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2015全国两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03版
2015全国两会

第04版
2015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莫言不默言,话题来自故乡
相互取经
委员记者
养精蓄锐
高处聆听
2015年03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言不默言,话题来自故乡
  莫言会后被记者围住采访。



谈及“茂腔”衰落 还提交关于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莫言4日下午在北京会议中心参加文艺界别小组讨论时,说到对老家高密茂腔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艺术创作要跟时代密切相连,把握住时代发展最重要的信息。他还会提交一个关于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的提案,建议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免费教育的范畴里。

讨论时终于“不再沉默”
  莫言不再“莫言”了!全国政协委员莫言4日下午在北京会议中心参加文艺界别小组讨论时终于“不再沉默”,当他拿过话筒后,记者们纷纷将录音笔递到他面前。莫言大概讲了7分钟,他说到对他老家高密“茂腔”的一些看法,同时提到今年他会提交一个关于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的提案。
  莫言首先对比了高密“茂腔”辉煌时期的状况和今日的冷遇。莫言说,高密“茂腔”以前在山东潍坊确实影响很大,剧团到村里演出的时候,观众为了抢个座位提前半天就去占座,有名角演出的时候更是一票难求。现在软件和硬件都进步了,“茂腔”的演出水平不应该比鼎盛时期差,但即使政府和演员做了很多努力,上座率已经无法再现当初的辉煌。
  莫言认为,无论政府出多少钱,如果只能把这些剧种保存为一种传统文化,却没有观众,本身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必须要有人看,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莫言说,很多所谓的传统文化的保存问题、继承问题,都面临这样类似的矛盾。“怎么样解决这个矛盾?我想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说不出什么一二三四来。”莫言无奈地笑着说。
  “小说家写小说、戏剧家演出戏剧,每个艺术工作者都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但是文艺创作确实很麻烦,光重视和扶持不行,个人的风格如何养成?如何创作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莫言这些感言有感于俞正声主席的报告中涉及2015年工作部署的部分里提到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美术家谁不想成为齐白石,音乐家谁不想成为贝多芬,个人主观的愿望要体现出来还是要通过文艺作品。而一个伟大、杰出作品的产生,需要主观和客观各方面的碰撞。”莫言的建议是,无论怎么说,还是要跟时代密切相连,把握住时代发展最重要的信息,沉下心坐下来,跟老百姓打成一片。
  莫言认为,当前地方戏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是反应新时代特点的剧目比较缺乏。由于现代娱乐休闲方式越来越丰富,传统戏曲对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渐缩小,传统戏曲必须创新,吸引年轻观众,否则就算保留下来也还是不能长久发展。

提案征求了家乡人意见
  莫言告诉记者,今年他带来了一个提案,这个提案来自高密,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家乡朋友和老百姓的意见,提案的建议着眼于农村的学前教育,建议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免费教育的范畴里。
  莫言认为,学前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就连广大农村都有了这样的共识。但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不高,存在院舍的建设不达标,教材、娱乐器材不配套,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幼儿教学的理念也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等问题,他建议国家从立法层面等给予农村幼儿教育更多关注。
◎莫言忧伤
  “茂腔”的衰落
是地方戏缩影

  在莫言老家高密,有一种地方戏曲叫“茂腔”,上世纪中叶在潍坊一带影响很大,火到需要下午去占座才能看到晚上的演出。但如今,让莫言忧伤的是,虽然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却再难重现当年的辉煌。说起“茂腔”的衰落,莫言无不露出忧伤的语气。
  令他感到困惑的是,现在演出水平比当年水平高,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花了不少钱建少年班培养新人,他也刚刚为当地茂腔剧团修改完剧本,但仍然难挡“茂腔”的衰落。
  “茂腔”被誉为“胶东之花”,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据高密市委宣传部长万丽介绍,政府每年拨出30多万元,用于挖掘整理传统剧目,还出资百万元创立了茂腔少年班,培育后备人才。
  “有人看,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地方政府花了很多钱,只是把剧团保留住,把剧种保留住,却没有观众,意义何在?”莫言无奈地说,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都面临类似的矛盾。
  莫言对于家乡戏“茂腔”的困惑只是中国地方戏现状的一个缩影。莫言也明白,地方戏衰落是全国普遍的现象,或许是必然的趋势,“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
  “传统艺术应该与时俱进,与当下社会相结合,千方百计创新,来吸引观众。但是怎么创新,什么尺度,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莫言说。
  “缺少反映时代特点的新剧目。”莫言认为,这是地方戏存在的显而易见的问题。
◎相关链接
  去年提交提案
关注失独家庭

  2013年两会,莫言没有做提案。2014年两会,他提出了自己的提案,对于自己的提案,莫言自称“好像是有点跨界,实际上也没有跨界”——这个诺奖得主的第一份政协提案,与涉及计划生育问题的小说《蛙》相关,提案名为《关于提高独生子女和失独家庭待遇的建议》,称“独生子女费依然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个每月补助5元,而且好像期限是14年。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亲实际上就领到840元的补助……农村真正的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并不大……我觉得这一部分人现在就应该给予照顾,就是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
  提案中,莫言提及了“我的故乡潍坊市”。“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2100户失独家庭,涉及到了3000多人。这种失独家庭,大家可以想象,60多岁的一对老夫妻,在那样一个农村的环境里,他们怎么样度过他们的晚年,这个确实应该是给予巨大关注的一个提案。”莫言建议,“对这种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全部纳入政府养老医疗体系,让他们优先入住养老院,优先享受医疗资源,给予减免托老费或者医疗费的待遇。”
  此外他还建议“提高经济待遇”。“比如说农村独生子女的这种家庭,应该让他们在60岁以后,就是丧失了劳动能力以后,能够享受到跟国家的公职人员退休后一样的工资待遇。”莫言说。
   本报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