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版:潍坊新闻·民生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03版
2015全国两会

第04版
2015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潍坊庙会已不少,哪家面孔您能记得牢
2015年03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庙会已不少,哪家面孔您能记得牢
  十笏园庙会现场,一位市民正在挑选花灯。   民间艺人进行驯鼠表演。   庙会现场人头攒动。   拉洋片吸引了众多市民。   十笏园庙会现场的舞狮表演。



首届十笏园关帝庙新春文化庙会味道足人气高 民俗专家称长久发展要重文化有特色
  拉洋片、驯白鼠、皮影戏……一样样的稀罕玩意出现在了3月5日开幕的潍城区十笏园关帝庙(首届)新春文化庙会现场。此次庙会以“文化”为主题,不少工艺美术大师也出现在现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目前,我市有不少各类规模的庙会,多数庙会千篇一律,难以持续举办。我市民俗专家表示,庙会要有商业元素更要有文化特色,要注意打造特色品牌。
逛庙会
拉洋片、驯白鼠,挑着花灯瞧新鲜
  3月5日,在十笏园关帝庙(首届)新春文化庙会上,挤满了前来逛庙会的市民。除了各色小吃、衣服、饰品之外,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稀罕”玩意引得市民纷纷驻足观赏。
  一个“拉洋片”的摊位被市民里三圈外三圈围得水泄不通。只见摊主丁香嘴里念念有词,手里不时拉扯白线来控制机器内出现的“洋片”,多名市民正趴在机器前观赏。据了解,丁香是专程从“杂技之乡”河北吴桥赶来参加此次庙会的。“目前这门手艺已经濒临失传了,很少有人做了。”丁香说。
  同样来自河北吴桥的柳金凤正在自己“驯白鼠”的摊位前忙得不亦乐乎。一只只小白鼠,随着她的口令做出各种动作,引得现场观众啧啧称奇。“‘驯白鼠’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濒临失传了。”柳金凤对记者说。
  在一个变魔术的摊位前,摊主樊占团精彩的魔术表演引得观众尖叫连连。市民刘女士将自己5岁的儿子抱在怀里,聚精会神地观看魔术。“我感觉这个庙会上有很多稀罕东西,是之前很少见过的,让孩子多看看长长见识也不错。”刘女士告诉记者。
  “好多年不见这东西了。”“咦,还真有新鲜玩意儿。”在老猫花灯的展位前,花篮、莲花灯、卡通灯等漂亮花灯吸引了逛庙会的人们。“挑着这种花灯,特别有过年的味道。”市民张女士说。
烙葫芦、宝石画,工艺大师亮绝活
  在庙会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受到了现场市民的青睐。烙葫芦、宝石画、潍坊刺绣、绒绣、潍坊绸等品类丰富、风格独特的工艺精品,以及潍坊年画、木雕、核雕、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品纷纷亮相。
  在潍坊刺绣展位前,潍坊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银凤正潜心创作一幅《大吉大利》,只见已绣好的两只大公鸡栩栩如生,十分传神。李银凤说,此次参会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接地气”的平台,让更多的市民能够了解潍坊刺绣,让更多人了解、传承非遗项目。
  怀着同样目的而来的是高密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吕虹霞,在现场吕虹霞给记者展示了她的作品《姑嫂闲话》。吕虹霞介绍说,《姑嫂闲话》是高密扑灰年画的一幅经典作品,代表着家庭的和顺。“此次参会带了二十多幅作品,不是为了销售,只是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吕虹霞说。
  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邢顺建告诉记者,此次前来参加庙会的50余名大师均是从我市工艺美术研究所40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100余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中精选而出的。“之前大师们多参加一些高档次的展会,这类接地气的庙会活动参加的少一点。”邢顺建说,此次参加庙会活动,主要是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人心,让更多老百姓真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收摊位费,吸引众多商户参会
  据了解,参加此次庙会的商户只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押金,庙会结束后押金会如数返还。
  家住潍城区十笏园小区的袁女士告诉记者,她当天上午在庙会上售卖自己编制的“晴天娃娃”,一上午卖了将近200元,平时她在路边摆摊一上午也就卖二三十元钱。
  潍坊十笏园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宣传策划处负责人张新星告诉记者,由于此次庙会不收任何费用,所以前来报名参加庙会的商户非常多。
  “我们都是挑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有民俗气息的项目。”张新星说,目前整个庙会约有200多个摊位,但实际报名参加的商户达到400多个。
  “原先潍坊城区也有一些庙会,商户参会要交一定的摊位费,但商户觉得除去摊位费之后,挣不到多少钱,渐渐地就不愿意参加了,这样庙会可选择的项目就少了,整体质量也就下降了。”张新星说,作为首届新春文化庙会,此次以积攒“人气”为主,力求提高质量,打造成一个长期性的庙会品牌。
看经营
大多数庙会大同小异没有新意,市民不买账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不少各类规模的庙会,历史比较悠久的有每年三月三举行的五道庙庙会和浮烟山庙会,比较新型的有禹王台庙会、金宝庙会等。然而一些市民却感觉,大多数庙会千孔一面,都是差不多的东西。
  “各个庙会都大同小异,不叫庙会,叫大集还差不多,没有特色和新意。”家住奎文区龙泽名都小区的韩先生说。
  在十笏园关帝庙(首届)新春文化庙会上卖冰糖葫芦的孙先生告诉记者,之前他参加过多个大大小小的庙会,对庙会行情也算比较了解。“庙会一旦做不好,真的就是单调的重复了,无非是换个地点,东西就是那些东西。”孙先生说,他曾经在两个月内赶过三场不同的庙会。“到了庙会现场一看,嘿,三场庙会的人都差不多,都是熟面孔。”孙先生说。
  “现在很多庙会都是盈利性为主,很难做到质量把关,都是为了赚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庙会主办方如果将庙会操作成一个纯商业性的行为,那么整个庙会地质量不会太高。
缺乏特色的庙会顾客少,招商情况越来越差
  从2012年开始,金宝乐园每年都会在五一和十一假期举办庙会。3月5日,潍坊金泉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强表示,三年来庙会的举办情况并不理想,如今正考虑转型。
  王强称,2012年首次办庙会时,招商情况非常好,摊位处于爆满状态。2013年,招商只达到五成左右,2014年,招商情况更加不乐观。“大多数市民只游玩不购物,很多摊主瞅着形势不对就转移了。”王强说。
  潍坊东方新世纪公园副总经理贾女士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会举办四至五场不同主题的庙会,逐渐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注重特色。“最初办庙会时,我们搜罗了各地美食、特产百货等多个类别,但这种大而全的庙会并不受市民待见。此后我们策划了冰雪节、恐龙展等有特点的主题,大受游客欢迎。”贾女士说。
议发展
胡一平 有庙才有会,庙会必须定位在文化并持之以恒
  潍坊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胡一平表示,现在庙会虽然多了,但有些生命力不强,往往办一届或几届就没有了后文,主要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强。
  “庙会,庙会,至少得有庙,然后才有会。”胡一平说,庙会必须有文化活动,或带有宗教性质的活动如祭祀等,还要有载歌载舞的文化表演、杂耍表演,卖东西是附加在文化上的。
  “只要定位在文化上,并持之以恒地办,根据人们现在的文化需求,这样的庙会发展才有可能长久。”胡一平说,如果仅是为了组织起来卖东西,仅为热闹一下,是长不久不了的,
  “庙会的运营十分不易,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可能投点资办个一届两届没问题,但要长期做下去,才能打造成文化品牌。”胡一平表示,庙会雷同化的情况经常出现。十笏园庙会要想做出品牌,必须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优势。
  “建议十笏园庙会建一个文化讲堂,这个效果比唱戏还要好,把郑板桥的故事、孔融的故事等广为传播,一家独有,别家所无,做出文化的独特性。”胡一平说。
于家干 办庙会不只是种商业行为,要注意打造特色品牌
  长期从事文史研究的专家于家干告诉记者,真正意义上的庙会是市民自发形成的,以庙宇为中心,集娱乐、商品交易等于一体,有影响力的庙会需要大型且长期固定,才会逐渐产生影响力。然而,如今潍坊的各大庙会能坚持长期做出品牌的,并不多见。很多庙会商业性逐渐增强,已越来越失去了庙会最初的娱乐、民俗等内涵。
  于家干建议,要想打造有潍坊特色的庙会品牌,首先不能将庙会单纯当做一种商业行为,其次要注意打造特色。“一个有特色的庙会,总是吸引人的,所以策划者最初要将庙会定好位,这样有利于聚集人气。”于家干说。
  对于此次十笏园关帝庙(首届)新春文化庙会,于家干表示,有关帝庙,这个庙会比较名副其实,加上此次庙会打造了文化特色,也算是很有新意。“虽然开头比较好,但要形成一个品牌,需要长期性和固定性兼顾。”于家干说。
张德民 要商业更要有文化特色,有了文化味才能引客来
  潍坊三中退休老师、从事文史研究的张德民认为,庙会能够做到定时定点,有了品牌和名声,四乡八疃的人自然就来了。五道庙庙会、浮烟山庙会、禹王台庙会等都有固定的时间,代代流传下来,大家都知道,所以到时间就去了。
  张德民表示,庙会品牌很重要,最忌讳的就是没有延续性,一时兴起办了一届,第二年又没动静了,对于商家和客人而言都不会有好效果。
  “现在很多庙会,比如有些商场、会展中心等举办的,虽然名称是庙会,但都是些纯商品展销,是无庙的庙会。庙会离不开招商,需要商业元素,但更要有文化特色。”张德民说,文化是特色,只有有了文化味,才能引客来。
  文/本报记者 齐英华 李楠
  图/本报记者 张驰
◎相关新闻
近四万人到峡山 登高祈福赶山会
  本报讯 3月5日,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峡山区一年一度的山会。据了解,今年参加峡山山会的群众有近4万人次,比去年增加大约1万人。
  峡山山会历史悠久,从“玉皇大帝演驾”、“刘伯温不离峡山”的古老传说,到今天特色的民俗文化,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更引来了不少外地游客,登高祈福的山会也变成了旅游观光的盛会。
  家住临朐蒋峪的手工艺人高兴双早早赶过来了,在山会上卖竹编手工艺品,“峡山山会我每年都来,今年山会地人比去年还多,停车场里其他地区的车牌也多了起来,咱这山会越来越热闹了。”高兴双告诉记者。
  “谁说不是呢,他们家远都来了,我们本地的更不能落后,我摊位上的泥人和泥老虎都是我自己最近刚做好的,我也算是咱们峡山区本地的传统手工艺人了,我还想靠着咱的传统手艺在山会上大赚一笔呢!”旁边来自峡山区王家庄街道于戈庄的李玉杰一边照应着自己的摊位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
  “以前上山不要钱,但是进每个山洞都要钱,今天在山脚下收了30元钱门票后,进几个山洞都没再收费,管理越来越规范了。”坊子区的王女士说,正月十五来烧香祈福是个传统习俗,她父母每年都会来一次。
  据统计,参加此次山会的群众有近4万人次,比去年增加大约1万人,元宵节山会,正在由民间自发的山会渐渐发展成峡山区文化旅游活动。
   (记者 陈怀禹 通讯员 宋晓李培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