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枕戈立遗嘱捐遗体,未了心愿是找人替他整理抗战时期的记忆 87岁的老兵马枕戈,吃过苦,受过罪,辉煌过,失意过,几十年的酸甜苦辣都被他浓缩在两本自传集里。在他的遗嘱中,他愿意将遗体捐献给潍坊医学院做科学研究。如今,老人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将他对抗日战争的回忆整理成书。无奈由于年事已高,老人迫切需要一个“听我讲故事的人”,来帮他整理那些珍贵的记忆。
亲历鬼子扫荡 童年记忆惨痛 3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潍城区宝通西街上的潍坊医学院家属院,见到了87岁的潍坊医学院离休干部马枕戈。虽然年近九旬,老人仍是思维清晰,话音爽朗。 马枕戈出生于昌邑市奎聚街道西台村,1931年日军侵占东三省时,他才3岁。马枕戈告诉记者,当年日本鬼子侵略昌邑,打死的人无数,“一个中年妇女开门找孩子,被一枪击倒了;一个老年妇女到院子里取柴火,也被鬼子一枪打死了……”马枕戈的童年回忆里充满伤痛,他亲眼见证了日本鬼子侵华时种种惨无人道的行径,这给他的一生带来了很大影响。 1942年冬天,马枕戈14岁,胶东大扫荡归来的日军突然进了西台村,善良的村民遭到了鬼子的残酷洗劫。“鬼子傍晚进的村,见猪杀猪,见羊宰羊,我们家仅有的5只老母鸡无一幸免。”马枕戈回忆道,鬼子从他家鸡窝将鸡掏出,一刀就将鸡头剁掉。“黎明时分,鬼子终于走了。鬼子将我家值钱的东西搜刮一空,母亲忍不住坐在地上大哭。”马枕戈说,村里遇害的不仅他们一家,一时间全村人的哭声震天动地,叫骂声不绝于耳。
战争培养他坚韧的个性,才熬过重病活了下来 马枕戈告诉记者,在黑色恐怖的日子里,虽然他年龄小,但硬气得很。当年但凡要进城的人,都必须向日本鬼子鞠躬施礼并接受搜身。由于母亲生病,他经常要进城抓药,“虽然进城,但我就是咬紧牙关不给鬼子行礼,为这还挨过打呢”。 1947年,19岁的马枕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值国民党重点进攻胶东,占领了昌邑。于是,马枕戈参加了当地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那段日子,彻底锻炼了马枕戈,也培养了他勇敢、坚韧的个性。 马枕戈告诉记者,当地武工队驻扎在离敌人10里之外的太平集村,主要是晚上到敌占区活动,凌晨时分休息。“有一天活动回来刚躺下,突然听到枪炮声,值岗人员跑来说我们已被敌人正规部队包围了。”马枕戈回忆道,当时武工队长命令他们迅速突围,他受到枪炮的惊吓,腿像灌了铅,越着急越跑不快。“在翻围墙的时候,老武工队员连拖带拉,好不容易把我翻过去,我才侥幸活了下来。”马枕戈说,那次突围对他来说,虽然有些尴尬,却使他经受洗礼,迅速成长。 “参加战争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马枕戈说,他在30岁左右生了一场重病,被送到了重病监护室治疗。“在那间病房里的人病情都很严重,大家心情都不好,甚至有的产生了轻生念头。”马枕戈告诉记者,得益于战争培养的乐观心态和坚强品格,他一直积极配合治疗。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严重的病情却奇迹般地慢慢减轻了,几个月后,他的身体就恢复如初,离开了医院。 捐款支持医学人才培养,志愿捐出遗体做科研 1958年,马枕戈前往潍坊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在潍坊医学院扎了根。1992年,马枕戈从潍坊医学院离休。几十年来,他凭着优良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师德,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热爱。马枕戈笑着说,当年他教课的时候,学生们都是早早赶去听课,如今有些三四十年前教过的学生,每年春节仍会来看望他。 马枕戈平日生活十分朴素低调,吃饭穿衣都十分节省。然而,从2009年起,马枕戈自愿每年捐资1万元,以奖励在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中取得显著创新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博士导师。 “对自己可以节省点,但是培养人才不能节省,无论国家还是学校,迫切需要的都是创新型人才。”马枕戈说,最近6年来,他每年都会捐资1万元给学校,“我认为这笔钱捐得非常值得!” 如今,由于马枕戈年事已高,老伴也已经离世,他早早便将遗嘱拟定好了。记者在他的遗嘱中看到:愿将遗体捐于学校供教学实验之用,用完之后,再进行火化。骨灰一部分埋于学校某棵树下,让枕戈九泉之下,继续关怀着学校的发展壮大。在这篇遗嘱当中,字字句句可以看出马枕戈对潍坊医学院这片土地的深情,也可以看到马枕戈品行的高洁。 找人听他故事 替他敲成文字 离休在家的日子里,马枕戈将他年轻时的记忆和对潍坊医学院的感情付诸笔端,用一篇篇文字重温当年的峥嵘岁月。2003年,马枕戈的第一本自传集《教海春秋》问世;2014年,他的第二本自传集《我爱潍坊医学院》也印刷出版,两本文集倾注了马枕戈多年的心血。 马枕戈如今还有个未了的心愿。“当年抗日战争对我的影响太大了,我很想把那些记忆写下来印成书,让更多的人看到。”马枕戈说,他已将每个章节的内容和题目想好,但没有精力再写内容。如今,马枕戈最盼望能找到一个人听他讲述那段历史,替他敲成文字。“听我讲过去的事情估计得几天时间,这期间我管吃管住。”马枕戈笑着说。 临别时,马枕戈再三叮嘱记者,一定要帮他找到那个听他讲故事的人,“找到了那个人,我这本书才有希望问世,我不想留遗憾。”如果有热心市民愿意听老人讲故事完成老人心愿,可联系本报记者,电话是15065630793。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