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风筝之爱

第03版
今日关注
 
标题导航
昌邑布业商人拉动茧绸商机
2015年03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昌邑布业商人拉动茧绸商机
  《李煦行乐图》(局部)
  昌邑姜氏祠堂
  野蚕
  茧生蛾
  昌邑傅氏家族部分成员合影。




  山东是柞蚕的故乡,明代晚期,柞蚕的商品价值日益凸显,清康熙、乾隆年间,柞蚕人工放养与山茧绸的织造技术日益成熟,并迅速向各省传播。清代中期,昌邑的民族工商业者率先开辟了山茧绸的国内市场,加速了茧绸商品化的进程。昌邑茧绸的出现,与中国茧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昌邑人众物乏租赋重 商品经济意识出现早
  山东半岛地区对柞蚕茧丝纤维的利用最迟在汉代出现。西晋崔豹《古今注》载:“(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年),东莱郡东牟山(今烟台牟平境内)野蚕为茧。茧生蛾,蛾生卵,卵着石。收得万余石,民以为蚕絮。”这是现存古代文献中对于柞蚕利用最早的记载。《宋书·符瑞志》又载:“汉光武帝建武初(约25年),野蚕、谷充给百姓,其后耕蚕稍广。”这里的野蚕大概就是指柞蚕,但直至晋人郭义恭《广志》载“有柞蚕,食柞叶,可以做绵”,“柞蚕”二字始见于史书。
  宋代,山东人民开始懂得用柞丝捻线织绸,名“山茧绸”。明代晚期,山茧绸的织造在包括今诸城、五莲、日照、莒县、沂水等地在内的鲁中南地区以及胶东地区已成为一项生产事业,柞蚕的人工放养随之出现。 
  昌邑位于山东半岛北部,渤海莱州湾南岸。历史上,该县土地“窳卤脆薄居六”,“人众物乏,无他盈余”,而且“租赋独重他邑”,“故有终岁勤动不免饥寒者”。昌邑北乡地处潍河下游,海潮与洪水灾害频发,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这里的人们不得不转变思想,另谋出路,因此较早地产生了商品经济意识。
绸布业商号遍地开花 柞蚕史开启黄金时代
  种棉织布自明代以来就是昌邑、潍县乡间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今柳疃镇高隆盛村高氏即就地采购民间所织棉布,运销北京,因之致富,并在北京开办了著名的“隆盛号”布庄。当地民众竞起效仿,在京开设的布业商号及行商日渐增多。
  嘉庆年间,今柳疃镇姜家寨村姜士昌家族经销的棉布因质优价廉,被誉为“寨子布”,畅销直隶、河南诸省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嘉庆初年,胶东地区栖霞一带首先改进了山茧绸的制线技术,改手工捻线为纺车纺线,使山茧绸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具备了成为大宗商品的条件。
  昌邑布业商人率先发现了这一商机,纷纷前往坐庄收购,并利用已经成熟的北京棉布市场,将这种纺线织造的山茧绸转销国内各地,相关商号也转变为绸布兼营的绸布业商号。因为拥有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山茧绸的商品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中国柞蚕史的黄金时代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对此,《山茧辑略》有这样的记载:我栖自嘉庆初年,以纺车纺线而盛行焉。至十七年大凶,乡人或纺线,或织绸,以易有无,而赖以生活者益众。其线名曰“山线”,织出之绸有二种:次者曰“小绸”,亦曰“黑绸”;高者曰“大绸”,亦曰“白绸”。小绸至张家口、西口,兑换羊皮、口蘑等,或者贩卖于乌兰察布盟;大绸销行南地并北京。
购原料开始本地织造 茧绸贸易以柳疃为盛
  随着产销关系的不断扩展,昌邑绸布商人开始将胶东地区、鲁中南地区的丝茧原料运来当地,发放给柳疃及其周边的农户,或捻线、或纺线,由异地坐庄开始了本地织造。
  昌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唧啾咯噔织,两天织一匹;五天一个集,卖了籴粮吃。”织绸能解决贫苦农户的吃饭穿衣问题,贩绸更是有利可图,因此,从事家庭手工的织绸者越来越多。
  柳疃街、夏店街、东冢街是昌邑北乡最主要的村镇和商品集散地,茧绸贸易尤以柳疃为盛。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今龙池镇瓦城村赵连运与同村赵光珠合股来柳疃街开设“复盛店”茧庄。
  后来,今龙池镇齐西村齐增修、瓦东村赵梦全、姚徐邓村徐培祺合股开设的“广盛店”茧庄、今都昌街道虫埠村傅振邦(曾任直隶提督等职)家族与潍县陈介祺家族合股开设的“双盛合”茧庄等也相继开业。同时出现了“合盛栈”(东家为今围子街道围子村马放勋家族)、“公聚栈”等专门给客商提供住宿、充当经纪、存放和推销货物的栈房。咸丰初年,柳疃街的大小丝绸商号发展到三四十家。
  纺线与捻线织就的山茧绸,因所用丝线粗细不匀,致使表面很不平整,捻线绸还被形象地称为“疙瘩绸”。这两种绸子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国内的普通百姓。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消费范围,昌邑绸商开始把柞茧试验如同家蚕来缫丝。经过不断改进,到道光末年,发明了柞丝缫丝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缫丝织就的“昌邑茧绸”因之诞生。这种茧绸色白或微黄,光润美观,吸湿性强,结实耐用且不怕水洗,深受社会中上消费阶层喜爱。
  昌邑茧绸的诞生,从本质上说是中国茧绸织造工艺的一次飞跃。
缫丝技术发展较早 《红楼梦》窥见一斑
  缫丝织造的“昌邑茧绸”出现于道光年间,但其早期发展似乎与苏州织造李煦家族有着某种联系。   
  康熙年间,昌邑东隅人李煦曾任苏州织造一职,其妹李氏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原配夫人,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母。《红楼梦》的创作,大量取材于苏州李家。
  近年新发现的李煦《虚白斋尺牍》卷二《复昌邑王令》载:“台贶纻领山绸,以志缟纻之雅。”可见昌邑知县王翼赠送李煦的礼品中即有“山绸”。这个“山绸”应是纺线织就的“白绸”。无独有偶,办理李煦产务之奴才马二的抄家清单中,也有“茧绸短大襟夹袍一件,折银七钱”、“茧绸短大襟单袍一件,折银五钱”。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告别回家,王熙凤送给刘姥姥的礼物中就有“两个茧绸”,这“两个茧绸”,无疑具有李煦家族的影子。另外,李煦的原配夫人韩氏即柳疃村人,也为此说提供了依据。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