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今日关注 |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老传承人在制作演出道具。 |
|

|
|
“百鸟朝凤”之所以深受人们喜欢,除了表演精彩外,还离不开独特的演出道具。在重新排练这支舞蹈的过程中,传承人崔仰贤、崔勤书承担起了制作道具的重担。他们凭借对过去道具的回忆,在草纸上、地上反复绘制、修改图样,然后再根据图案制作各种道具。为了早点赶制出道具,崔仰贤的头发掉了一大把,崔勤书没来得及收割玉米。 先绘图后制作,重新准备舞蹈道具 在崔家村村委的一间办公室里,摆放着演出“百鸟朝凤”的“云彩”、“凤凰”、“百鸟”等道具,这些道具并不是专业人员做的,而是由崔仰贤、崔勤书等老人设计轧制,既继承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具风格,又体现了时代风格。 “制作这些道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没有传承下来的图样,我们只能凭借记忆制作。”崔仰贤说。 据了解,“百鸟朝凤”自从1984年上台表演后,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过去的道具要么没有保留下来,要么已经无法使用了。要想让“百鸟朝凤”重新登上舞台,表演道具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不耽误新学员使用道具,两名老人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投入到制作道具中。 “我主要负责‘云彩’制作,上面写着寓意吉祥的词语,由演员在演出中举着。‘云彩’上画什么样的线条、上什么颜色,全靠回忆过去的图样。”崔仰贤对记者说,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如以前,所以在绘制过程中格外吃力。 为了绘制出好看的“云彩”,崔仰贤先用铅笔在纸上绘制草图。每个图案都需要反复修改几十次才会觉得满意。设计出图案之后,他又开始染色。“我把草图带给年轻人,让他们用电脑做进一步的修改。”崔仰贤说,“云彩”图案看似简单,但设计过程中,他用掉了100多张草纸。 制作这些“云彩”道具,崔仰贤用了三个多月,由于费心费脑,他的头发掉了一大把。“我的白头发就是在那时候出现的。”崔仰贤说,赶制出的道具满足了演出的需要,这让他很欣慰。 费尽心思,修图改图无数遍再扎制 “凤凰”、“百鸟”等道具的设计是由传承人崔勤书完成的。崔勤书今年74岁,从小跟着大人学习“百鸟朝凤”舞蹈,对当时的各种道具记忆深刻。“这支舞蹈中断了数十年,之前的道具也无法使用了,需要重新设计、制作。‘鸟类’道具在整支舞蹈中起着关键作用,需要用心制作。”崔勤书说,大家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他感到压力很大。 “鸟类”道具不像“云彩”道具那样单一,不仅体积要适合演员舞动,颜色还要符合角色特点。为了设计好这些道具,崔勤书费尽了心思,白天的时间全花在了设计图案上,晚上睡觉前还要考虑图案颜色。“大家心里非常清楚,这次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百鸟朝凤’复出的可能性比较大。每个人分工明确,谁也不能拖后腿。”崔勤书说,除了回忆过去“鸟类”道具的形状,他还找年轻人从网上查阅了资料。 为了方便修改图案,崔勤书先在地面上画,直到整个造型画得差不多,才把图案描绘到草纸上。一个“凤凰”道具,图案不知道画了多少遍。图案设计好之后,还要扎制出来。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凤凰”道具在舞蹈中的作用,崔勤书在现场表演了起来。记者看到,“凤凰”道具中间是空的,演员站在里面,可以在场地上灵活走动。走动的时候,“凤凰”的翅膀和脖子还能动弹,看上去活灵活现。 崔勤书告诉记者,设计“凤凰”最关键的是让它前后平衡,如果失衡,演员就不好控制。另外,道具里面设置了各种机关,这样才能让“凤凰”在走动中保持翅膀和脖子活动。 怕做不出道具误事,顾不上收玉米 2010年8月份,招收的学员经过学习、排练,基本上掌握了角色表演和台词,可是没有道具,彩排中只能用手比划,或者使用其他工具来代替道具。“大家都在等道具,这让我非常着急。晚一天制作出道具,大家就得晚一天才能用上。”时间的紧迫性让崔勤书不得不利用晚上时间来赶制“鸟类”道具。 崔勤书家里种着几亩玉米,当时正赶上玉米收获的季节,为了不耽误制作道具,他把收割玉米的时间都用在了制作道具上。“家人催了我好几次,我就告诉他们,如果做不完道具,就会耽误‘百鸟朝凤’的演出,就不能让‘百鸟朝凤’发展起来。”崔勤书说,正是那几天的加班加点,他做出了几个,“这些道具都能用,没耽误大家演出。” 看着自己制作的道具派上了用场,崔勤书感到无比欣慰。可他到田地里一看,邻居家地里的玉米都已经收获了,只剩他家的玉米还在地里。“由于延迟了几天收,很多玉米都从玉米秸上耷拉了下来,给收玉米增加了很大难度。”崔勤书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