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昌邑茧绸占有国内、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昌邑绸商通过资本与技术输出,将昌邑茧绸的原料基地及生产基地由最初的胶东地区、鲁中南地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南部,创造了“所谓昌邑绸者,原产地尚不仅昌邑”的局面,加速了以上地区柞蚕养殖与丝织业的发展。 昌邑村民前往胶东 设庄采购办厂传艺 胶东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柞蚕产区,也是昌邑茧绸在省内传统的原料基地。 昌邑俗称胶东山区为“东山”。建国前,胶东的丝织业商号雇用的职工基本是昌邑亦工亦农的村民,多数利用春冬两季农闲时间,步行往复五六百里到胶东做工,名曰“闯东山”。昌邑人闯东山的历史,要追溯到嘉庆年间,随着山茧绸国内市场的出现,就有不少昌邑人到当地设庄采购,转销各地。 道光年间,昌邑人发明柞蚕缫丝技术后,缫丝织就的“昌邑茧绸”的市场占有量不断扩大,为解决当地丝茧原料短缺问题,昌邑人陆续来到胶东开办纩房、机房,胶东的财东也纷纷到昌邑学工艺、聘领作,“闯东山”的昌邑人逐年增多。领作相当于现在的技师,根据上机台数,把整套工序所需工人全部带来。昌邑柳疃有一李姓领作,举家被聘于牟平龙泉汤庄一丝织厂,一家人不但能够完成织绸的全部工序,就连产品的销路也承担下来,东家净获纯利。 栖霞等柞蚕业中心 成为昌邑人聚集地 胶东地区的柞蚕业以栖霞为主,其次是牟平、烟台。 1912至1945年间,不包括栖霞农村,拥有30支纩车以上的约200家,拥有纩房与10台木机以上的约100家,仅昌邑人在栖霞投资或参与管理的拥有30支纩车、10台木机以上的商号就有43家。这些大的商号分布于唐家泊、栖霞城里、桃村、南埠、后江、老杜、于杜、青山、卧龙、大壤家、东野、钓台前、钓台后、河波、瓷口等村落,唐家泊村就有12家。唐家泊是栖霞的丝织业中心,也是昌邑人来东山的重要集结地,较有名的绸号有“东协记”、“西协记”、“聚丰”等。“东协记”与“西协记”的掌柜分别是李明堂、李清堂,均为今昌邑下营镇辛安庄村人;“聚丰”的掌柜是今昌邑都昌街道刘家辛戈村刘奎元,有职工200多人。设在栖霞城里的“公利兴”,东家是栖霞牟氏家族,掌柜林贵友,今柳疃镇后青村人,领作孙锡泽,今柳疃镇前青村人。 再看牟平。牟平的柞蚕业除去家庭小户,大型的商号主要集中在城南的殿后村及城东的龙泉汤庄。1912至1945年间,仅龙泉汤庄就有纩坊11家,工人700余名,以“春和成”、“广隆绣庄”规模最大,其掌柜、领作、职工均为昌邑人。另据1956年统计,当时牟平有织绸工人620名,其中徒工220名,外地技师4名,其余396名全部是昌邑人。 烟台城内及郊区 商号多是昌邑人 1912至1945年间,烟台城内及郊区有10台木机和20支纩车以上的商号16家,以下的约六七十家,几乎均以昌邑人为主。 当时,规模较大的“玉祥”有纩车100支,木机60台,炼坊1处,领作为今昌邑柳疃镇刘家车道村刘宗孝;“惠昌泰”有纩车100支,木机120台,炼坊1处,东家为上海罗坤祥,掌柜兼领作为今昌邑柳疃镇高戈庄姜言令;“长盛”有纩车60支,木机50台,炼坊1处,东家为今昌邑柳疃镇陈家庄陈聘三,掌柜兼领作为今昌邑卜庄镇胡家道口村胡子玉。 另外,在烟台城内还有昌邑人开办或任掌柜的专门搞柞丝与茧绸出口贸易的“义泰聚”、“同兴公”等丝绸代理店7处。 民国初年,烟台成立商务会,按照其章程规定,凡拥有10台木机以上的茧绸业商号即可以入会,当时入会者480余家,70%以上为昌邑人出资开办或经营管理的商号。今卜庄镇姜泊村“五大功”财东之一的姜亦楷,曾被推选为会长。 胶东柞蚕产区还包括乳山、莱阳、文登、荣成、海洋五县。以上五县1912至1945年间,不包括家庭小户,仅木机10台以上、纩车25支以上的以昌邑人为主体的商号就有约21家。 鲁中南所产柞蚕 大部分销往昌邑 民国初期,山东全省茧绸年产量约150万匹,约占全国的80%,昌邑当地年产量约65万匹,照此计算,则昌邑所产约占全省出产额的42.9%,若将昌邑绸商在栖霞、牟平、烟台等地织造的茧绸计算在内,这个比例还要大得多。 鲁中南地区是当时昌邑茧绸在山东省内的第二大原料基地,蚕场分属今天的诸城、莒县、日照、五莲、沂水等,这里是中国柞蚕人工放养技术的发源地,昌邑人俗称之为“南山”。 清末与民国时期,鲁中南地区所产柞蚕,大多销往昌邑,“昌邑绸,南山丝”即为这一情况的反映。 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重修莒志》载:“昌邑绸所用之南山茧,半输自莒。”这里的莒即莒县。 1931年山东省实业厅编印的《山东农林报告》云:“诸城县从事柞蚕业的340户,年产茧10.65万公斤,每公斤值洋2.4元,行销本境及昌邑各地”;“日照县柞蚕推销只限于本境,丝则销于昌邑”。今日照五莲石场是当时鲁中南柞茧、柞丝的集散中心,昌邑绸商曾在此设茧庄数十个,坐庄收茧购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