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创客”还要闯几关 |
社会认知度低、缺少鼓励机制等问题亟待解决 |
|
创客,一个风风火火“闯”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名词,如今正“声名鹊起”。今年伊始,李克强总理就曾考察了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被寄予厚望。尽管名字“火”了,但中国创客仍显稚嫩,规模、水平参差不齐,公众仍然感到陌生。大国创新,缘何寄厚望于草根?点燃“万众创新”,创客要闯哪些关口?
“生死”关 数量规模都很小 创客,对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许多传统行业人士对他们不了解、不认可。全国政协委员左晔说,中国创客还处于发育期,数量规模都较小。据统计,全球创客空间已达数千家,而国内只有70余家。 就是这样一个小众群体,却被寄予厚望,作为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尖兵之一。左晔表示,它有望给中国创新带来三种东西:潜力无穷的产品、致力创新的精神、开放共享的态度。然而,创客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大部分人如果创业,是注定要失败的。目前国内青年初次创业成功率不足10%,而创客们的创业成功率则可能更低。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道出实情:“我打算每年帮助支持80到100个创客,支持他们的新项目。我清楚地知道,这些项目最后有一大半会失败。” “求速死”是创客生活的常态。接受采访的创客们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存活,而是速死;你必须不断试错,在挫败中创新,在‘死’中重生。” 环境关 缺少鼓励机制 听说创客“不差钱”。近两年天使投资大热。清科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去年全年发生766起天使投资案例,总额超5.26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61.4%。 创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青睐,各地的支持政策也不断推出,给创客“输血”。尽管如此,“差钱”的创客也不在少数。甚至明明“看得见”的钱,偏偏因为各种障碍拿不到。创客因为现实中的各种“卡子”而无法得到帮助:申请专利可获补贴,但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必须要当地户口,若以企业名义申请则费用要贵数倍;有的扶持政策必须“海归”才能享受。 “事实上,缺钱的背后,是缺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是缺对好创意的筛选和发现能力。鼓励创客,不是光撒点胡椒面、设个基金、出台个扶持政策就可以的。”全国人大代表刘群说。 名利关 要呵护创客闯劲 创客区别于传统创业者的一大特点是,首先并不追逐利益,而是追求“改变”。代表委员们说,很多人当创客,只是因为“喜欢”,因自己的创造“改变世界”而欣喜。也正是如此,他们才能在孤独寂寞中淡泊名利,“痛并快乐着”。与资金、政策支持相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闯劲和精神,是支撑创客的真正内在动力。 代表委员们说,呵护创客情怀要从校园开始。“很多有创意的孩子,经常是学习成绩中等甚至不太好的。”俞敏洪委员说,从小学开始,就要加入创意课程,特别要改变“寻找标准答案”的教学模式,锻炼孩子们的思考能力。 鼓励创客,不能急功近利。在谈到百度鼓励创新时,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说,主要做法就是招最优秀的人,给最大的空间,看最后的结果,平时管理中不打卡、穿着随意、上下级关系不明显,这样可以公开平等进行讨论,不断刺激出各种创意。创客张浩说,希望社会给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不要将失败者打趴在地,要鼓励他们站起来。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