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房者可办理委托自动提取还贷业务 “申请条件收紧审批时间缩短”“公积金可自动提取还贷”“公积金网贷上线两月放款过亿”,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关于我市公积金贷款买房方面的消息频出,公积金的提取和使用也相对于以前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 政策 我市公积金制度“增人扩面” 2014年10月1日《潍坊市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公积金的申请条件收紧审批时间缩短,新政策中对贷款条件的进行了调整,规定借款人及其所在单位所有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一年以上就可申请公积金贷款,大大缓解资金供需矛盾。 2014年11月22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中信银行,推出公积金缴存职工网络信用消费贷款,凭借网上申请、不用抵押担保、资金两分钟到账等优势,让公积金缴存职工享受到了全方位的、方便快捷的普惠金融服务,到2015年1月26日,放款突破1亿元。两个月时间里,帮助近800人拿到了消费所需的资金。 2015年1月24日,潍坊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又传出消息,潍坊住房公积金可办理委托自动提取还贷业务,借款人及配偶委托市公积金中心各分中心、管理部自动提取本人及配偶公积金账户内可使用资金,通过市公积金中心内部转账的方式直接抵还其每月应还贷款本息影响。 影响 使更多购房者具备支付能力 每逢年底,商业银行惜贷,在此背景下,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一系列新政策,利好了缴存职工。市民张鹏说,他从事的是销售工作,平时也偶尔做点小生意。2014年10月,张鹏缴存公积金满一年。于是他贷款27万元,仅首付了10万元,购买了一套潍城约90平方米的商品房,每月还贷1671元。“以前也想过买房子,只是商业贷款不好贷,并且很贵,不划算。”张鹏说,如果按照商业贷款,首付他就要多付好几万元。 除了刚需型购房者外,改善型购房者也得到了实惠,根据新政策,住房公积金贷款对象为购买首套自住住房或第二套改善型普通自住住房的缴存职工。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2010年,有关部门出台的文件要求,实行支持首套、限制二套、严禁三套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近期的新政体现了住房公积金对缴存职工改善住房的支持,符合其支持基本住房消费的原则。 此外,根据新政策,新的《贷款管理办法》还明确了为借款人提供保证的担保公司必须是经市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确定的中标公司和担保费率。通过招标降低了担保费率,招标后的担保费比原来执行的担保费平均降幅达57.7%,大大减轻了借款人的经济负担。这些中间费用涉及不少中介机构和人员,现在一下子取消了收费项目,可见政策力度很大。
优劣 房源面广限制少但额度有限 公积金申请条件放宽,让广大购房者在使用公积金时更加便利。首先公积金贷款房屋面积小于90(含)平方米的,公积金贷款额度可达总房款的80%;住房公积金贷款可贷房源面广,二手房对房龄限制较少;可以不受开发商银行账户的限制,让借款人自由选择还款银行;借款后如提前还款,可以选择部分或全部,不需要预约;部分还款后可以选择缩短还款年限、还款额不变,还款年限不变、还款额减少,延长还款年限、还款额增加等还款方式;还可以选择用住房公积金逐月还贷和在一次还清时用住房公积金冲贷。 但目前使用公积金贷款也存在不少缺点,政策比以前收紧了,按照政策缴满一定期限的公积金才能申请公积金贷款;公积金贷款金额有限制,目前,潍坊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公积金贷款额度为最高30万元。 针对公积金贷款的使用,业内人士建议:贷款人在使用公积金贷款时,在不低于最低还款额的情况下,若有富余支付能力,最好每期能多还款。每月多支付的金额将会直接冲抵贷款本金,对贷款人而言只会降低还款总利息,缩短还款日期,有益无害。 本报记者 刘钦 ◎相关新闻 我省将推行公积金 贷款贴息惠民政策 2月3日,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从会上获悉,2015年我省房地产市场将调结构,去库存,消化存量商品房。同时将放宽公积金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业内认为,此举将进一步促进住房消费。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省共向14万户家庭发放了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370亿元,提取住房公积金373.8亿元,公积金使用效率达82%。去年全省四分之一的住房贷款来自公积金。 2015年,我省将积极推进公积金缴存扩面,重点做好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公积金归集工作,今年将放宽公积金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推进异地贷款,鼓励对低收入家庭进行公积金贷款贴息。业内分析认为,此举对提高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将起到重要作用。根据现行政策,目前我省公积金贷款上限为50万元,单身职工25万元。再者公积金实行属地化管理,具体贷款等政策需要各地出台相应措施。 公积金贷款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交易具有重要影响。据了解,这是我省首次提出公积金贷款贴息政策,这对于加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消费能力,扩大住房消费,增强市场信心有重要作用。加强公积金监管,积极推进公积金缴存扩面,重点做好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公积金归集工作,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缴纳公积金,力争全年缴存额突破700亿元。 本报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