于他过人的勤奋和刻苦,1933年,臧克家的新诗已自成风格,并且在不少报刊上发表。他想出一本诗集,可没有一家书店愿意免费为他出书。有一次,闻一多到舅舅家做客时谈到了这件事,两人各拿出20枚银元,还是不够。正好当时同在市立中学教学的王笑房,也就是王蕙兰的七哥来做客,也拿出20枚银元,印刷费有了。闻一多和舅舅为他审定诗稿,闻一多为之作序,舅舅作为出版人。臧克家把审定后的诗稿,连同闻一多写的序言,寄给在北京的朋友卞之琳。卞之琳热情地为他跑书局、搞校对、设计封面,友人王莹做了很好的助手。很快,一本题名《烙印》的精致诗集与读者见面了。因诗风凝炼简朴、深刻沉实、颇多锋棱,又有著名诗人闻一多在序言中热情推荐,诗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闻一多和舅舅的朋友,著名作家茅盾、老舍等纷纷发表书评,热情推荐,《文学》等著名报刊也好评如潮。上海生活书店主动找到臧克家,愿意接纳《烙印》正式出版。臧克家瞬间成为“1933年的文学新人”,《烙印》体(或称臧克家体)成为文学青年们热衷的诗体。后来臧克家说:“我的第一本诗集,剑三是鉴定者、资助者,又做了它的出版人。没有剑三就不大可能有这本小书问世,这么说也不为过。”
吴伯箫 临行前托付作品 王统照设法出版 吴伯箫,原名熙成,1906年出生于莱芜吴花园村一个富裕家庭中,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他在读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写了《白天与黑夜》《塾中杂记》等文章,发表在《京报》《晨报》上。1931年吴伯箫来到青岛,任教于市立中学,因仰慕舅舅的文学成就,到观海二路寓所拜访。后来他到了山东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时期,经常带自己的作品找舅舅请教。吴伯箫曾这样回忆舅舅:“你那样厚道、谦虚、平易近人……在青岛观海二路你的书斋里,我们不知道一同送走多少度无限好的夕阳,迎接过多少回山上山下的万家灯火。在写作上,你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是令人难忘的。” 吴伯箫在抗战后参加革命,1938年到延安,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东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解放后,他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坚持散文创作,成为著名的作家。吴伯箫在离开青岛去延安之前,将自己的一部分作品交给了舅舅,托他设法出版。舅舅老想着这个事,但一时做不到,一直到他去上海担任《文学》月刊主编时,才交由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吴伯箫的散文集,题名《羽书集》,舅舅以韦佩的笔名写了序言,但无法把书交给吴伯箫。后来吴伯箫告诉臧克家:“我在延安,有一天,一位同志对我说:‘我看到你新出版了一本书。’我听了大为惊异,出版了一本什么书?急忙借来一看,原来是《羽书集》。我感动得不得了!” 舅舅和这些学生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称舅舅为“老师”,但有时也直呼“剑三”,但对我舅母都一直称“师母”。我舅母也非常欢迎他们到观海二路来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