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一无二的“新加坡模式”还在延续 李光耀用自己的智慧给新加坡留下了一大笔国家财富。执政数十年间,李光耀用强权政治换来新加坡国家安定,用严刑峻法换来社会有序,又带领新加坡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以小博大”,也许是最适合概括李光耀政治生涯的四字成语。 集纳理念 拥抱传统亦不固步自封 “新加坡并不想模仿西方,但希望追赶西方的物质和科学成就,吸取和学习西方组织社会的方法。”李光耀笃信基于儒家思想的“亚洲价值观”,倡导国家至上、家庭为根、社会为本、既尊重个人又强调协商共识的治国之道。 拥抱传统、构建国家认同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李光耀对于西方先进经验从来持开放心态,不吝“拿来”。李光耀采纳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及法治观念,但摈弃了西方放任式的民主及个人权利至上的思想。
狠抓经济 将新加坡带到第一世界 “自认无法克服挑战的民族注定失败。”在李光耀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其意志力和自信心。正是这份强大的民族信念让新加坡这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成为如今拥有世界地位的经济强国。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有言:“李光耀把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带到了第一世界。”
廉洁建设 对贪污采取零容忍立场 “如果我们允许你们把手放进别人放钱的抽屉里,那么,政治上,我们就全完了。”李光耀致力于建设廉洁的政治与官僚体系,对贪污采取零容忍的立场。 与此同时,李光耀也推行唯才是用的制度,让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干,而不是靠肤色、财富或家庭背景来取得社会地位与报酬。 稳定就业 建立劳资政的共生关系 “政府会给每个人一个瓷饭碗,但如果你自己打碎了这个饭碗,就只能自己为自己负责。”新马分家后新加坡独立,李光耀推行务实政策,以确保脆弱岛国能够生存与发展。而英国决定撤出新加坡的军事基地也加剧了新加坡独立初期的失业问题。 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新加坡转以全球为经济腹地,积极吸引外资,解决就业问题。新加坡颁布严厉的《工业关系法令》,并建立劳方、资方、政府的共生关系,以确保工业安宁,从而使投资者放心。 李光耀倾向于社会大于个人的儒家传统。与此同时,他也通过推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将国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政治安定及良好的社会秩序,成为新加坡的品牌。 严刑峻法 深信如此才能开怀大笑 “就算我卧病在床,就算你们把我埋进坟墓里,如果我觉得有什么事情不对劲,我也会从坟墓里爬出来。”严刑峻法无疑是李光耀最重要的经验之一,也是他最受争议的部分。说起新加坡的刑罚,鞭刑无疑令人印象深刻。新加坡的鞭刑源自英国和英属印度,刑鞭长1.2米,粗1.3厘米。在行刑前,刑鞭会在清水中浸泡一夜,使之充分吸水,增强柔韧性,一鞭子打下去就让人皮开肉绽。 李光耀通过社会运动及严刑峻法,提高国人的素质,这包括清洁运动及礼貌运动等等。外国通讯员冷嘲热讽他推行的社会运动,并语带双关形容新加坡为“罚款之邦”。但李光耀自信地说:“他们可以嘲笑我们,可我深信最后开怀大笑的会是我们。” 城市建设 新加坡建成“花园城市” “如果不是一整群人数十年来精心策划及投入心血,国人今天就无法享受环境优美的组屋区及清新的空气。”在建国初期,虽然经济建设是头等要事,但李光耀还是致力于将新加坡这块土地培育成闻名遐迩的“花园城市”,并巧妙地使经济发展与绿化城市结合在一起。他表示,在他推行的众多计划中,绿化计划的成本收益最高。
小国外交 灵活务实并不依附大国 “没有人亏欠我们,要生存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对其他国家有价值。”在国际舞台上,李光耀否定了小国无外交的说法。 李光耀“小国外交”的精髓在于以国家安全和利益为核心,灵活务实而富有主见,左右逢源而不依附大国。 李光耀的国际观,也是以务实为核心。因此,一方面,他对美国在本区域的军事力量维持予以支持,与此同时,他也积极鼓励中国以和平的姿态崛起,在本区域扮演积极的角色。
◎评论 褒贬下定论 需时间磨砺 李光耀病逝,享年91岁。 对于李光耀,褒扬之词太多,贬损话语也不少。用他自己晚年的话说,盖棺定论。 定论,恐怕需要时间磨砺。但对新加坡人而言,毋庸置疑,他留下了一大笔国家财富。而且,这笔财富,远胜金银。 英国人喜欢用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莱佛士1819年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那片地区作为现代新加坡的起始原点,因为是莱佛士把新加坡开辟为港埠,把新加坡河塑造成商业血脉。 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新加坡仍是一个绝大多数人居住在草木棚屋里、“满是贫民窟的渔村”。所以,莱佛士在如今的新加坡,无非只是一座塑像。 莱佛士毕竟是“外人”,是殖民者的先驱。而李光耀,才是那个把自己的一切都扑在新加坡命运上的人,从反抗日本人,到摆脱殖民;从并入马来西亚联邦,到脱离联邦实现独立;从改善民生,到建章立制;从摆脱贫困,到繁荣经济。 在李光耀的政治生涯中,他巧言善辩,却也不止一次哽咽无语;他铁腕执政,却也有时潸然泪下。有人说他是“双面人”,但也有人说他清澈到透明。 他善于外交,却也偶尔“两面三刀”;他不惧与西方交锋,却也有过“卑躬”之相;他有过憎恶,却也反常地与所憎之人和所憎之国交往。用他自己的话说,“对国家好的事情,我就做”。 他把国当作舞台,把民当作资源,他把国与民相牵连,让每一个国民为国家做事,让国家为每一个国民服务。 他用一件象征廉洁朴素的白色衬衫,把讨好民心、取悦民心演绎到极致,而这种演绎的最终效果,也是把民心用到极致。 李光耀带给新加坡财富的根本,是彻头彻尾的形象改变,是彻头彻尾的基石重塑,是彻头彻尾的法制根基。这笔财富,对于新加坡人而言,远比“花园城市”、“东方港都”、“时尚狮城”这类名号更为受用。在新加坡人心里,李光耀才是新加坡最大的财富。 李光耀曾说,即便别人把他埋葬,如果他发现国家运转有异常,他也会从坟墓里跳出来。他把自己的后事也给了新加坡。 在新加坡人心里,李光耀也许根本不需要定论。倘若一定要下,在李光耀1935年的一张成绩单里,他的老师已经给出了答案:“他缜密,睿智,有控制力,今后一定可以走得很高。” 那一年,李光耀12岁。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