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奔跑吧 年货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今日关注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年货透着时代味
2015年0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货透着时代味




  置办年货是中国人辞别往年的最后一道仪式,40后关于年货的记忆是,年货开销在全家人一年的生活费用中总是占最大比例;60后回忆起的是,买现成的少,而是和家人动手蒸馒头、炸肉炸鱼……80后对年货的印象是和家人大包小包往家里拎。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年货不同的故事和体味。今起,潍坊晚报特别推出“年货故事”栏目,带您遍览关于年货的乐事、糗事、新奇事,探寻年货老味道。您有哪些关于年货的记忆?欢迎拨打热线电话18563639810,与读者一同分享。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年生活之中年货开销最大
  对于已经70多岁的市民邵振强而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年置办年货的情景恍如昨日。“过年能够吃到平常吃不到的丰盛菜肴,那个时候一家老小看到煎鸡蛋就能乐开花。”邵振强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认为最丰盛的饭菜就是一碗葱花炝锅面条,一盘热腾腾的水饺。“那时候置办年货大约只要几块钱,但这却是当时一个普通家庭一年中的最大开销。”邵振强说。
  “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那时经常被父母派去排队买年货,其中,大部分都是吃的,年夜饭是我们家一年当中吃得最好的一顿饭。”邵振强告诉记者,那时大人们过年都舍不得做新衣服,但却总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孩子扯上几尺布,找有手艺的邻居帮忙做新衣,所以孩子们最盼过年,因为到大年初一可以有新衣服穿。
  “日子虽过得苦,但能吃上一顿比平时丰盛的年夜饭,能穿上一件粗布新衣,过个热闹年,大伙心里都高兴。”邵振强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过年吃的穿的 做的多买的少
  “廿七宰公鸡,廿八白面发,廿九蒸馒头……过年前,肉鱼、面食,各家各户都得多做一些。”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市民安兰芬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置办年货的情景禁不住兴奋起来。圆圆的大馒头,个个点上红点;刚出锅的炸藕合、炸丸子等一簸箕、一盖垫地往屋里搁。
  在那个贫穷年代,安兰芬对于年的记忆更多地围绕在一家人没日没夜地置办年货上。“一般从腊月廿三就开始忙,廿六买来猪肉,把黄豆、猪肉皮放一起做豆瓣酱。初一十五,家里来客人了可以一起吃。”安兰芬告诉记者,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年货买现成的少,大部分都是自己做。不仅食物是如此,一些新衣服也需要裁布料自己缝制。“那时姑娘家都会裁衣服,缝纫机蹬一晚上,赶明儿就有新衣服可穿。手头富裕的买上一块红纱巾,臭美很久。”买点瓜子、嚼几块水果糖,“砰砰”的鞭炮响起来……年的味道记忆犹新。
如今
没有买不到的 只有想不到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货的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在不少80后看来,如今年货置办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
  “以前父母置办年货一定要带上孩子,一家人拎着大包小包回家,才叫过年。”今年27岁的小李对于年货的感触莫过于种类的丰富。以前办年货,瓜子糖果少不了,猪肉刀鱼来十斤,新鲜青菜囤上一袋子,再加上两幅喜庆点的年画就算过年了。如今可好,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南方的水果北方的干果,只要想吃总能搜罗得到。干货、茶叶、腊肉、野菜……去年春节前夕,小李在潍坊置办了个齐全。
  羊年春节临近,小李打算今年也要来个十全十美年货大采购。“小的爱玩老的注重健康,挑年货可马虎不得。”小李说,对自己而言,置办年货更像一种责任,通过精挑细选和层层把关后,把最好、最健康的年货味道呈献给家人是自己的幸福。
  本报记者 魏慧敏 隋炜凤

◎专家访谈
  张克刚(潍坊学院副研究员 文史专家)
年货变迁见证 红火幸福生活
  自古以来,年货便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希冀与憧憬。年货年年有,变化年年新。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限量供应的糖果、瓜子,到改革开放后的“三转一响”、大鱼大肉,再到如今的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年货的变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年货是时代的符号,它忠实地记录下百姓生活的变化,也见证愈加红火的幸福生活。”张克刚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