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邑东永安村每年“烧大牛”观众上万 对于上班族而言,春节假期的结束也意味着年的远去。而在昌邑市都昌街道东永安村,正月十四热闹非凡,因为这一天该村举行“烧大牛”仪式,每年吸引上万人参观。3月4日,记者来到东永安村看到,村民们争相摸“大牛”讨吉利,有人甚至从50里外专门赶来摸“大牛”。 三十多人抬着“大牛”前行 4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昌邑市都昌街道东永安村,正好赶上村民抬着“大牛”前行。这头“大牛”高约7米,长约9米,通体黄色,头顶上一根3米长的银角直刺天空。 一阵鞭炮过后,一位老者高喊“起抬”,30多名青壮年男子抬起“大牛”在锣鼓队、秧歌队和人群的簇拥下缓慢前行,由于围观群众较多,将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当地有句俗语“摸摸牛头不用愁,摸摸牛腚不生病,摸摸牛鞍不生瘢,摸摸牛角不生痘。”为了争得一年的好运气,大家争先恐后摸“大牛”。 中午12时,“烧大牛”开始。“烧大牛”又称“发牛”,村民将“大牛”抬到早已准备好的香纸堆上,口念孙膑名号,老者高喊一声“发”,牛身迅即被点燃,霎时火光冲天,煞是壮观。 百人合作扎制20天才完成 “说是‘烧大牛’,其实还包括扎‘大牛’、游‘大牛’、祭‘大牛’、摸‘大牛’等,最后才是‘烧大牛’。”68岁的吕瑞福已连续13年组织扎制“大牛”。他说,“烧大牛”在该村已有200多年历史,这是他们体验年味的一种特殊方式。整个扎制过程需要上百人合作,共260多道工序,需要20天时间才能完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烧大牛”仪式上人山人海,据村民讲,每年人数可达万人以上。昌邑市奎聚街道孙岔河村的孙林正当天赶了50里路来看“烧大牛”,摸“大牛”。 据了解,“烧大牛”的仪式与当地盛行的孙膑崇拜有关。2008年,“烧大牛”入选第二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昌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爱海介绍,据说孙膑封地就在昌邑,他曾多次骑独角大青牛巡视乡里。东永安村的孙膑庙就是为纪念他而修建。传说正月十四是孙膑的诞辰,村民便将这一天定为庙会,每年焚烧一头“独角大牛”祭拜。 本报记者 刘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