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秉忠的政绩长期鲜为人知,但他遗留至今的殿试状元卷却蜚声海内外。他的状元卷历经近400年风雨保留至今,除了赵氏后裔的舍命保护外,魏振圣也功不可没,若没有他,状元卷可能至今还在赵氏后裔中当祖传宝贝而秘不示人。 珍藏400年,后人终于献出状元卷 原青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魏振圣,是一位二等残疾军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从空军部队转业到青州,上级派他到曲阜学习文物管理,回来后一直从事文物征集。自从干上文物工作以后,他穿大街,走小巷,上山下乡,走村串户,从深山野沟、农家茅舍、古墓荒坟中收集挖掘了一级文物二十多件,二级文物三十多件,三级文物百余件,被青州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2年的秋天,魏振圣在文物考查过程中,了解到郑母村明代状元赵秉忠的后人赵焕彬老人保存着赵秉忠的状元卷,并听说早年赵家的孩子练习写毛笔字,还以状元卷为临帖。开始,他半信半疑——状元卷乃宫廷重要档案,怎么会流落到民间?又一想,人们说收藏者是状元的后代,说不定真有此事。在这之前,魏振圣已从赵秉忠的其他后人手中收集到了赵秉忠画像、赵秉忠夫人画像等。魏振圣想:如能收集到此卷,则为国家征集到一件重要文物。 只要魏振圣打听到的文物线索,非征集到手不可。正是靠着这股韧劲,很多珍贵文物才被他征集入馆收藏。郑母村出了多个历史名人,历史文物自然不少。加上赵秉忠的后人陆续捐出收藏的珍贵文物,更激励着魏振圣一次又一次地往郑母村跑。 但对于状元卷,赵焕彬一直守口如瓶,推说丢失。 1983年初春,魏振圣第24次来到赵焕彬家中。这次,魏振圣没有像前几次那样急于求成,而是诚心诚意地和老人拉家常交朋友,用党的政策来感动老人。那时候,从城里到郑母村没有汽车,魏振圣不会骑自行车,每次去要么步行,要么让老伴骑车送他。40多里的路程,来回一趟80多里,对一个二等残疾军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魏振圣终于感动了赵焕彬。老人从一个旧枕头里取出在家族中传了近400年、用层层旧油布包裹的状元卷,交到魏振圣手里。
舍命保护,藏于枕头里躲过“文革” 魏振圣看到状元卷,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赵焕彬手捧状元卷,讲述了近400年来,赵家人历尽沧桑保存的艰辛。他说,赵家人知道祖辈上出了个状元,满门引以为荣,殿试卷更被看作传家之宝,从来秘不示人。一辈辈的赵家后人把状元卷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历经了几个朝代的战乱,都是舍命保护下来的。赵焕彬老先生说,解放前,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即使妻离子散,也要看护好状元卷;闯关东时,赵家后人把状元卷缝在衣服里,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形影不离;虽历尽坎坷,状元卷却安然无恙地走过1958年“大跃进”;“文革”时,赵家的不少遗物被破坏、抄走,唯独这份状元卷,由于精心保护,幸免于难。他把状元卷藏在枕头里,才保留了下来。赵焕彬提出,状元卷能保存下来确实不易,现在交给国家,希望管理部门要妥善保管,不能损坏,更不能丢失,魏振圣满口答应。 为了进一步证实状元卷的真伪,魏振圣携带状元卷先到山东省博物馆,又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请专家鉴定。1983年7月25日,在故宫博物院,王以坤、冯华两位老专家对殿试卷进行了鉴定,他们在鉴定书上写道:“明赵秉忠殿试卷,真迹。到目前为止,故宫宫廷档案还是空白。目前,我们国家明代殿试卷,发现的只有这一份真迹,可以说是无价宝。”遂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之后,状元卷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数份。原件归青州市博物馆收藏,复制件分送故宫、山东省博物馆和赵焕彬老人。
留有遗问,如何流落民间仍是谜 捐献状元卷之后,作为回报,青州市博物馆给了赵焕彬一部分财物。状元卷的发现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有着很高的价值,特别是对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一时间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媒体将其称为“海内外孤本”、“稀世珍品”。作为孤本,它的史料价值远远超过了状元卷本身。 这份状元卷如何流落民间,在赵秉忠后人手中代代相传,因无任何历史文字记载,至今仍是一个谜。 据分析,最大的可能性是赵秉忠利用职务之便携带回家,因为赵秉忠致仕回乡时的官职是礼部尚书。他深知魏忠贤的奸诈狠毒,不会就此罢休,便在回乡时悄悄取出,带回了家乡。 但赵家的后人不认同此说法,他们认为此说法是对赵秉忠的侮辱,显得赵秉忠有偷窃之嫌。然而他们又解释不出为什么赵秉忠的殿试卷会在家中代代相传。难道是皇帝批准赵秉忠带回家乡的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考证的话题。 本版图片由魏静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