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B05版:谭资九的艺术人生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2015潍坊两会

第03版
2015潍坊两会
 
标题导航
永乐戏院拔地起 小城处处京韵声
2015年03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乐戏院拔地起 小城处处京韵声
  1962年,谭资九(左二)与陈天才(左一)、郭谷石、徐培基中秋合影。
  永乐大戏院原址现在奎文区世纪花苑小区附近。
  程砚秋
  荀慧生



  京剧于清末民初传入潍县,极度繁荣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这与谭资九筹建永乐大戏院是分不开的,这家正规的大戏院,促进了潍坊文化的发展。
  永乐大戏院可容纳千余人看戏,场地大、设备优。落成后,谭资九邀请外地名角来潍演出,其中不乏程砚秋、荀慧生、杨宝森等名旦名生,轰动一时。
受二伯父影响爱上京剧 跟著名琴师学胡琴须生
  清末民初,潍县一批爱好京剧的士绅子弟,在城里南巷子郭寿甫住宅内组成“乐聚轩”票社,以资娱乐。当时以陈佩珩为主,刘子虔为副,其他参加者有郎子和(鼓老、武生)、郎锡泉(须生)、谭义长(净)、于秀婷(老旦)、吴观澜(青衣花旦)等。
  谭义长是谭资九的二伯父,是“乐聚轩”的主票净角,人称二花脸,每天晚上多在店中,邀请京剧爱好者,配以武场清唱。谭资九深受二伯父影响,便爱上了京剧,于是跟着“乐聚轩”著名琴师郎子和学习胡琴,因练习机会多,进步很快。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潍县社会稳定,商业发达,主政者厉文礼积极治理,城门、坝崖成为当时繁荣的象征,逢沙滩大集,南北坝崖人来人往,那时也开始有了在大集上唱京剧的人,谭资九为取得化妆登台演唱的经验,每逢北乡安固、固堤等地的山会、庙会,有戏班演出时,便让内弟张士昭陪同前往。先向当时演出的戏班送上3元银币,作为对文武场的谢仪,然后化妆登台,他最初演出的剧目是《四郎探母》。
  陈正宽致力于潍坊文史研究多年,他认为,在那个年代,谭资九开了潍坊文化的先河,他把潍县的京剧提高了一个档次,使京剧在潍县遍地开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给人的感觉是小城处处京韵声,走着路也能唱《一轮明月》。“文革”前,他曾在谭资九的书斋见其大剧照:一张《芦花荡》张飞,下署“名票霞曙楼主之《芦花荡》剧照”;一张《定军山》黄忠,下署“名票霞曙楼主之《定军山》剧照”。谭资九自名艺号为“霞曙楼主”,即取唐人杜审言“云霞出海曙”诗意。
为练一段唱腔磨破唱片 嗓音宽厚悟性高成名票
  上世纪二十年代,谭资九拜了来潍县演出的著名京剧演员安舒元为师,学习《状元谱》《搜孤救孤》等剧目。
  谭资九熟悉各派须生唱腔后,认为余(叔岩)派最佳,后来专攻余派。为了找到余派琴师,不惜跑遍胶济铁路沿线,直到济南,才得以遇见。他是一个很专注的人,为了学京剧,买了一部手摇唱片机及余叔岩唱片多张,每日跟随唱片学唱,为了把余叔岩的几句唱腔学会学好,唱出原汁原味,他不停地只听某一个段,摇来摇去就听那一个地方,结果片子其它地方完好无损,仅那一处磨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余派唱腔有了一定的基础。
  谭资九模仿能力很强,学习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金少山派、裘派,学啥像啥。在孩子们面前说的一句话是:挑扁担得使膀,唱戏得用嗓。他的儿子谭显洲说:“父亲有唱京剧的天赋,嗓子宽厚,又加上他很勤奋、聪慧,在磨练中自能心领神会。”谭显洲说,父亲的唱功超过某些专业演员,晚年时还被昌潍京剧团聘为艺术顾问。
  谭资九虚心好学,苦心钻研,老生、花脸、老旦等行当唱腔无不通晓,其中尤以老生造诣最深。在与同行们谈到唱腔艺术时,他常以书法比唱法,说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听来似有干涩之嫌,其实,正如书法之“飞白”,并非墨竭,恰是苍劲挺拔之处。因此,他要求唱腔要浑厚、苍劲、满口腴腮。早年演出《四郎探母》《芦花荡》等戏,当时的票界和京剧界无不公认是上乘。
潍县大戏院已难满足需求 拆房筹资建像样的大戏院
  潍县东关西四平街,如今为城区四平路李家街往北至福寿东街那一段,曾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往,这一切都与永乐大戏院有关。
  福寿街白浪河桥东岸南侧,李家街北首往东谭家小湾,大约是奎文区世纪花苑小区附近,一条小巷深处,就是永乐大戏院的旧址。
  永乐大戏院是潍县城里第一家正规的戏院。当时已有的潍县大戏院,每天座无虚席,经济收入颇佳,可这所戏院条件着实差了些,冬天冻得脚痛,夏天燥热,偶遇大雨则屋漏,这一硬件设施已难以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
  潍县大戏院诸多看客中,就有谭资九。二十出头,正是创业的好年龄,年轻的谭资九萌生了兴建一所像样的正规大戏院的想法,这样不但可以带来经济收益,还可以聘请全国的名伶来潍演出,方便自己结识各地名角,观摩和研究京剧。
  当时,谭家在东关西四平街有32间房子,谭资九征得家人同意,打算用此处地产建戏院,可是只有地皮,没有资金怎么办?
  1929年,潍县北乡寨里村张有声、张少吾、宋有声等人,干的是织人造丝绸的活儿,销路很广,利润很高。他们把积蓄的一些余钱,存在同聚恒银号生息,但又觉得仅靠存款的利息十分有限,应该搞投资。苦于投资无门的张有声等人听说谭资九没有融到资金,他们便大胆决定:投资建戏院。
  经过设计、绘图,预计建筑费需1万余元。张有声等人联络了12名股东,每人出资500元,共筹集资金6000元,缺额部分,他们从同聚恒银号贷款解决。
永乐大戏院落成轰动北京 古色古香设施全容纳千人
  1930年底,永乐大戏院落成,戏院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门上方横匾自右至左写着五个颜体大字:永乐大戏院,两旁楹联为“永丰坊前百尺楼台平地起,乐游原上几声歌板遏云行”。永乐大戏院按北京的戏园子样式设计,却又比北京的戏园子都大,是胶济铁路沿线较大的戏院,一时间轰动北京。
  大戏院为三层楼房,进得大门,迎面是票房,大厅分为楼座和池座,能容纳千人左右。戏台子坐南朝北,台下池座有三百多个座位,清一色的楸木联椅,前排设官座,招待军政显要人员;后排设军警席,供驻军纠察队及公安警务人员看戏并维持秩序;和戏台相对的西、东、北三面,是二层圈楼,雕花镂牙,美丽非常;二楼为楼座;和戏台对面的楼底,是站票区,站票价贱,可以让草根戏迷大饱眼福。
  戏院设有茶水柜,每碟瓜子一角钱,茶水按使用杯子多少计价,每杯一角钱。此外还备有干净的湿热毛巾,在演唱中有次序地送到座次较好的观众面前,供其拭面擦手,夏天还会在毛巾上洒上花露水。在收瓜子、茶水费时还同时收“手巾把”赏钱。
  戏院所售戏票有整票和优待票。整票全价,优待票半价,专门用于优待军警人员和熟人。星期日午场免费招待当地驻军。
  首批管理团队,张有声任董事长,张少吾任经理,宋有声任会计。由于永乐大戏院账房每天收入租金40元,故建院所欠外债5000余元,不到一年即清偿完毕。
大戏院引来金凤凰 邀请名角来潍献艺
  在演员方面,管理层商定以潍县大戏院原班底为主,再吸收部分“四喜班”成员,组成“永乐班”为基础,安排就绪后,即到外地邀请名角来潍演出。
  接来的第一个戏班是济南“庆乐班”,由耿永奎、桂雅茹领班。之后,刘德美、刘寿山从青岛东镇带来的“永安班”与潍城老“四喜班”的主要成员,如花脸王永祥、小生许世成等组成了永乐大戏院的固定班底(俗称底包)。这个班底外出演出亦称“永乐”。
  正如人们常说的,“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永乐大戏院落成后,著名演员纷纷来此献艺。安舒元首先来潍,他与谭资九交往颇深,曾为谭资九讲述《状元谱》《搜孤救孤》等戏的演唱艺术,后有田菊林演出《奇双会》、整本《牡丹亭》,再后有白家麟、盖春来等陆续来潍。
  1935年著名花脸金少山与旦角海艳琴在永乐大戏院同台演出《霸王别姬》。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张派旦角创始人张君秋,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等都争相来大戏院演出,还有白素莲、唐韵笙、李万春、盖春来等名角在此演出。
  从永乐大戏院开业到1948年潍县解放前,先后到此献演的名角很多,包括黄桂秋、李宗义、裘盛戎等。
合资人造假合同,收回戏院延期
  永乐大戏院曾多次更名,一度改名为“升平舞台”。七七事变前,由孙希清、谭金亭二人租用,改名“菊阳社”。1939年正值日伪时期,停演京剧,将戏院租给廿里堡英美烟草公司高级职员李纯忠、李宗起开设“皇宫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1941年夏停业。
  原商定戏院建成12年后归谭资九,但拖至第15年张有声仍然不交,张、谭两家起了纠纷,官司打到济南才知道,张有声做了假文书,私自将移交年限改为15年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谭资九按约将永乐大戏院收为己有。因蒋介石发动内战,交通阻塞,铁路中断,市面萧条,民心不安,戏院演唱时断时续,惨淡经营。在永乐大戏院先后当过老板的有张华谱、赵子林、包顺义、于冠涛、王继昌、王金永、朱景怀等。
解放后恢复演出,谭资九任经理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关怀艺人,潍坊特别市政府责成民众教育馆派员到永乐大戏院,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有关文件,在管理制度上废除了“老板制”,改为“共和制”,建立了民主选举的行政委员会,永乐大戏院解放后仍为私人经营,谭资九为经理。
  永乐大戏院的基础戏班“永乐剧团”在5月10日开始演唱,首演京剧是《打渔杀家》,有整票和站票。随着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市面一天天的繁华,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京剧为传统优良剧种,格外受人欢迎,故永乐大戏院的演出业务,呈现了空前的兴旺。1950年该院邀名演员程砚秋,演出《荒山泪》《锁麟囊》《王宝钏》等京戏。全国著名京剧演员,1951年有张君秋,1951年下半年有尚小云,1952年杨宝森、荀慧生等都先后来潍在永乐大戏院演出,是为永乐大戏院之鼎盛时期,也曾演出《闯王进京》《三打祝家庄》《唇亡齿寒》等新剧,这些演出为配合土改运动、抗美援朝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如此经营达四年之久,因戏院房老失修,继续使用恐有危险,于1953年停演拆除,工商联作为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政策的一部分,利用永乐大戏院的大部分木料,基本按其式样,在南关西市场建起和平剧场。
  自1930年潍县有了第一个民间职业京剧团以来,历经30年的发展变革,到1960年,与全国各地一样,潍坊的民间职业剧团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关链接
潍县大戏院
  1928年春,青岛梨园界刘寿山组成“永安班”,全班30余人来潍,在北关张家店院内搭台演出,很受欢迎。驻防潍县的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倡议在潍建立大戏院。刘寿山即邀约青岛同行刘德美(天津人)来潍,合伙租用胡家牌坊街武衙门旧址,成立了“潍县大戏院”。以二人为首的永安班为主,又约聘花旦陈少燕姊妹三人来潍演出;继而聘请须生金继谭搭配,风靡一时;其后又礼聘著名坤伶白素莲来该院演出,曾轰动全城。
潍县京剧团
  1954年5月和平剧场建成后,永乐剧团在此演出。当年因和平路拓宽,大同剧场被拆除,大同京剧团先后迁至东市场原天主教堂旧址、白浪河东沿土岭子等处搭建简易剧场演出。1955年迁至与工商联合资修建的“人民剧场”。
  1955年冬,根据中央文化部的指示,潍坊市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登记,明确了体制改变,剧团成为集体所有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剧场实行公私合营,由剧场管理所统一管理。
  1958年8月,潍坊市政府决定“大同”“永乐”两团合并,组建“潍坊市京剧团”,成为国营剧团。同年底,潍坊市与潍县合并,潍县的胜利京剧团与市京剧团合并,统称为“潍坊市京剧团”,性质由集体转为地方国营。1965年12月,潍坊市京剧团划归潍县,改称潍县京剧团。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