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风筝之爱

第03版
风筝之爱
 
标题导航
诚实好学25岁中状元
2015年0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诚实好学25岁中状元
  赵氏族谱。
  今“状元桥村村碑”,承载了一个状元为百姓修桥的故事。




  赵秉忠深受其父赵禧“读书通大义”的影响,自幼勤奋好学,敢说敢做。他参加县童试的时候,因为考生在鞋子中夹带小抄,主考官一怒令所有考生都光脚考试,赵秉忠挺身而出,质问考官,令考官改变了决定。他25岁考中状元,所提的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政策和策略,博得万历皇帝龙颜大悦,亲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
深受父亲影响 自幼勤奋好学
  赵秉忠(1573-1626年),字季卿,号山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郑母村人。
  从收藏在青州市档案馆的《赵氏族谱》可知,赵家的始祖为赵谨,赵谨生一子赵英,赵英生一子赵绅。赵绅生一子赵通,为赵秉忠祖父。以上皆为单传。赵通生二子——赵禧、赵祉。赵禧生四子——赵秉正、赵秉公、赵秉直、赵秉忠。赵秉忠排行老四。
  赵秉忠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其父赵禧“读书通大义”,生而笃厚。据《赵氏族谱》记载:赵禧年幼时外出,“见遗金,于道守不去,俟其人至,还之。”赵禧曾经在青州城遇见一个被官府严刑拷打待毙的人,顿生恻隐之心,把他安置在弥陀寺,为其治疗伤病,救活了这个人。这个人非常感激,问赵禧姓名,赵禧避而不答。通过此事,赵禧撰一副对联“暗里分明如秉烛,寸中检点莫欺天”来勉励自己。
  赵禧为太学生,曾任过山西太原府文水县丞。在任期间,他为官清正廉洁,宽厚爱民。当地发生灾荒,饥民甚多,“露骸枕野”“暴骨如阜”。赵禧见后,立即“遣人持箕掩插,痊骼无算”。其费用全由自身俸禄支付。
  赵禧的行动,深受百姓喜爱,由于政绩突出,“上司拟荐用”。但赵禧“念母老,坚请休”。离任之时,当地百姓万人泣泪送行。在挽留不住的情况下,“则肖像以祀之”。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益都县发生大饥荒,粮价暴涨,到了“斗粟千钱”的地步,但赵禧不为金钱所动,拿出家中的存粮设粥棚赈济灾民。

考生光脚考试,赵秉忠质问督学
  正是在其父忠厚仁义品德的影响下,赵秉忠从小性情耿直,诚实好学,“卓荦有大志”。据志书记载,赵秉忠生于父亲任职的文水县官舍,“稍长,眉目皎皎,动止轩轩,如松风徐行,玉雪静秀,望之翩翩仙也”。后随父亲返乡,继续读书。少年时期的赵秉忠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见地。赵秉忠15岁就是补府学生了,据清光绪版《益都县图志》记载:在他参加县童试的时候,主考官山东督学佥事刘毅非常严厉,在昌邑县组织院试时,曾发现有的考生在鞋子中夹带小抄,查出后给予严惩。此后,这位督学先生每次主持考试,都让学生脱掉鞋子,赤足进入考场。有次考试,正是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光着脚考试的考生敢怒不敢言。这时,赵秉忠挺身而出,赤足站在台阶上质问刘毅:“公奈何因一不肖而困诸才?且贤者辟门之典固当尔耶?”先生您怎么能因为一个学生不出息而难为大家呢?难道您不知古代大开门庭广纳贤者的典故吗?刘毅听后大为悚动,马上谢罪说:“我知道了!”随即下令废除跣足这一规定,使所有考生都穿上鞋子,不再光着脚进考场。

25岁考中状元,获皇帝亲笔御批
  明代沿袭乡试——会试——殿试这样一条完整的选拔人才的路子。每三年考一次,称为大比。各地的秀才到省城考试,称为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二年二月,各省的举人进京考试,称会试,考中的叫贡生。同年三月初一,皇帝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亲自主持考试,名为廷试,也叫殿试。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赵秉忠22岁时,参加院试中式,成为禀膳生员,即秀才,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时24岁,乡试中式,成为举人。第二年,当时礼部对各省举人进行会试,第一名是江南顾起元。而殿试中赵秉忠发挥得极好,被主考官推为第一。这次殿试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个题目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的问题。赵秉忠针对时政,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政策和策略。全文共2460字,围绕“实政”“实心”展开,见解独到,一气呵成。再加上书法工整,文采风流,打动了九位读卷官的心,博得龙颜大悦,万历皇帝亲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赵秉忠蟾宫折桂,一举成名。当年赵秉忠25岁。
  赵秉忠考取状元后,先是在金銮殿举行了传胪仪式,皇帝着礼袍,王公百官穿朝服,考生此时改称贡生穿公服,都按品级排列,先鸣乐,后叩拜,再宣唱殿试名次。赵秉忠的名字被连续宣唱三次,金殿之上绕耳不绝。
  赵秉忠考中状元后,随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

拒收财主贿赂 为民拆棒修桥
  有一年,赵秉忠奉旨省亲,一路扶弱除强,为民请命,救济施舍,广受人民拥戴。这日,他来到青州洗耳河,眼看离家乡不远,命人收起仪仗,打扮成平民,只带着几个随员。走到河西岸时,见河边站着许多人,他朝前紧走几步。只见有一根很长的木棒,架在河上,他心里一惊:这难道就是渡桥?这时候传来妇女的哭声。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带有个财主叫汪子才,为了让他的渡船多挣钱,拆了原桥,放上了这条独木棒。第一个走的人,就掉到河里淹死了,他娘正抱着儿子的尸体大哭。赵秉忠很是气愤。
  回到家,赵秉忠就安排修桥的事。第二天一早,财主汪子才来见,跟赵秉忠说:“我听说大人要修桥,我看还是不劳状元费心,只要你答应不修桥,我汪子才有重礼相送。”说着取出一百两黄金。赵秉忠一听,猛地站起来,一拍桌子:“桥,一定要修,金子我可不要!”汪子才吓得灰溜溜地走了。
  第三天,赵秉忠派人来建桥,百姓们都放下家里的活,忙着来帮工,不长时间,一座石桥建起来了,后人为了纪念赵秉忠,就把那座桥起名状元桥,村子也更名状元桥村。四百多年过去了,由于年代久远,桥已不存在了,而“状元桥”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