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骑行乡间访古探幽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风筝之爱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访寒浞冢连线于海后裔
2015年03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访寒浞冢连线于海后裔
  从寒浞冢顶上看东冢子后村。
  寒浞冢前,元代征西将军于海墓碑。
  传说中的寒浞冢今貌。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按图索骥,骑车在城东冲下潍安路的济青高速公路天桥后右转,在村村通公路上七拐八弯后,寒亭区寒亭街道东冢子后村就到了。拐向村南,看到了一座高约一两米的土丘。那就是我们要探访的、传说中的寒浞冢。
寒浞篡位祖居地建寒国,两村因寒浞冢得名
  寒浞在传说中名气很大,却不是什么好名声——他与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传说中最早的谋朝篡位活动有直接关联。
  夏朝(前2070-前1600年)是我国历史传说中的第一个朝代。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和平交接的王位。禹的儿子启则打破禅让惯例,子承父位继承王权,开了我国最高权力世袭制的先河。
  启的儿子太康同样也世袭了夏的最高权力。但那时最高权力世袭制是个新生事物,太康即位后失德,难以服众。他的射官后羿乘机篡夺了王位。这是我国历史传说中首次成功的谋朝篡位行动。
  后羿掌权后不务政事,四出游猎,将政务交给家臣寒浞处理。没成想寒浞暗地里培植势力,蓄势待发。终于有一天,后羿外出游猎归来时,被寒浞乘机杀死。寒浞不但成功篡位,而且连后羿那天仙般的媳妇嫦娥也据为己有。后来嫦娥还为寒浞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名浇、另一个名豷。
  但寒浞的王位也没能保住。太康的侄孙少康后来复国成功,国号仍恢复为夏。寒浞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被杀。历史传说中的一个说法,寒浞谋朝篡位后,在位时间大约20年左右(一说40年左右)。
  传说中的一个说法,曾为黄帝驾驭马车的寒哀,是寒浞所在寒族的始祖。为了巩固权力,寒浞在自己的祖居地建立了政权,并改国号为寒,统治中心就是现在的潍坊市寒亭区城区一带。寒亭,即寒国。到了新代(9至23年),同样谋朝篡位成功的皇帝王莽,把一些古国改称“亭”,古寒国也是在那时改称寒亭,这便是现在潍坊寒亭名称的由来。
  传说中的寒浞冢位于寒亭区寒亭街道东冢子后村南,坟前立有《夏寒浞冢》墓碑。寒浞冢的顶部有些疑似盗墓后留下的痕迹。寒浞冢附近的东冢子后村、西冢子后村皆因寒浞冢得名。

征西将军于海寒亭长眠,两村均有后裔居住
  寒浞冢前不远处还立有另一块石碑,上书“元敕封征西将军始祖讳海于公之墓”字样。这里系于海墓原址。
  于海,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年)镇守潍州(今潍坊),后人在潍州定居。现在东、西冢子后村都有于海的后裔居住。
  在东冢子后村的东西主街上,我们一行人偶遇一对精神矍铄的老农夫妇。老翁骑着一辆轻便三轮车,老伴坐在后车厢里,她的脚下放着一些刚买到的蔬菜。经过攀谈得知,这对老夫妇家住附近西冢子后村,刚刚赶完集。老翁名叫于存贞,已经90岁,老伴小他两岁。于存贞老人很健谈,他介绍说,西冢子后村原名蒲洼,因为村里原来有一处生满芦苇的湾塘而得名。后来因为先祖于公(即元征西将军于海)的后人在村里聚居而改称于家庄,最后才改为西冢子后村。通过攀谈,我们还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早在2013年,一位居住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康荣乡、64岁的退休老人于占文曾向《潍坊晚报》求助。他祖籍山东潍县(今潍坊)。大约在1895年至1910年间,由于天灾,他的曾祖一代逃荒到了东北,在黑龙江兰西县定居下来,到现在已经生活了五代人,他的口音也已经是一口地道的东北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寻找祖籍的心情越来越迫切。他介绍说,他们祖上闯关东的时候,除了带着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外,随身携带的还有一本《族谱》。按照这本《族谱》的记载,他们的祖籍是山东莱州府潍县从道乡中兴社二甲于家。为此,《潍坊晚报》以《分离百年,闯关东后人寻根》为题进行了报道。作为地域文化和地名沿革考证爱好者,我也开始了积极查证。
老人寒亭寻根 同为于海后人
  按照几部潍县古旧地方志的记载,明清时期(1368—1911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潍县农村的第一级行政机构都是乡,乡下设社,社下设村。并且,全县农村就划分为五个乡,自明代到清末,五个乡的格局没有任何变化。但潍县所辖五个乡中并没有从道乡,与之发音相近的是崇道乡。乡辖社中也无中兴社的记载,与之发音相近的是崇道乡所辖的崇兴社。于是我便断定这不是巧合,而是于占文老人所持《族谱》的记载笔误了,将崇道乡崇兴社误记为从道乡中兴社。
  明清时期,潍县农村辖区的划分情况只记载到了社这一级,社辖村情况则未见记载。直到1929年,潍县全境划分为11个区(后改为10个区),区下设乡,崇兴社改称崇兴乡,属于潍县第六区。这时才有了乡辖村的记载,但在潍县第六区崇兴乡中并没有找到二甲于家村的记录。我便只能按照就近原则,大致推定“潍县从道乡中兴社二甲于家”,应该位于今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河东于家村、河西于家村一带。
  为了尽快帮助于占文老人实现愿望,我们一行人曾经一起专程到河东于家村走访核实。村支部书记于世龙介绍说,该村共有三百多户,80%以上的农户都姓于。早年也曾有一些人下关东。我们还了解到,村里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于氏家庙一处。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于氏滋、旻、麻、纪兄弟四人,由文登县大水坡赤山寨迁入潍县,于纪定居今河东于家村,时称下密河东庄。该处于氏家庙就是由于纪的后裔所立。但该支于氏也不知道二甲于家指的是现在的哪一个村。
  我们这次探访寒浞冢的意外收获,就是在攀谈中,于存贞老人十分肯定地说,二甲于家现在叫小桥村。而且,与他所在的西冢子后村于氏同宗的一支就有住在小桥村的。
  经查阅,小桥村现在也属于寒亭区朱里街道,就位于我们探访过的河东于家村附近的正南方500米左右。更为欣喜的是,不久前,西冢子后村村民于文方特意告知,黑龙江兰西县于占文老人的儿子经过与他联系和求证,已经确认他们也属于于海的后人,与河东于家村有家庙的那支于氏并不属于相同的宗支。这样,于占文老人追祖寻根的愿望便终于得以实现了。至于于占文老人家谱记载中的二甲于家是否像于存贞老人所说就是现在的小桥村,仍有待考证。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