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潍坊新闻·热线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风筝之爱

第03版
风筝之爱
 
标题导航
扔下畸形儿父母不照面
  年《人文潍坊》,谁能跟俺分享
井盖破碎掉井中热心人在旁守护
圣疃巷安上路灯
2015年0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人文潍坊》,谁能跟俺分享
文学爱好者张涛一直收藏这一刊物,想建交流圈子
  张涛和他收藏的《人文潍坊》。




  从2011年7月1日的《红旗漫卷潍坊》到今年2月2日的《无法泯灭的记忆》,《人文潍坊》已走过五个年头。家住奎文区广文街道广文社区的张涛是《人文潍坊》的忠实读者,每每翻阅旧藏时,《人文潍坊》揭开尘封的记忆,让他沉浸在潍坊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2月8日,张涛向记者反映,由于家人疏忽,2012年全年及2011年的部分《人文潍坊》丢失了,希望收藏者与他分享。
  弄丢部分很心疼
  8日上午,记者见到了张涛,他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人文潍坊》。记者看到,张涛收藏的《人文潍坊》装裱在两个大册子里,每期《人文潍坊》都有专门的册页,看上去十分干净、整洁。
  据了解,张涛今年38岁,是城区一家体育文化公司的运营总监,受工作影响,他很喜欢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报纸刊物。2011年7月份,《人文潍坊》第一期《红旗漫卷潍坊》出版后,张涛被精致的封面深深吸引,当他阅读完文章内容后,更是爱不释手,当时他就萌生了收藏的念头。
  转眼间,《人文潍坊》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随着张涛收藏的《人文潍坊》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保存,他专门购买了两个大册子,把收藏的报纸都装裱在册子里,一有空闲时间便拿出来读一读。
  “每期《人文潍坊》阅读起来都是一种享受。”张涛说,每周一等待《人文潍坊》的心情就像年轻时要去约会心爱的姑娘,既迫不及待,又充满惊喜。遇到特别喜欢的一期,他总会多收藏几份,可遗憾的是,由于家人疏忽,不慎将他收藏的2012年全年和2011年的部分《人文潍坊》给卖掉了,他希望收藏者能与他分享。
不吃饭也要看书
  张涛的老家是临朐新寨镇,在老家上学时,他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初中时,张涛就痴迷于文学读物,为了能阅读更多的书籍,他省下为数不多的零用钱,到学校门口的书摊上租书看,一本文学刊物几乎一天就能读完。
  升入大学后,张涛每天都泡在校图书馆里。此外,他每月都会从生活费里省出一部分钱用来买书,哪怕是不吃饭也先要看书。参加工作后,有了固定收入,张涛更是把大部分收入用在了买书上。“我最喜欢看文学类的书籍,但是因为工作需要,也看一些管理、金融、营销等方面的书籍。”张涛说。
  自《潍坊晚报》创刊以来,张涛一直是本报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订阅。“阅读《潍坊晚报》的正报,可以了解潍坊的新鲜事,而阅读《人文潍坊》则可以了解潍坊的文化、历史。”张涛说,《潍坊晚报》是一份可读性很强的报纸,将新闻和潍坊历史相结合,让他在繁杂的城市中有了阅读的“小伙伴”。
   张涛认为,热爱潍坊这座城市,喜欢阅读《潍坊晚报》的朋友可以建立一个文化圈子,闲暇之余坐在一起喝杯咖啡,读一份像《潍坊晚报》这样具有使命感的报纸,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提升生活品质,也是对更高层次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现在的人们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在百忙之中翻阅《人文潍坊》,感受潍坊的文化气息,能使疲惫的身心得到很好的休息,比去任何一家娱乐场所都有意义。”张涛说,他希望《人文潍坊》能多报道潍坊这座城市和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让历史和文化通过《人文潍坊》得到更好的传承。
  张涛还表示,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到外地出差,在一些大城市及国外,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工作节奏也很快,但是那里的人们读书氛围很浓,人们都把读书当成“充电”。他希望潍坊市民多读书、多看报,特别是年轻人,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