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骗局大起底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骗局大起底

第03版
骗局大起底
 
标题导航
本小利大,手法升级可乱真
2015年01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小利大,手法升级可乱真



网络技术进步、个人信息泄露等令骗术更难以识破
  骗局种类繁多,方式层出不穷,虽然人们的防范意识也不断增强,但难免有防不胜防的时候。究竟是什么为骗子们一再升级的骗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实中,低廉的行骗成本、丰厚的金钱回报、较低的法律风险等等,无不是不法分子肆无忌惮去诈骗的诱因。
诱因
  成本低廉“利润”丰厚
  现实生活中,混在手机垃圾短信中的诈骗短信,很容易使人中招,这也是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行骗方式。业内人士介绍,很多骗子使用伪基站来发送诈骗信息,仅需三四百元成本,便可以在一小时内发出2万多条信息。一旦这2万多条短信中有一条“命中目标”,骗子们就可能得到上千元甚至更多“利润”。如此,当初投入的几百元钱,跟这些丰厚回报比起来,便显得微不足道。于是,这种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经济成本的诈骗方式就成为很多骗子的首选。
  如果对于这些诈骗短信,一些手机用户可以选择视而不见,那么消费者网购时遭遇的诈骗网页则让不少人防不胜防。与商家的线上即时交流,熟悉的支付页面,都可能是陷阱。虽然制造欺诈钓鱼网站会被追究法律责任,但丰厚的利润促使骗子们不惜铤而走险。
  首先,这种钓鱼网站的制作成本非常低,潍坊一家网络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建一个看起来非常正规的钓鱼网站,只需花一千元左右就可以做到。而骗子把这个网站发给众多消费者后,一旦有一个人上当便可收回成本甚至大赚一笔。其次,与普通电信诈骗相比,钓鱼网站的骗局识破难度要大很多。骗子利用钓鱼网站,不用露面,也无需和受骗者在同一个城市就能得手,“安全系数”很高,这更使得一些犯罪分子在高额利益的驱使下,抱着侥幸心理肆无忌惮地以此行骗。根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2014年双11中国网购安全专题报告》统计,仅2014年“双11”当天,该中心便截获新增假冒淘宝的钓鱼网站3288个,受害用户报案111起。
  一个电话号码被封杀了,马上再开通下一个;一个钓鱼网站被标注拉黑了,更新、更“高级”的诈骗网页马上被建起来。低廉的行骗成本,可观的利益收入,让各路骗子们乐此不疲,诈骗行为也因此屡禁不止。
手法
骗局隐蔽性更强,越来越逼真
  从“山寨版”银行支付页面到航班起飞前收到的虚假电话、短信,在过去一年的诈骗案中,不法分子伪造银行、航班官方网站等骗术让很多人中招。不法分子搭建的虚假网站甚至能做到百分百还原真实官方网站的构造和功能,让人难辨真伪。
  为了进一步博取公众的信任,骗子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单一作案手段,而是不断升级诈骗手法,把短信、电话、网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详细的个人信息加上高仿版的官方网站,让一些人被骗后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通过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的诈骗也有愈演愈烈之势。相比传统“猜猜我是谁”的电话诈骗和“房东收租”之类的诈骗短信,这种新的诈骗方式隐蔽性更强,公众更难察觉。除了犯罪分子“盗号”向事主好友发送诈骗信息外,不碰手机就难受的“手机控”们频频将个人信息晒到QQ空间或者朋友圈,甚至连自己和家人的情况都“实时报道”等做法,都会将自己和亲朋好友置于可能被骗的危险境地。
  对行骗者来说,这些能够直接掌握公众准确信息和动向的平台,比单纯电话、姓名等个人信息更具吸引力,能让骗局更加缜密,更难以识破。很多时候,行骗者甚至就隐藏在某个QQ群或者微信群中,通过在群中偷窥聊天记录,便可轻易锁定诈骗对象,并寻找合适的机会行骗。
进化
  “订制骗局”防不胜防
  如果说群发短信或电话诈骗可以让人更容易识破,那么骗子若开启“一对一”的骗局模式,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一些受骗者坦言因为骗子说得“太真”,他们很难不信。骗子不仅知道受骗者的个人信息,甚至连其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的详细信息都了如指掌,这让人很难判断到底是不是骗局。骗子如此猖狂,让不少受骗者对个人信息的泄露深感担忧,即便想努力避免却也防不胜防。
  办理会员卡时提供的身份证号码,快递单上买家的姓名、电话和住址……在这些个人信息很容易就会被第三方获取的情况下,什么是真正的隐私?又该如何防止这些被泄露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虽然公众对这些行为涉嫌侵犯隐私权已达成共识,但现实中因为认定难、追责难等因素掣肘,很难对侵权者绳之以法。以买房后装修公司打电话为例,当房主明知信息被售楼处泄露,回头去质问对方时,答案可想而知。这反过来又会助长个人信息大规模频频泄露的歪风盛行。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业主还没拿到新房钥匙,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来了;刚买了汽车,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就到了;孩子还没生下,各种推销育婴用品的电话就响了……
  如果说最初个人信息的泄露只是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而现在骗子动辄冒充公安、法院等部门直接来电核对姓名、住址甚至身份证号码,又或者冒充学生辅导员,能准确说出学生的姓名、学校、专业,声称学生生病要求立刻汇款,如此肆无忌惮地招摇撞骗,足以说明个人信息的泄露已不再仅仅是“骚扰”那么简单了,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打击
骗子“打游击”,增加调查难度
  低廉的作案成本,越来越缜密和逼真的骗局,难免让人防不胜防。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执法人员对不法分子用伪基站诈骗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现在多数伪基站都是流动性的,不法分子将设备搭载在车上,一边行驶一边向周边的手机用户发送诈骗信息,属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此,即便执法人员检测到大体位置,但还未到达目的地,骗子就已经变换了作案地点,这无疑增加了破案难度。
  对于一些电话骗局,不法分子除了不断变换电话号码外,还冒用银行等单位的客服号码,这些电话号码回拨时往往显示停机或关机。骗子们使用的这些电话号码往往不是通过正规渠道办理,难以查询到其相关的信息。而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网络电话行骗,号码归属地频繁变动,使调查取证更加困难。
  记者了解到,让警方和公众最为头疼的还是网络诈骗,像奎文区的刘佳(化名)QQ号被盗导致朋友被骗走2000多元一事,她曾经咨询过网络方面的专业人士,想找到这个骗子,但因为这些骗子流窜在全国各地行骗,而且只用一台联网电脑便可在任何地点作案,即便报警,这种案子也需要付出高昂的破案成本和长期的时间投入。毕竟,违法分子一旦变换位置,就得重新寻找线索。深谙反侦察之道的骗子也利用这种方式来躲避警方调查,为破案制造难度。
本报记者 赵春晖 李早花 实习生 韩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