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今日关注 |
第03版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在战争年代,胡可除了参加过剧社的一些集体创作之外,也写过一些宣传剧。尽管在战火年间,这些作品大都没有保存下来,但却锻炼了胡可从斗争生活中提炼题材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胡可开始正式发表作品,第一部发表的剧作为《战斗里成长》,胡可从鼓舞我军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着眼,努力展示人民军队的精神面貌。后应八一电影制片厂之约,胡可将其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同时,该剧剧本被编入多部剧作选,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开始创作生涯 原稿毁于战火 胡可开始发表作品是在建国以后,但学习写剧本却从1940年就开始了。 在战争年代,他除了参加过剧社的一些集体创作之外,也写过一些宣传剧。这些剧本,有的演出过,有的作为文化娱乐材料油印出来,供应了机关、连队和农村剧团的需要。这些作品大都没有保存下来,侥幸留存的只有少数几个,其中被别人知道的宣传俘虏政策的《喜相逢》,是相声形式的广场剧。 1940年,剧本的来源日渐困难,敌后根据地的斗争生活感染着他,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和剧社能动笔的同志都动起笔来了。他写的第一部戏,是根据真实事件写的独幕剧《五十九个殉难者》,描写望都县柳陀村五十九名群众被敌人杀害以后,他们的子弟决心为亲人报仇,组成“柳陀排”集体参军的故事。这部戏写得悲悲惨惨,没有演出,但是,从此胡可便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他写得被演出的第一部戏是三幕儿童剧《清明节》,是1942年为剧社的儿童演剧队编写的。故事是根据1941年他在部队体验生活时听到的一点敌占区儿童的生活情况,和敌人诱骗敌占区儿童到边区刺探我军情报的事件虚构而成。这部戏揭露了敌人的残暴,有不少动人之处,曾多次演出,也被兄弟剧社选用,并获得边区剧协的奖励。在战争年代,戏剧是作为斗争的武器来使用的。那时没有发表、出版这一说,演出算是发表,油印上几十份发给兄弟文艺团体和有关单位也就是出版了。如此说来,《清明节》就是他的处女作了。 从1942年秋到1945年三年间,他又创作了十多部话剧,其中有些剧还未来得及刻印,原稿便毁于战火。尽管没有留下只言片字,却锻炼了他从斗争生活中提炼题材的能力,对他后来的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正式发表作品,始于新中国成立后 胡可正式发表作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发表的剧作为《战斗里成长》。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敌人的重点进攻已被粉碎,华北部队已经解放了石家庄,土改后的农民子弟踊跃参军,大批蒋军俘虏经过教育补充到部队。在这一形式下,军区政治部要求剧社写出有助于教育新战士和解放军战士的戏剧为部队演出。为此,胡可、胡朋等五名同志分别深入兵团体验生活,不久便写出了多幕话剧《生铁炼成钢》。剧本是分幕执笔,最后由胡可整理。因为时间紧,着急排演,又是分幕执笔,这部戏存在不少缺点。当时形势发展迅速,没有来得及修改。 1949年,胡可调离抗敌剧社,进入北平,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创作员,开始对《生铁炼成钢》进行改写。在改写中,他没有只考虑教育战士,而是从鼓舞我军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着眼,努力做到展示人民军队的精神面貌。剧本于8月底脱稿,取名《战斗里成长》。随后送交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致祥审阅。张部长说:“很好,可以先出版。”接着又把剧本送给丁玲同志,请她批评并介绍发表。 1950年初,《战斗里成长》在大华电影院预演,邀请在京的文艺界领导和专家观看指导,并召开了座谈会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到会发言的有田汉、曹禺、艾青、张庚、周巍峙以及各方面的知名人士。他们对该剧的创作演出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同时也指出某些不足之处。胡可根据意见对剧本做了必要的修改。当年2月21日,该剧作为新中国建立以后最早上演的创作剧目之一,在大华电影院正式公演。剧本发表在《人民文学》1950年第5期和第6期,并以单行本补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1956年,中央文化部主办了全国话剧观摩会演,该剧获得了创作、导演、演出各一等奖。后应八一电影制片厂之约,胡可将其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剧本被编入多部剧作选,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重访老部队,写出生动真实多幕剧 解放战争爆发后的1946年,我晋察冀野战军三纵队八旅二十三团一营在一次阻击战中坚守易县刘家沟村,抗击了敌美械部队3000余人的进攻,荣获“钢铁第一营”的称号。胡可同这个营的关系最为密切,1945年冬在绥远前线作战和1946年春夏在新保安驻防,他一直生活在这个营。胡可看了他们的报道后,于1947年初又重访了这支老部队。 胡可在该营待了半个月,官兵们向他讲述了战斗的经过和同志们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听完之后,胡可有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觉得应该描写这次战斗,歌颂那些为人民的解放而流血牺牲的同志们。 1949年《战斗里成长》脱稿后,胡可便开始构思这个剧本。1950年写出了多幕剧《英雄的阵地》。写这个剧本没有受这次阻击战真实情况的限制,而是有意识地选择了其中一些人和事,抛弃了一些人和事,想象了一些可能发生的人和事。胡可深知,自然主义貌似忠实于现实,而实际上歪曲了现实,拘泥于偶然现象的真实,却对现实本质基本表现了不真实。该剧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集体主义观念,突出我军英雄主义本质,同时也写出人民群众对革命战争的贡献。 《英雄的阵地》于1951年由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演出。此剧发表后,曾被几个军队文工团和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出。该剧本当年以单行本出版,又先后收入胡可剧作集《战斗集》和《胡可剧作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