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风筝之爱 |
第03版
今日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清光绪中叶以后到民国中期,为保证原料供应,大量昌邑人出门闯关东,开纩坊、办丝栈、设机房,使辽宁等地迅速成为昌邑茧绸最主要的原料基地。昌邑茧绸的原料与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所谓“昌邑茧绸”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昌邑当地生产的产品了。 辽宁柞蚕缫丝技缺 所用工匠多昌邑人 东三省南部的辽东半岛是我国重要的柞蚕产地,其柞蚕业的发展与昌邑人息息相关。1934年刊发的《山东柞蚕业调查》一文称:“清代中期以来,辽宁野蚕养殖业逐步扩展,到民国十二年,辽宁柞蚕的产量已经超过山东柞蚕的产量。但辽宁人民对于柞蚕缫丝织绸技术缺乏,所用工匠仍雇用山东昌邑人。” 清光绪中叶以后到民国中期,为保证原料供应,大量昌邑人出门闯关东,开纩坊、办丝栈、设机房,使辽宁等地迅速成为昌邑茧绸最主要的原料基地。辽宁的柞蚕产区集中在今西丰、宽甸、丹东、凤城、铁岭、辽阳、岫岩、恒仁等地。 西丰县设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全县丘陵山地都有柞林,丝行在1926至1927年发展到高峰,年产丝约37500件,每件丝60公斤,能卖到800两银子。据统计,当时西丰县有纩房65家,工人3000多名,多为昌邑人。仅西丰县城内昌邑人开办的纩车在50支以上的纩房就有11家。其中“德丰丝房”有纩车240支,掌柜温希浩,今昌邑龙池镇白塔村人;“复合永”有纩车100支,掌柜陈贵泽,今昌邑龙池镇白塔村人。凉泉镇在西丰4大镇中纩房最多,规模较大的有16家,均为昌邑人开办。60支纩车以上的有:“泰兴丝房”掌柜魏浩芝,今昌邑龙池镇马渠村人;“吉兴茂”掌柜魏兴林,今昌邑龙池镇岱邱村人;“利增福”掌柜刘思英,今昌邑龙池镇岱邱村人;“同庆昌”掌柜迟振久,今昌邑龙池镇岱邱村人;“同庆泰”掌柜魏甲文,今昌邑龙池镇龙北村人。该镇因此有“小昌邑”之称。 另外,在辽宁平岗镇、坊木镇、兴隆镇、振兴村、干沟子、神树、野鸡背、大庆阴、高家店、牛河等镇村还有昌邑人开办的大小丝房28处。 昌邑人皆集聚织绸 不少村庄因此得名 宽甸县位于辽宁东部山区,设于光绪三年(1877年),被称为辽宁省的蚕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全县蚕区19处,纩房20家,纩车403支,今龙池镇齐西村齐凤吉、齐树通等人在此从事纩丝业。到1916年,又有一批昌邑人到来,全县纩房发展到54家,其中著名的“范家丝房”、“福兴德”、“宋家丝房”等均为昌邑人开办。 1928年以后,昌邑及胶东一带人民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进入宽甸,靠纩丝织绸维持生活,其中昌邑人大约千余人。当时宽甸全县丝织业商号不下七八十家,分布在长甸、永甸、红石柱子、虎山、毛甸子、大川头等沿江村堡。毛甸子一个村有纩坊8家,昌邑人开办的就占5家:“协兴和”掌柜赵殿庆,今龙池镇瓦城村人,有工人200人左右,纩车150支以上;“裕兴东”掌柜陶松林,昌邑人;“东祥号”掌柜郝新泰,今龙池镇岱邱村人;“新成”掌柜刘介明,今柳疃镇刘家车道村人;“康茂泰”掌柜李文炳,今龙池镇姚徐邓村人;“利聚昌”掌柜温立彦、温立渊,今龙池镇西白塔村人;“大顺号”掌柜刘介祥,今柳疃镇刘家车道村人。以上除“协兴和”外,其他商号的从业工人也都在七八十人以上,纩车近百支。 在宽甸丝绸发展史上,这一时期最为鼎盛,不少昌邑人愿意集聚在一个屯堡里缫丝织绸,如现在永甸镇的“机匠泊村”、振江乡的“昌邑泊”等,都是当时得名的。 昌邑人安东开纩坊 丝织商号规模不小 安东(今丹东),光绪二年(1876年)设县,是辽宁省柞蚕业的另一个集中地。 光绪年间,昌邑人陆续来此开设纩房,到民国初年已拥有多家较大规模的丝织商号。较著名的有:今昌邑龙池镇瓦城村赵乐友在八道沟开设的“复兴店”纩房;今昌邑卜庄镇三教堂村胡纪堂在九道沟开办的“东记号”丝绸厂和“义丰”丝绸厂;今昌邑龙池镇龙池村刘品清在八道沟开设的“同顺栈”代理丝店;今昌邑龙池镇岱邱村张明照在东坎子开设的“聚祥泰”代理丝店(东家是上海的罗坤祥);今昌邑龙池镇东白塔村陈贵普等在江崖开设的“阜丰栈”代理丝店;今昌邑卜庄镇李家抚宁村李润芬在城区开设的“远东丝房”、“久丰丝房”。 义泰祥闻名于安东 掌柜为昌邑韩效思 在安东最有影响的当属“义泰祥”丝织厂,东家是上海的罗坤祥,掌柜是今昌邑柳疃镇柳疃村韩天衢之子韩效思,本金100万两。“义泰祥”的前身为今昌邑龙池镇瓦城村赵乐友在安东八道沟开设的“复兴店”纩坊,1924年被韩效思用3000两银子买下,随即购置设备,并从昌邑等地招收工人500名,于1926年正月开业。抗战之前,“义泰祥”职工达到近千名,工厂占地约100亩,有厂房200余间,从织机到各种附属设备全部是机械操作。 1926年至1935年是“义泰祥”最好的时期,每年生产各种丝绸约50000匹。该厂产品主要通过今莱州市沙河镇杜家村人开办的“政记号轮船公司”运往上海业务点,然后发往欧美及南洋各地。在沈阳、哈尔滨也各设有丝绸批发站一处。“义泰祥”是安东规模较大的丝绸厂,解放后发展为“安东丝绸二厂”(1956年随市名改为丹东丝绸二厂)。 1934年刊发的《胶东之丝绸业》一文称:安东之胶东柞蚕,一部分取给于本地,名之曰“东山茧”,织成之绸名之曰“宁海绸”,英文名NINGHAI。其余大部分之茧则来自安东,名曰“东北茧”。此类茧丝织造多出自昌邑人之手,故名“昌邑绸”,英文名SHANDONG,皆称之为“山东绸”。 由此可见,由于资本与织造技术的输出,昌邑茧绸的原料与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所谓“昌邑茧绸”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昌邑当地生产的产品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