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政放权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报告提出,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此外,报告还提出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 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 【报告摘录】 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逐步实现“三证合一”,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一张网,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信息安全。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解读分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在发言时说“银行是弱势群体”时,现场哄堂大笑,连总理都忍俊不禁地笑了。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表示,由于行政权力自身的膨胀性,在专横、任性的行政权力面前,大家都是“弱势群体”。 有权也不能任性,必须依靠法治编织制度的笼子。第一层笼子就是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清楚明确地列明政府权力种类、边界,防止越界;第二层笼子是行政程序,明确行使权力的流程、行为时限。老百姓对于权力有预期。 此外,简政放权的同时,要加强社会自治,社会信用系统就是社会自治的重要平台和基础性条件。向社会公开信用信息,可以有效约束违法行为。王敬波认为,信息安全和信息流动同样重要,不可偏废,既要保证信息共享和流动,也要保证企业、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是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 王敬波表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本届政府从开门之初就紧紧扭住这个牛鼻子,通过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程序,释放市场、社会活力。从报告内容来看,未来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王敬波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点是非行政许可审批,因为这是行政许可法被异化的产物,也是行政权力滥用的结果。报告提出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为行政审批制度回归行政许可法的轨道扫清了障碍,是法治保障和促进改革的典型事例,是从人治到法治的回归。 王敬波认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三证合一,是着力于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许可权力的适度集中,优化行政许可流程,也是便民原则的体现。 政府权力的减法,可以换来市场活力的倍增,这就是“减法换乘法”的原因。相反,政府权力的加法,换来的是市场活力的除法,也就是说政府权力只增加一点,但市场活力却可能因此呈几何倍数的递减。 任何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 【报告摘录】 宪法是我们根本的活动准则,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一切违法违规的行为都要追究,一切执法不严不公的现象都必须纠正。 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尽量采用购买服务方式,第三方可提供的事务性管理交给市场去办。 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重视发挥智库作用。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 【解读分析】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建伟教授表示,现在依法治国、法治政府的概念已深入人心。而法治政府一定是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是受法律限制的,政府的施政和作为都不应该超过法律的授权范围。 过去,我们多多少少会有一种“大有为政府”的观念,就是说只要政府认为是对的、是好的,就可以放手去做,而不需要法律授权。但法治政府的概念与“大有为政府”的概念在某些时候是相对立的。没有法律授权就意味着失去了宪法和法律对政府行政权的约束,很容易导致行政权力被滥用。 建立法治国家就要对公权力进行限制,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依,这符合现代法律的精神。 张建伟教授表示,报告内容与中央科学发展的思路一脉相承,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政府的科学决策也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主化是与政权的广泛人民性相一致的,决策应该要广泛听取民意,在民主机制下形成,避免专断权力的行使形成错误的决策。 要实现科学化和民主化当然要发挥知识作用,所谓智库就是要发挥知识和人才的功能,决策应该要多方进行科学研究,选择最好的决策方案,弥补过去决策过程中强调权力性的情况。 政务公开和接受人大监督,可以有效避免现在政府决策时的武断专横问题,形成有力的外部监督,政府的施政一定要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前提是人民要有知情权,各种信息如果隐藏,权力一定会暗箱操作。 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 【报告摘录】 认真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继续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 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坚决零容忍、严查处。对腐败行为,无论是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 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解读分析】 这意味着中国已进入反腐新常态阶段,反腐不但是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抓手,也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推动力。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建伟教授说,国家机关有“热衙门”和“冷衙门”之分,有些机关油水多些,寻租空间很大,对公共资产和公共资源的利用空间较大;也有些部门是“冷衙门”,对于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的利用空间小。腐败高发的领域往往是“热衙门”。 要对这些腐败高发的部门加强行政监察,当然,对“冷衙门”也不能完全忽视,即使寻租空间不大的部门也存在腐败现象。所以,最根本的抵制腐败的办法是对权力加强限制和制约。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道真县忠信镇纪委书记郑维勇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就要从严明纪律做起,严格把握基层公务员的准入制度,延长基层公务员的试用期限,进行廉政考核,建设廉政考核制度,对于新进公务员要设立廉政考核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贵州省委副主委卢云辉说:“没有监督的反腐就是一句空话,加大行政和审计监督的力度,是依法行政和建立廉洁政府的关键。”必须加强行政监察、审议监督的力度,将监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才能确保反腐的力度和效果。 “自去年起,铺张浪费的风气已得到了很好的遏制,无论企业高管还是普通市民,节俭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四川公司董事长简勤说,抵制腐败已深入人心,反腐高压态势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 本报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等报道 花絮 报告里的四个比喻词 在李克强总理长达一万多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除“有权不可任性”这样的网络热词外,还不乏“拦路虎”、“定心丸”、“独角戏”、“草根”四个比喻词,使报告更接地气。 如在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方面,李克强总理表示,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可以预见,这些词语很有可能再度引爆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