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风筝之爱

第03版
今日关注
 
标题导航
绸商远渡南洋跻身世界商战
2015年03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绸商远渡南洋跻身世界商战
  1935年驻印尼孟加锡昌邑籍绸商合影。
  下南洋的昌邑绸商的护照。
  杨茂春墓碑。
  1941年旅居印尼的华侨山东工会会长王子久(昌邑人)与理事合影。




  从北洋归国的昌邑绸商,大多数凭借丰富的经验,重新招募伙友,背起绸包继续冒险历程。他们有的跨海来到朝鲜、日本,当时称为“上东洋”;有的则转道欧洲各国,当时称为“下西洋”;大部分人则来到昌邑绸商最为集中的南洋地区,当时称为“下南洋”。
南洋供货渠道建立 茧绸生意越做越大
  昌邑侨商所谓的“南洋”,是指广义的南洋地区,包括今东盟10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当时主要是英国与荷兰的殖民地。
  昌邑人下南洋的创始者为今都昌街道南裴村杨岱山、杨嵩山兄弟,开拓者为杨茂春、杨玉成叔侄。
  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杨岱山、杨嵩山带上昌邑茧绸,由青岛登上一艘英国货船,经上海、汕头、香港和新加坡来到荷属爪哇岛首府巴达维(今印尼首都雅加达)及三宝垄(今印尼中爪哇省首府)。因当时尚没有建立供货渠道,货物卖完后,滞留当地,致本利皆空,兄弟二人郁闷成疾,相继辞世,但他们带来的昌邑茧绸却给当地人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光绪十一年(1885年),28岁的杨岱山之子杨茂春与堂弟杨茂德、侄子杨玉成带了一批昌邑茧绸再次远渡重洋,来到父辈经营过的巴达维和三宝垄两地销售。积累一定资金后,杨茂春在巴达维开办了“源兴泰”绸庄。一年后,货物全部售出,杨茂春即回国上货,又邀今昌邑都昌街道前埠源泉村隋中堂、中裴村张鸣凤、寒亭区杨家埠村杨秀圣等入股,共同到南洋发展。为了保证供货渠道通畅,他投资在柳疃开办了“源兴恒”绸栈,专供南洋用货,并派侄子杨玉成在广东汕头开办“源兴泰”分号,作为向南洋供货的中转站。
  供货渠道建立后,昌邑茧绸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洋。此后,杨茂春常住巴达维坐庄,生意越做越大,昌邑茧绸在南洋的声誉也越来越响。伙友们不断向家乡汇钱,吸引了邻近村庄的老乡纷纷前来投奔,知名的有今都昌街道岞埠村的徐忠绍、徐长庚等。
昌邑茧绸进军世界 开始了与洋人争利
  杨茂春叔侄还首次将昌邑茧绸销往了非洲,在德班(今属南非)开设了一座批发庄,专供当地行商购货。
  杨氏叔侄开拓的这条南行商路,进一步开启了昌邑人投身海外贸易的风尚,昌邑茧绸也作为中国商品的代表,进入世界商战之局,与洋人争利,为祖国争光。 
  对于杨氏叔侄的贡献,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次长的掖县人林修竹在《杨茂春墓表》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昌邑故产茧绸,广销齐鲁燕晋,而运售海外者殊乏。自公再度航海,习外情。起服,携运土产绸布,经营南洋群岛,骎骎乎开海外贸易之风,而入世界商战之局矣……乡人受公汲引,继起商南洋者日益多,至今英荷属地谈及华商及华产,辄称杨氏叔侄与昌邑茧绸,盖非仅一家一邑之光矣!”
茧绸销遍了南洋 昌邑成著名侨乡
  从杨氏叔侄身上,昌邑的财东看到了昌邑茧绸在南洋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他们纷纷投资在上海、香港等地开办“南洋庄”,招募掌柜、行商前往销售。
  到民国初年,下南洋形成高潮,昌邑茧绸也销遍了南洋地区。截至1936年,下南洋卖绸的昌邑侨商不下万人。
  昌邑财东在外埠开办的南洋庄规模最大的是马毓俊、陈贵丹、李润芬合股在上海开办的“锦成裕”。他们资本雄厚,还联络上海30多家银号兼营银行业务。在柳疃邮政局尚不能办理汇兑之前,昌邑的南洋侨商向家乡汇款,大多先汇到上海的“锦成裕”。 
  1937年至1940年,为躲避战乱,昌邑人下南洋再次形成短期高潮,每年出洋约200余人。下南洋的侨商一般每二三年即回国一次,很少留居当地。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水陆交通中断,国人无法外出,侨商有家难归,兼之昌邑茧绸来源断绝,滞留的南洋侨商被迫定居,并改而从事其他行业以维持生计。 
  据1956年不完全统计,当时昌邑在外侨胞1327人,仅印度尼西亚与印度就有1001人,昌邑也因之成为山东省著名的“华侨之乡”。
昌邑人带动影响 周边人南洋求财
  受地缘影响,昌邑周边的潍县、平度等地的贫苦农民携带昌邑茧绸下南洋的也很多,他们最初多是通过攀亲寻友,在昌邑侨商的带领下开始出洋的。平度临近昌邑的新河、官庄、马戈庄一带华侨较多,潍县临近昌邑的寒亭一带华侨较多。
  潍县华侨下南洋始自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今寒亭区牛埠村贫苦农民王麟书跟随昌邑岞埠村的亲戚去印度孟买卖绸。王麟书聪颖勤勉,侨居印度10年,先后5次回国发货,皆获厚利,遂在印度的孟买和加尔各答、新加坡及中国香港、潍县、烟台、上海、哈尔滨等地设“利盛福”商号和汇兑庄,在昌邑柳疃设立丝绸收购货栈。当时,旅居南洋各国的500余名潍县籍华侨,皆依赖王麟书开展经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