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潍坊新闻·民生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今日关注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文化产业多了个钱袋子
为振兴潍坊刺绣,我市将开展免费培训工程“九千绣花女”等你的身影
潍坊天气
群众是否满意明天电话访问
济铁售票业务今夜停四小时
航空燃油费今起再次下调
2015年01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振兴潍坊刺绣,我市将开展免费培训工程“九千绣花女”等你的身影
  潍坊刺绣省级传承人丁培玲(右)交流刺绣工艺。



  “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历史上的潍坊手工业发达,曾被誉为北方的“小苏州”,绣花女们手中的“潍绣”更是名噪一时。然而,如今潍坊已难觅穿针引线的“绣花女”,作为鲁绣代表的潍坊刺绣濒临失传。1月4日,记者从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旨在唤起民众心中的乡土记忆,重现潍坊刺绣辉煌的“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即将开展,将向市民免费教授刺绣工艺。
探访 ◥◥◥ 学刺绣不花一分钱
  1月4日,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为了传承振兴潍坊刺绣,“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正在紧张准备中。
  “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咱潍坊的风筝、核雕等的传承已经初具规模。刺绣作为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绝活,不应该就这样沦落。”培训工程负责人表示,培训工程启动后,将开设免费的刺绣传承课堂,面向市民进行刺绣工艺的教学和传授。市民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甚至都不用自己买学习材料,只要想学,直接到课堂里便能拿到材料听刺绣传承人讲课。
  据该负责人介绍,课堂上,将由潍坊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丁培玲、李素贞、李银凤等亲自传授刺绣技艺。预计每年能培训300名学员。他们还会举办首届潍坊刺绣传习作品比赛。通过广泛征集民间刺绣传习作品,结合潍坊刺绣培训活动,培养和发现一批优秀刺绣人才,促进刺绣技艺的提高和优秀作品的涌现,并以此为契机建立起潍坊刺绣骨干队伍。
尴尬 ◥◥◥ 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现在所有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工程应该很快就可以启动了。”培训工程负责人介绍说,潍坊刺绣工艺兴盛于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老潍县曾享有“九千绣花女”的美誉。
  潍坊的刺绣是有自己特色的,潍坊刺绣多采取寓意手法表达主题,取材广泛。用色以鲜明艳丽为主,多采取对比形式,配色明快。在工艺上,精致、细腻的针法能将各种景物、图案生动而不乏韵味地展现出来。“潍绣”的种种特色,使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这种传统的、原生态的工艺开始走向衰败,隆隆的绣花机器取代了“九千绣花女”的忙碌,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手中的针线,告别了绣花的生活。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会刺绣的人越来越少了,在潍坊,省级刺绣传承人只有两个,市级传承人一个,能懂点刺绣并绣出作品的也就二三十人,作为鲁绣代表的潍坊刺绣可以说到了濒临失传的窘境。
突破 ◥◥◥ 在学校设教育课程
  潍坊刺绣要想真正得到有效的传承,还要从娃娃抓起。“刺绣在最初是以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现在的小孩从小接触的都是一些现代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对这些传统文化了解很少。我们希望通过刺绣进中小学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对刺绣有一种文化印记,能培养起他们对刺绣的兴趣。”该负责人说,“潍坊刺绣进课堂”活动将通过与教育部门合作,在部分职业院校设立潍坊刺绣传承教育课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刺绣技师。在中小学设立潍坊刺绣兴趣班,开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最终的目的是让刺绣技艺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实现结合,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该负责人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单靠技艺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搭建交易平台,拥有了市场,才能形成规模和影响力,才能创建潍坊自己的品牌,进而推动潍坊的刺绣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还可以利用省内及国内各大展览会平台,让更多的人目睹潍坊刺绣的风采。
传承人 ◥◥◥ 有了平台看到希望
  对于“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潍坊刺绣的省级传承人丁培玲激动不已。“咱潍坊的刺绣传承有望了。”今年66岁的丁培玲告诉记者,她小时候一直跟着家里的大人学刺绣,那时候,基本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刺绣。
  “机器大批量生产的刺绣和手工绣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手工绣出来的作品充满情感,而且在材质选择、用针技巧上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些是机械产物无法比拟的。”丁培玲说,近年来,也有不少人找她学习刺绣,但是真正能沉下心来学的并不多,而且手工刺绣耗时长,收入低,不少人都半途而废了。“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的开展让她又看到了希望。
  同样作为传承人的李银凤也为该工程点赞。“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咱潍坊的刺绣曾经多么辉煌,作为值得传承的工艺,希望咱潍坊的刺绣能越走越远。”李银凤说,“本来担心这门工艺失传,现在好了,所有市民都有机会学习了,我们也有了传承的平台,潍坊刺绣传承有希望了。”李银凤笑着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早花
实习生 韩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