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谭资九的艺术人生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2015潍坊两会

第03版
2015潍坊两会
 
标题导航
任教“小富连成”竭尽全力
2015年03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任教“小富连成”竭尽全力
  曾跟谭资九学花脸唱腔的焦立清。
  琴师张继厚。



  京戏在潍县,从萌芽到发展,曾经演奏过堂堂正正的四部曲:盖戏院、出票友、有琴师、立科班。所谓“科班”,指培养京戏戏角或票友的学校。而潍坊京剧科班的发展较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潍坊市京剧团就成立过一个儿童队,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科班”,谭资九曾担任了半年的花脸老师。
市京剧团成立儿童队,请谭资九教铜锤花脸
  在中国京剧史上,曾有个“富连成科班”,正名为“富连成社”。陈正宽以此取喻,将当年潍坊市京剧团儿童队称为“小富连成”。
  1959年,潍坊市内有三个戏园子,却只有一个潍坊市京剧团在演戏,演员老的老,病的病,青黄不接,为此招收了一批学员共十几人,但随后团里感觉还是力量不够,无法满足演出需求,也有戏迷提议,何不办个京戏的儿童队?其实这档子事,潍坊市京剧团的领导已知晓。
  1960年春,潍坊市京剧团党支部书记郭文彬,看到剧团的情况,便通过时任潍坊市委第一书记的李惠民与时任市政府文化科长的王振纶共同商议,在市京剧团办个“儿童队”。郭文彬提议,此事由剧团老生演员、副团长徐韵声负责。论精通戏行,徐是个戏篓子。书记说,成立个儿童队即小团,一拍即合。正式定名为:潍坊市京剧团儿童演出队。此后市京剧团叫大团,儿童队叫小团。
  1960年4月份,在位于胡家牌坊附近的少年之家,面向全市招生,近千名学生报名,最终录取33人,焦立清是其中之一,这批小学员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10岁,焦立清12岁。
  小团的教师班子,由徐韵声提名,从京剧团抽调:鼓师杨培厚,系著名鼓师周子厚弟子;琴师张继厚,精研京胡伴奏,对京剧唱腔有颇深研究,深通乐理;武功教练有李芳筠、杨奎武;文化教师邢万喜、武华英,让学员学戏的同时学文化及文史知识。这些老师一部分全职,一部分“客串”,剧团和儿童队两头跑。
  生旦末丑的老师都有了,就缺花脸,尤其是铜锤花脸(偏重唱工),剧团里没有怎么办?便决定聘请名票谭资九任教。谭资九为人实在慷慨,感到自己的京剧艺术将有用武之地,便欣然应允。
  1960年5月8日,潍坊市京剧团儿童队开学,5月16日开课。训练基地设在大十字口(现东风西街与向阳路口)附近的市工会旧址,有宿舍和练功房。
每天一对一口传心授,因饥饿常唱得没力气
  老师们对学生逐一考察,发现焦立清的唱腔适合花脸,于是,他成为谭资九的学生,一对一教学。有时是焦立清到谭资九家上课,有时是谭资九到训练基地教授,就这样两头跑着。
  当时正值生活困难时期,家家缺衣少粮,焦立清从来都是在训练基地练完功,吃完午饭,一路小跑着到老师家,上满4个小时的课。有一次焦立清去得稍早,正逢谭资九在吃午饭,煮胡萝卜、咸粘粥、地瓜干、地瓜叶,“老师那么大岁数了,吃那样的伙食,我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忆起那一幕,焦立清眼圈发红,眼里微微泛着泪光。
  上课都是口传心授,谭资九唱一句,焦立清唱一句,哪里不对及时纠正,有时一句教下来,谭资九唱得上气不接下气,“肚里没食,哪来的力气。”说起这点,焦立清总是难抑心中的悲凉。
  焦立清那时虽然年龄小,不太懂事,但总想着让老师稍微休息一下,可谭资九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不能耽误你,时间太紧。”焦立清很感动,在京剧方面他是零基础,正是因为有了谭资九和京剧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他才能有所成就。

亲自操琴让学生吊嗓,自始至终无丝毫懈怠
  焦立清每学会一段唱腔,谭资九就会亲自操琴,让他吊嗓。“老师操琴很专注,并没有因为站在前面唱的只是个学生,而有丝毫的懈怠。”焦立清说,谭资九全神贯注,融入戏中,眯缝着眼,跟着唱腔的起伏、节奏快慢而变动,非常投入,这让他多少年来都难以忘怀,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情谊,那份对待教学的认真。“每次教完唱之后,老师都要自己拉一段,他会操琴,也就省了每次请琴师了。”焦立清说,这对他的学习来说十分方便。
  跟着谭资九半年,焦立清学了三出戏,《二进宫》里的徐延昭,从开场唱到结束,《锁五龙》斩单雄信那一段,还有《牧虎关》。只是让焦立清遗憾的是,他没有继承花脸的唱腔,一是因为变声期时,声音没有变过来,不再适合唱花脸,而改成武功方面,另一个是因为正赶上“文革”,耽误了一段大好年华。
首次登台学生忘词 台下安慰言传身教
  1960年7月1日,是儿童队正式汇报演出的第一场,在位于胡家牌坊、曹家巷一带的市府礼堂,邀请了各界代表,检验学生演出的同时,也是检验老师的教学成绩。献礼剧目三出戏:《女起解》《白水滩》和《二进宫》,焦立清演徐延昭。
  焦立清上场,一看下面黑压压的全是人,紧张得忘词了,幸亏谭资九在边上提醒,及时弥补了漏洞。下场后,谭资九并没有责怪他,反安慰道:“不要紧,以后记住就行了。”听着老师宽慰的话语,焦立清再次感动。
  焦立清退休前曾任潍坊市京剧团副团长,在他的记忆里,谭资九平易近人,谈吐高雅,头发溜光,拄根文明棍,让人肃然起敬。谭资九家住四合院,青砖墙、方砖地,一尘不染,人又特别爱干净,焦立清每次去,都是从练功房里出来后,一路跑过去的,满身是汗,老师家的炕从来不敢坐,怕弄脏了,椅子也不敢坐,从来都是坐马扎。
  偶尔老师家有客人来,谭资九会暂停教课待客。从他们的闲聊中,焦立清获益匪浅,特别是为人处事,增加了阅历,身教胜于言教,谭资九的举手投足,都印在他的脑子里,对他成年后的人生路起到指引作用。
  谭资九对京剧的热爱很执着,他的身段技巧可能受限,但唱腔绝对胜过很多专业演员。1961年,市县分治,京剧团划归潍县,领导照顾他年老体弱,留他在人民剧场工作。
  本期图片由齐英华提供
  参考资料:《潍城文史资料》《旧墨六记·梨园旧迹》、陈正宽《昨非斋散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