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2015全国两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2015全国两会

第03版
2015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规范网购市场,推动电商立法
2015年03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规范网购市场,推动电商立法
  ◥9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答中外记者提问。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就商事制度改革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3月9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就商事制度改革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张茅介绍,工商总局准备在全国推进三证合一制度,使新注册企业可以只办一份营业执照,并在营业执照上打上税务登记和质监号码,这将大大方便新企业的注册登记。
  三证合一  
快十五天  

  记者: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下一步,工商总局将出台哪些举措,来增加市场的活力?
  张茅:今年将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一是进一步推进登记制度的便利化,优化企业的经营范围,除了国家需要特别批准的,由企业自行选择经营范围。二是推进市场准入管理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进“先照后证”的改革。去年国务院将前置审批的226项,其中152项改为后置审批,19项取消,有21项不再作为行政审批,只保留了34项。三是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效能的最大化。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推进“三证合一”工作。所谓“三证合一”,即: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现在这项工作正在进行,有些地方实行了“三证统发”。现在我们要推行的是“一证三号”,就是在营业执照上打上工商、税务、质检的三个号码,目前24个省在推进这项工作。下一步就要简化为“一证一号”。这项工作大大便利了企业,我们现在一般的注册法定时间是20天,如果“三证合一”的话就会减少为5天。四是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五是依托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抓紧建立小微企业的名录,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港资企业  
增上万家  

  记者:北上创业的香港青年多大程度上享受改革优惠,下一步工商总局有没有特别针对港企或者香港创业青年而推出一些利好政策呢?
  张茅:确实,去年我们实行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数量包括企业的数量呈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带动了就业,促进了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对待香港企业也是实行同样政策,降低准入的门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港资新登记的注册企业10633户,同比增长了9.65%,注册资本(金)1277.32亿元,同比增长了27.71%。这说明了我们对待香港企业的投资创业,也是采取和内地企业一样的支持、放开的政策,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元公司  
不好经营  

  记者:工商总局在商事改革的制度设计上做了哪些改进?
  张茅: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取得显著的成效,也存在问题。比如个别投资者不够理性。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到这些问题。理论上,1块钱就可以办公司了,但是,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制度使企业的出资情况和经营的基本情况都在网上公示,大家就很难和1块钱的公司作生意。下一步将加强监管,并使制度更加完善。

反垄断案  
近半结案  

  记者:去年7月28日,9省市的执法人员对微软在中国的分公司进行了突击检查。今年,工商部门是否还会对在华经营的跨国大型公司展开反垄断检查?
  张茅:工商总局在反垄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们的职责是对企业滥用市场垄断地位影响公平竞争作调查。到目前为止,一共调查了47件反垄断案件,有21件已经结案。我们加强市场监管,就是促进公平竞争。商事制度改革后,宽进是激发市场活力,严管是促进市场平稳。

去年新企  
1340万户  

  记者:现在的宽进严管,具体严在哪儿?
  张茅: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先简单介绍一下“宽进”的情况。所谓“宽进”,就是我们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通过把企业的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年检改为年报公示,巡查改为抽查等措施,降低了门槛,放松了企业进入市场的管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市场主体的数量大量增加。经过一年的改革,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是1340.73万户,同比增长18%;注册资本(金)22.38万亿,增长了90%。其中,企业383万户,增长了将近50%,注册资本(金)增长了1.02倍。有一个数字大家可能比较好记。改革前,我国一天诞生近7000户企业。改革以后,增加到1.05万户,平均每个企业改革前注册资本(金)是399万,改革之后增加到539万,增长35%。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经过2012年、2013年这两年的下降后,止跌回升,增长了8.4%。所以,企业增长的数量还是非常明显的。
  二是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对现代服务业带动作用明显。新增企业当中,78%都是第三产业,而其中,像电子信息、科学研究、软件等现代服务业占到了31%。
  三是从企业类型看,新增加市场主体中94%都是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结构符合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的方向。
  四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我们测算,小微企业开业以后,一个企业用工在七到八个人,个体工商户在3个人左右。现在全国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吸纳就业2.5亿人,改革以来的一年,增加了3646万人,增长16.5%。也就是说,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就业不降反增,对于稳定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严管的问题,一是转变监管的理念,从过去依靠事前审批转向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二是从单纯依靠政府监管转向共治体系,加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是着力构建信用监管体系,通过企业信息公示、异常名单目录、黑名单,使失信企业寸步难行。四是进行信息共享和推进综合执法,工商总局和法院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体制。五是依托大众预警监管。

从严查处  
控水货客  

  记者:最近在香港出现了针对水货客的抗议行动,有人说是工商总局的管理不规范,纵容了水货客的行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茅:水货客利用内地和香港两地的差异,逃避监管。水货客不是正常的消费行为,而是通过大量采购谋利,给香港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也扰乱了内地市场。对这种销售水货的行为,工商一直在从严查处,各地也出台了严格监管的方法。
  其中,深圳出台了反走私的条例,对流通领域的走私商品和没有合法进口来源的商品进行查处。工商总局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网购七天  
也能退货  

  记者:工商总局曾发布过关于互联网商品的调研结果,淘宝的正品率较低,淘宝网还和工商总局打起口水仗,请问工商总局如何监管网购行为?
  张茅: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像网购这种新的业态走进千家万户。经统计,去年网购额达2万多亿,达到社会消费额的10%,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网购极为方便,电商还制造了类似于双十一的消费时点。但是,网购也存在新的问题,比如夸大宣传、假冒产品多、退货比较难等。工商部门在处理消费者的投诉方面,难度也比较大,因为和商家不在一个地方。这是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面临的新问题。一是要加快法制建设,现在只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来处理,下一步将推进电子商务法规的制订。二是改变监管方式,工商部门要通过信息化方式来适应新的消费方式,同时和电商企业多沟通。三是让互联网交易平台担负起重要责任。网上不是法外之地,也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比如,法律规定,除鲜活食品之外的商品可以在7天之内退货,这在网上也要实施。所以,第三方交易平台,对网店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在这方面,我们在不断地和电商进行沟通,使电商更加规范。

严厉查处  
造假企业  

  记者:很多人关注“淘宝卖假货”的事情,工商总局有没有加强打击假货的计划?
  张茅:假冒伪劣涉及每个人的利益,也涉及到保护知识产权。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企业的诚信意识,建立企业信用体系。
  如果卖了假货、侵犯了知识产权,就要记录进入企业信用档案,其经营活动就会受到限制。这是治本之策之一。
  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对假冒伪劣产品要严厉查处,使造假企业付出高昂成本。现在违法成本过低,才出现这么多违法现象。如果增加了违法成本,使企业支付不起,甚至罚得倾家荡产,市场秩序就会有好转。

农村食安  
综合执法  

  记者:假冒伪劣也是食品安全的“重灾区”,而农村食品市场是制售假冒伪劣的集中地。请问工商总局针对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尤其是乡镇一级的农村市场假冒伪劣窝点,以及在农村食品市场比较流行的“山寨食品”和“仿冒食品”将采取哪些整治措施,政府有哪些长效措施?
  张茅:食品安全问题确实非常重要,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工商总局在食品市场监管工作中,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包括食品的商标、广告等问题,需要我们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密切配合。
  在我国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存在的问题确实比较多。过去,我在卫生部工作的时候负责食药,当时感觉农村的监管力量比较薄弱。现在在一些地方推进了综合执法,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措施。基层一些县一级政府把工商、食药、质检部门综合在一起,成立了市场监管局或者市场监管委员会,把有限的力量组织起来。
  据我了解,很多市场监管部门的重心或者重心之一,都放到了食品安全上,特别是县一级,对于农村、城乡接合部,食品监管确实需要加强。当然,工商总局按照职责分工,配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做好我们的所担负的食品市场的监管工作。
  本报综合新华社、《北京晚报》等报道
◥◥◥开场白
  头回参加记者会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回答记者提问前说:“这是工商总局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的记者会,我也感谢大会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同时也说明全社会特别是我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对于工商总局的工作,尤其是对我们去年以来进行的商事制度改革的关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