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骑行乡间访古探幽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风筝之爱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老屋古树诉说历史记忆
2015年03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屋古树诉说历史记忆
  寒亭北张氏村古树。
  坊子北眉一村嵌有“太山石敢当”刻石的老宅。
  寒亭安固村老房子。



  潍坊城市周边的村野乡间,体现村域特色的古旧民居、古树等遗存实体数不胜数。从坊子区九龙街道东北部、潍坊经济开发区与寒亭区接合部一直到寒亭区开元街道、固堤街道一带的一些村庄,我们都有不少发现。
“石敢当”嵌入房基,“民国十一年”砖雕鲜见
  我们探访到的这些古旧民居,顶部原先都是青瓦,始建年代都不是很久,大致是清代或民国时期的建筑,结构大同小异:有的底部是三四十厘米不等的石砌房基,然后青砖到顶,砌石方法略带地域性差别;有的则直接青砖到顶。这类民居在坊子区九龙街道北眉一村、西李一村,潍坊经济开发区张氏街道南张氏村,寒亭区开元街道安固村都有零星分布。这些民居早已换了主人,或闲置无人居住。有的因失修,都有房倒屋塌的部分,例如北眉一村的辛氏宅院和西李一村的梁氏宅院。但多数建筑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可能与砖、石结合的建筑用材使用寿命较长有关。
  在北眉一村辛氏宅院临街房屋的西南角房基处,嵌入一块四周镶有青砖的刻石,上刻“太山石敢当”五个字。根据记载,泰山的“泰”字,古字就是“太”字,有“非常大”的意思。“石敢当”则一般解释为“这块石头可当要冲”。房基处嵌入“太山石敢当”刻石,来源于一种原始久远且流行广泛的灵石崇拜习俗。它形成于史前时期,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以及避邪压殃的需要等等都有渊源关系。辛氏宅院这处临街房屋的西山正对屋外的大路,这块刻石的作用就是避邪压殃、震慑大路上的煞气。“石敢当”灵石本来就有这个作用,前面再加上“太山”,用意就是借泰山、大山的力量增强震慑的神威。狭义的太山指泰山,广义的太山则指天下所有的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这样看来,“太山石敢当”刻石的威力,简直就是天下无敌了。
  南张氏村西北部的几条街巷中,分布着不少民国时期的房屋、门楼。其中一处民居的西山屋檐下,一前一后各砌入一块雕字青砖。前面青砖上雕有“壬戌年”三个字,后面青砖上则雕有“民国十一年”字样,由此可见,这处房屋应该是建于1922年。用砖雕记载建房年代,这是我们在其它地方没见过的。我们正在指点品评时,一位五十多岁的农妇路过此处,停下询问我们是否想买老房子。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她热情推荐道:“俺婆婆对这些老事知道得不少。”
南张氏百年老屋多,八旬老人与清状元同宗
  这处房屋北面不远处就是她们家的院落,也是一处老宅院。一位老太太闻声打开院门,热情地请我们进门歇脚。老太太自称今年85岁,但看上去也就七十来岁的样子。她介绍说:“俺家周围沿西边一直到前面的南街,这样的老房子、老院子很多。”她证实道:“你们看到的那座房子,快一百年了,比我还要老啊。”
  老太太介绍说,她娘家姓曹。论辈分,她是潍县清末状元曹鸿勋的孙辈。但因为年代太久远,她自己的祖父与曹鸿勋是什么样的兄弟关系,她就说不上来了。
  曹鸿勋(1846—1910年)出身于潍县西南关的一户贫寒的家庭。他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刻苦读书。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赴京考试拔贡,考取一等一名,在刑部做了七品官。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清光绪五年(1879年)任湖南副考官,两年后改任视学。任职期间,对湖南科举学风有所改进,并开办书院。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云南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知府。他注重了解民情,平反冤假案多起。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升任云南按察使,到任月余就断结十余起大案。两年后他升任贵州布政使,不久后又暂署贵州巡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调任湖南布政使,不久后升任陕西巡抚。他擅长书法,在京期间,他除为皇室及各大臣书写外,在大栅栏等地的商号也有过他的墨迹。他在家乡潍县有《重修玉清宫碑》(俗称四面碑)等诸多墨迹传世。
  南张氏村这位与曹鸿勋同宗的老太太介绍说,她的婆家姓王,丈夫早已去世。老太太告诉我们:“这一带的老房子,房主与俺婆家一样,都是同宗王氏,祖上都是踏实过日子的本分人啊。”
  潍坊本地有“老潍县七十二户王”的说法,指的是老潍县的王氏宗族,共有七十二家始祖源头。民国地方志书中则记载了其中五十一族王氏的基本情况。记载中这一带仅有一支王氏聚族而居,且祖居潍州北海县北张氏庄(今称北张氏村),这是根据该支王氏先茔碑文得到的情况。这支王氏系潍坊本地为数不多的、明代以前的原住宗族之一。但无法证实南张氏村王氏与北张氏村的是否属于相同宗族。
  其实,南张氏村与北张氏村相隔不远。现在,南、北张氏村都位于开元立交桥以西不远处,隔禹王北街(北外环路)南北相望。南张氏村隶属于潍坊经济开发区张氏街道,由四个行政村组成,分别称南张氏一、二、三、四村。北张氏村则隶属于寒亭区开元街道,由一个行政村组成。
北张氏古松近千岁 原为王氏祖茔遗存
  早就听说北张氏村有两棵近千年的古松,令人神往,便离开南张氏村骑车北行,不多会儿,北张氏村就到了。
  根据记载,北张氏村的两棵古松,原来位于该村王氏宗族的祖茔,种植于宋代政和年间(1111—1118年),可能是与这处祖茔同时出现的。两棵古松一大一小,大松粗7.21米;小松略细,也有5.72米。另据记载,北张氏村的立村时间还要早于这两棵古松——早在唐代,一支张氏宗族就在此立村,并有一口保留完好的唐代古井张家井为证,该支张氏以自己的姓氏取村名为张氏庄。后来在该村以南又建起村落,张氏庄遂改称北张氏庄,新村落则称南张氏庄。北张氏村现在仍有王、周、张等姓氏的人居住。
  我手头有一件民国年间《南张氏村张氏族谱序》复印件,文中称该族张氏的始祖张圲,是四川城都(似为成都的笔误)太平街人,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远离家乡来到遥远的北方任莱阳县令。张圲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张仁、次子张义、三子张礼、四子张信。张圲卸任后,定居在莱阳东北乡双山村。他的次子张义后来迁来北海(今潍坊),后代在南张氏村世居。但南张氏村的该族张氏与北张氏村最初定居的张氏是否同宗,则不得而知。
  那天我们赶到北张氏村时,该村旧村改造拆迁正如火如荼。村里的新旧房屋建筑都已拆得差不多了。我们没有找到张家井,但见到了那两棵古松。两棵古松都已经死亡,枝干却仍然完好地在原址矗立着。有坊间传说,北张氏村若干年前曾发生一场火灾,这场大火把它们都烤死了。另有一种说法,两棵古松实为古柏,潍坊本地习惯上称柏为松。我是“植物盲”。欢迎方家辨别照片上的古树是松还是柏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