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光绪初期,昌邑茧绸的内销地已经遍布国内各省的主要城市。通过烟台、青岛的洋商、买办,昌邑茧绸正式进入欧美市场。日益兴旺的茧绸贸易,使柳疃街市呈现出繁荣局面,钱庄应时而生,柳疃成为昌邑县的商业、金融业中心。 昌邑商人拓销路 广开绸布业商号 到光绪初期,昌邑茧绸的内销地已经遍布国内各省的主要城市,北京是最早和最主要的内销地与中转站。昌邑工商业者在京开办的绸布业商号,提前为茧绸的销路做好了准备。道光以来,在京的绸布业老号更加兴旺发达,有的还派生出新的分号。 今昌邑柳疃镇姜家寨村姜士昌家族拥有“常春泰”、“万春恒”、“同春和”三处分号;今昌邑卜庄镇姜泊村“五大功”名下的“泰和”号依靠其在吉林榆树县颇具声望的“功裕”银号做后盾,拥有菜市口批发号、张家口批发号等四处分号。新成立的商铺也不断增加,规模较大的有:开设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天有信”,东家是今昌邑柳疃镇阎家车道村阎毓瑛;开设于光绪末年的“阜茂盛”批发庄,东家是今昌邑龙池镇东白塔村陈传喜、陈传洪、陈传德兄弟。 清末民初,昌邑茧绸和棉布这两种商品在直隶、河南两省都有很大的销路,仅每月与北京通过银行汇票付款的营业额就达到关银三十万两。从经营性质上看,在京的昌邑绸布业商号有批发、批发兼零售、零售3种。 中华民国建立后,昌邑北乡在京的绸布商号及行商越来越多。解放前北京同业公会调查显示,当时昌邑在京大小商号100余家,约占北京全部绸布商号的1/3。店员约2000人,行商约有5000人,连随从人员,总数不下10000人。 茧绸进入欧美市场 交易量全国近一半 咸丰十年(1860年),烟台口岸开埠通商;同治二年(1863年),东海关在烟台成立,下辖昌邑下营口在内的23处分口,通过烟台的洋商、买办,昌邑茧绸经由下营海口或由陆路运往烟台,正式进入欧美市场,此后出口年盛一年。曾同春《中国丝业》载:“(中国)茧绸产地以山东为第一,山东重要产地首推昌邑……山东茧绸贸易均由栈房介绍,售于烟台、青岛之洋商。烟台有栈房二十余家,洋商有三井、和记、仁德、百多、敦和及捷成等十家;青岛有栈房六七家,洋商有立兴、捷成、和记、振兴、瑞记、哈利、卫礼等七家。此等洋商收买茧绸送至上海、香港,转运欧美各国。” 《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审查报告》载:“盖西人之初用此绸,以制妇人之上衣及夏服者居多。而西俗妇人装饰品之材往往与其服相同,因之钱包、妆奁之类,亦竞用之。凡去华尚朴之上中流社会,靡不珍之为优异之品。”后来又应用于汽车、飞艇制造等工业领域。 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潍县开埠,外销的昌邑茧绸80%改由潍县就近转运至青岛,接过胶海关出口。 到清末民初,“昌邑下的柞丝绸交易额(每年)约一千万两”,约占山东总交易量的60%,占全国的48%。今柳疃及其周边大部分村庄的村民利用农闲为绸店加工,“户户有织机,村村有半屋”。 柳疃街市日益繁荣 入商务会抱团发展 日益兴旺的茧绸贸易,使柳疃街市呈现出繁荣局面。每逢集日,周边织户纷纷前来向各商号取丝织绸,鲁中南地区及胶东各县的蚕户、纩房也汇集于此贩丝销茧,人头攒动,络绎不绝。《野蚕录》对清末柳疃集市盛况有这样的描述: 今之茧绸,以莱为盛。莱之昌邑柳疃集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陛,茧绸之名,溢于四远,……裨贩络绎,不绝于道,镖车之来,十数里首尾相接。 宣统三年(1911年),“柳疃商务会”成立,以此来管理工商与金融业务,并对设立固定门头的商号登记注册,当时入会商号有63家。商务会设总理1人、协理1人、董事12人。总理由会员推选产生,再呈报官府备案,今柳疃镇姜家寨村姜述贤当选。为适应昌邑茧绸快速发展的形势,1915年,经国家农商部注册,在柳疃商务会的基础上改组成立“昌邑县商务会”,会址仍设在柳疃商务会原址,入会商号71家。随即改选了商务会的领导机构,选出会长1人、副会长1人、董事20人。会长由姜述贤继任,陆军中将陈干被推选为荣誉会长,韩天衢被聘为坐办。姜述贤任内,为支持今昌邑卜庄镇夏店村“利成”与马疃村“万盛恒”与洋商争夺昌邑茧绸的出口市场,曾由自己名下的“常春泰”出资白银22万两予以资助。 1915年,经昌邑县商务会注册,在柳疃成立了由“泰元”(东家今卜庄镇姜家泊村“五大功”)、“天源永”(东家今柳疃镇姜家寨村姜述贤家族,掌柜今柳疃镇潮海村孟明武)、“三合堂”(东家今龙池镇东白塔村“阜盛茂”)等15家钱庄组成的“钱业联合会”。该会发行“本票”、“庄票”和“乡票”,视同现金在昌邑、潍县境内流通。 白银钱币大量涌入 各地钱庄相继入驻 大量涌进的白银、钱币衍生了银钱交易,也产生了早期的钱庄。早在光绪十三年二月,柳疃街便设立了银子市,后来发展为南北两市。 柳疃的钱庄多数与绸商集股经营,并以昌邑县商务会与钱业联合会的名义来扩大资本、信用和业务范围。此时,柳疃银子市已经发展为金融市场,济南的“义聚隆”钱庄、青岛的“利元”银号、潍县的“德盛昶”汇兑庄、烟台的“福顺德”钱庄等省内较大的钱庄,也纷纷来柳疃开展存款、放款及汇兑业务。 茧绸业的发达,使柳疃成为昌邑县的商业、金融业中心。1932年前后,柳疃及其“附近居民千余户,约六七千人,商界占百分之七十,商号四百余家,仅经营绸业者即有三百家之多,尽属收买附近各村织成之绸,以便运销国内外”。不仅如此,柳疃对昌邑周围东到掖县、平度,南到安丘、诸城、日照,西至潍县、寿光等县的金融、经济,也起着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以潍县为例,《(民国)潍县志稿·实业·商业》载:“前潍县钱业金融来源多仰给于昌邑柳疃、黄县、沙河镇各处”;“潍县共有线庄二十四家,存款放款及资本均较钱业为多,故范围也较钱业为大,其资本多来自柳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