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乐大戏院开业,很多名伶泰斗来潍县演出,他们与谭资九均有交往。谭资九也曾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拜访他们,相互之间切磋京剧艺术,结下深厚的友谊。 循着他们之间互留的题字、合影,可以看出谭资九与名角交往的点滴。除了结识杨宝忠、韩慎先、雷喜福、厉慧良、奚啸伯,谭资九年过五旬还拜名琴师徐兰沅为师。 会客室里会名流 杨宝忠亲自操琴 谭资九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潍县城内南宫街租了一处房子,装修成会客室,专门招待友人。经过一番精心布置,将收藏的名人字画悬挂室内,清静雅致。 杨宝忠是中国京剧界闻名遐迩的琴师,有“曲停音不断,音断意不折”之美誉,他和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是堂兄弟,他为堂兄,杨宝森为堂弟。日伪时期的某年,杨宝森偕杨宝忠一同来潍县演出,谭资九请杨氏兄弟到南宫会客室聚会,都说谭资九有一定实力,到底成色几何?杨宝忠亲自操琴,谭资九来了一段余派名剧《洪羊洞》。一曲唱毕,杨宝忠紧握着谭资九的手说:“你我知音,相见恨晚。”此后,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有感于谭资九对京剧艺术的热爱,杨宝忠为其题字:苦学不倦 丝竹精湛。 1959年4月15日,徐兰沅、杨宝忠、李慕康、李德山等名琴师聚集在第一乐器社,商定创制木制京胡,成功之后合影留念。当年5月,在北京,杨宝忠把这张照片送给谭资九,写有“资九贤弟惠存”字样。 由杨宝忠牵线,谭资九结识了范石人、陈大濩、李家哉等京剧名流。1959年12月,陈大濩、张长林二位来潍坊演出,当时,陈大濩是山东京剧团的演员,来潍演出的具体细节不得而知,只是从一张旧照片中得知,“谭资九欢迎陈大濩张长林二位仁兄莅潍合影留念”。 谭资九通过王永祥到上海认识了刘天红(树忆),并拜了把兄弟,同时又结识了周信芳,通过王子平又认识了盖叫天。 裘盛戎被困潍县 谭资九送上皮袄 1945年7月,谭资九和戏院老板王金荣上北平“搬”来一个阵容强大的戏班,戏班由当时被誉为“谭派正宗、铁嗓钢喉”的著名须生李宗义领衔,一同前来的还有著名净角、裘派艺术创始人裘盛戎。谭资九值此机会认识了赵继耿、王燮元、张长林等角。 非常不幸,当时正值抗战后期,胶济铁路被飞机炸毁,接着是时局动荡,物价飞涨,人们已经没有闲心情,也没有钱看戏,永乐大戏院无奈停业,整个戏班子被困在潍县。没有生计,戏班子怎么办?总不能坐吃山空吧,潍县一众名票、戏迷慷慨相助,帮着共渡难关。 在东关沙岭子街,一家叫做金祥斋的糕点铺所做的蜜三刀特别好吃,裘盛戎夫妇喜欢甜点,经常光顾,后因被困没有收入,蜜三刀也不敢奢望了。金祥斋掌柜的李祥甫与谭资九为世交,谭资九知道了裘盛戎夫妇想吃蜜三刀之事,一日,他来到金祥斋,笑着问李祥甫:“裘老板拮据,蜜三刀断了顿,你打算怎么办?”李祥甫走南闯北,见过世面,洞察世事,听谭资九一说,拍着胸脯说:“绪经,你就放心吧,蜜三刀一日一餐,我李某还能供得起。即日转告裘先生夫妇,但请登门,大驾赏光。”谭资九捋捋山羊胡,朗然大笑道:“两肋插刀,仗义疏财,祥甫真君子也!”此后,裘先生夫妇,果至此嗜食蜜三刀,不需分文。 1945年9月初,胶济路修复如初,李宗义和裘盛戎夫妇要离开了,谭资九看天气渐凉,便把自己心爱的皮袄送给了裘盛戎,还买来了火车票,把他们送上车,裘盛戎回到北京后,把自己的脸谱画下来,送给谭资九,两人成为好朋友。 卖掉名贵京胡作旅费,进京津访名票学艺 1959年,谭资九虽已年过五旬,兼具生活困难,但他追求京剧的热情从未减弱,锲而不舍,毅然卖掉珍藏多年的名贵京胡作旅费,到北京拜访杨宝忠。 谭资九在京逗留了近一个月,临近夏天时,杨宝忠偕同谭资九去了天津,拜见余派京剧名票韩慎先。谭资九和韩慎先皆宗余派,两人一见如故。在韩慎先家,杨宝忠操琴,谭资九唱了一段余派名剧《碰碑》。韩慎先说:“老弟,您的余派唱腔,不但在票界难得,就在梨园界也可列入上乘。”韩慎先提出要合影,除他们三人,又邀请了正在天津的鼓师杭子和和周子厚,五人合影留念。遗憾的是,谭韩二人的友谊仅维持了两年左右,1962年,韩慎先与世长辞。 谭资九的女儿在天津工作,1959年,他到天津,除了拜访韩慎先,还在女儿家小住一段时间。当时与他女儿同住一个大院的有一位天津京剧院演员叫徐富祥,是位三花脸,听说谭资九唱得好,非拉着他一起唱一段,“父亲张嗓一亮,徐富祥就很兴奋,似乎是找到了知己,两人交谈甚欢。”谭显洲说。 与名家结下深厚友谊,合影题字珍藏一生 1961年,谭资九55岁,那时永乐大戏院早已不复存在,他也靠工分挣口饭吃,有关他的藏品中,这一年的物件特别多。 雷喜福是清末喜连成科班最早招收的6名幼小学员之一,从学武生改为专工老生。1943年,他曾偕名旦徐碧云到永乐大戏院登台亮相,雷喜福演出传统名剧《九更天》,这次来潍,与谭资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曾赠给谭资九两件物品,其中一件是1961年9月,为谭资九书写“寻声有谱”的题字,另一件是雷在戏中饰演孔明的剧照,照片的背后有雷先生用钢笔写的赠言,时间是1961年10月8日。 谭资九不仅京戏文武场面皆能,而且习武兼攻书法。1961年10月19日,已在天津市戏曲学校任教的周子厚为其题写了“能文能武,交友有方”的墨宝,这是周子厚对谭资九的总体评价,恰如其分。 1961年厉慧良率天津京凰团来潍,在人民剧场演出,谭资九与之结识。首场演出《长坂坡》,厉慧良饰赵云,剧中的“提枪”“倒扑虎”两项绝技,都表演得精彩熟练。所谓“提枪”就是右手将枪提升空中,用左手在背后将枪接住;“倒扑虎”是身穿长袍的赵云在井台边一个跟头升起做虎扑食状缓缓落地,是难度很大的动作。次日,谭资九跟厉慧良谈及这场演出时说:“老弟,你这两手技艺原是尚老板(和玉)的,但你的年龄,够不上尚老板亲授,准是转手得到的。”厉慧良闻言,肃然起立,毕恭毕敬地说:“老师说得对,确是如此。”从此二人成为知己,并合影留念。 再次北上拜徐兰沅为师 胡琴技艺大受师父赞赏 徐兰沅八岁学戏,并常练习琴艺。1908年正式拜名笛师方素为师,又从名鼓师沈宝钧习文武场面。1911年为名旦吴彩霞操琴。后在北京入四喜班、春庆社、富连成社等班社伴奏。后为谭鑫培操琴,1921年起为梅兰芳伴奏,与梅合作长达28年。徐兰沅融各家之长,操琴指音圆润浑厚,弓法平稳,尺寸严谨,节奏鲜明,托腔选字,平正大方。声音圆润中含刚劲,平稳中见俏头,慢而不温,快而不火。配曲、伴唱、过门等都能从内容、人物出发,丰富了京剧传统伴奏手法。他曾与王少卿合作为梅兰芳新排剧目设计唱腔,创造了反四平、反西皮等旦行新腔。徐兰沅晚年从事戏曲教育工作,培养了不少人才。 1962年,谭资九再次北上,由老友杨宝忠引见,拜71岁的徐兰沅为师,当时谭资九已是56岁,拜师时,进门即跪,让徐兰沅和夫人感动不已。师徒二人切磋胡琴技艺,徐兰沅赞赏谭资九的琴艺,为徒弟题字:有技无艺不算精,技艺相合感情生。艺术表演心作用,技巧乃是基本工,工夫练到全难处,熟能生巧自然成,常演之戏不空演,练习炉火可纯青。 程正泰来潍先访谭 演出七天互相切磋 1962年七八月份,杨宝森的大徒弟程正泰受潍坊市京剧团之邀来潍。他来潍坊的第一件事是拜访谭资九。 潍坊市京剧团琴师张继厚负责为程正泰伴奏,聊天时,程正泰说:“潍坊有个名人叫谭资九,杨先生特别嘱咐,来了潍坊一定要去拜访,你知道他住哪里吗?”张继厚便带程正泰去拜访谭资九。 程正泰在潍坊七天,演了七场戏,谭资九看了七场,每场结束后,两人便在一起研究、切磋。 谭资九与四大名旦均有交往,他有两把折扇,是四大名旦作品:一把是梅兰芳画的梅花,背面是程砚秋写的诗句;另一把是尚小云画的牡丹,背面是荀慧生写的诗词。 奚啸伯也是谭资九的旧交,1964年8月来潍坊演出,旧友重逢,各叙衷肠。奚啸伯曾赋诗一首赠谭资九:“钻研京剧四十春,能歌善琴技艺纯。精于书法通音韵,慷慨热肠人竞亲。” 潍县四大才子,谭资九以琴入选 老潍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自古名家辈出,《潍州旧影》中,与谭资九有关的内容,是一张“琴棋书画 潍县四老”的合影,恰恰契合了琴、棋、书、画四种文化形态。当时是1962年中秋佳节,潍县四位文化老人,聚在一起时,兴之所至,到照相馆拍的,如今成为潍坊文化史上的一份珍贵历史遗产。 琴,即京胡演奏名家、全国知名戏老谭资九;棋,即传统中国象棋国手陈天才;书,则是指名书法家郭谷石;画,即山水画名家徐培基,他们被称为“潍县四大才子”。 舞台上,敲锣打鼓的和拉胡琴的有着非同小可的重要性。身段再细腻再边式,要是没有打鼓的帮衬,是显不出精神来的;唱腔再磅礴再柔美,若没有胡琴的托腔,是显不出功力来的。 七七事变前,潍县有位地方艺人麻子洪,善胡琴京剧,自拉自唱,在南沙滩卖艺。他用的胡琴,制作精良,音调清晰,堪称珍品,颇为人知。 麻子洪死后,他的胡琴下落不明,谭资九各处探听,经过两年,得知此胡琴落在爱好京剧的李某手中,但谭资九并不认识此人,乃辗转托人介绍,得以结识李某。交往之初未提胡琴事,直至交情深厚始谈及麻子洪的胡琴,李将胡琴拿出,谭资九即定弦拉调,赞不绝口。李见谭拉得得心应手,爱琴之心流于言表,乃赠送之。
结交制琴大师,由挚友成为亲家 谭资九交友甚广,与制作京胡的大师史善朋有一段故事。 史善朋是北京通县人,12岁那年进的北京城,先是在琉璃厂马良正胡琴铺学徒,1930年出徒后,史善朋应天津久盛斋胡琴铺之邀任胡琴制作师,因他的京胡制作精良,极受欢迎,名声越来越大。 抗战时期,谭资九进京买琴,结识了史善朋。当时,史善朋刚刚学艺期满,有自开门户之意,只苦于本金短缺。谭资九听说此事,慨然出资,“史善朋京胡店”开业了,因其制琴手艺高超,甫一开张,门庭若市。 史善朋视谭资九为知音,谭资九以史善朋为良朋,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史善朋曾精心制作了“紫竹盘龙”与“十三太保”等数担高档京胡赠送给谭资九,以答谢他的慷慨相助之恩。 谭资九将侄子谭显德领到北京,送到史善朋门下,让他学习制作胡琴。谭显德也深受史善朋喜爱,成了史的爱徒,史善朋又将女儿嫁给谭显德,与谭资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朋友成为了亲家。 珍藏四大名琴,晚年时传给侄子 史善朋京胡店名声远扬,许多著名琴师如赵济羹、徐兰沅、杨宝忠等都来订做,史善朋亲手制作的胡琴,最负盛名的就是“四大名琴”。“四大名琴”是指史善朋根据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的嗓音条件和演唱风格而精心制作的京胡。据说“四大名琴”不仅材料质地精良,工艺考究,琴音清脆响亮、悦耳动听,更能烘托、突出四大流派的特色。后来几经辗转,“四大名琴”流落到潍坊,被谭资九收藏。 1953年11月份,谭资九专程把这四把京胡从潍坊带到北京。 原本世上并没有“四大名琴”的说法,那四把被谭资九收藏的胡琴,只是曾经被“四大名旦”的琴师用过,况且被谭资九收藏后十几年并未示人,当人们知道世上有“四大名琴”时已是1974年。 1974年,谭资九带着这四把京胡去拜访他的恩师徐兰沅,徐老已是83岁高龄,依然耳聪目明,对谭资九带去的琴逐一观察,从外观上看不出一点瑕疵,而后徐兰沅用每一把琴分别演奏了一段京剧过门,果然琴音清脆响亮、悦耳动听,连声夸好,欣然提笔为这四把琴分别题字命名:“罗汉担巧配佳筒。可为十三太保也。似有黄虎皮开头。似有蜘蛛蟠龙之形。”经徐兰沅确认,这四把胡琴才得以为业内人士所知。 为了能够把“四大名琴”流传下来,谭资九在年近古稀时,将这四把琴传给了侄儿谭显德。 正如周子厚赠谭氏墨宝所云:“能文能武,交友有方”,谭资九无论与老师,还是学生,以至同行艺人,都能以诚相待。在他留存于世的与友人的合影照片中,可见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