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骑行乡间访古探幽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风筝之爱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雨中漫游一孔桥禹王台
2015年03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雨中漫游一孔桥禹王台
  一孔桥。
  禹王台。
  禹王殿。



  在寒亭区高里街道辖区内,有一座金代(1115至1234年)的古桥一孔桥,还有一座历史更悠久、形成年代至今都没有定论的古坛台禹王台。高里自然也是我们访古探幽的目的地。从出发地点到一孔桥,大致是25公里。禹王台离我们有32公里左右。我们在一天之内轻松往返,顺利结束探访,是出乎意料的。
一孔桥仅露出桥背 张果老骑驴留蹄印
  我们约定出行的那一天,天气预报有中雨。早九时,看问题不大,但为以备万一,我们带好雨具便自潍坊出发了。行进路线是早就计划好的:鸢飞路—民主街—白浪河北辰公园—寒(亭)双(杨)公路—S320公路—高里。行至北辰,小雨便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一直伴随我们一路到高里。用时约两个小时。
  到了高里,一孔桥就不远了。一孔桥位于今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村以南200米处,横跨在大于河故道上,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所建。桥面宽4.7米,高5米,径跨5米,用楔型带锍榫、500多千克重的大石块建造而成,结构极为坚固。因桥系拱型,只有一个桥洞,故俗称一孔桥,后来也演称为一空桥。目前桥体保存完好。但因年久日深,大于河改道后失去作用,桥基便逐渐被泥土淤没。我们现在便只能看到桥背了。
  古老的一孔桥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之一就是相传位列“八仙”、以倒骑毛驴著称的张果老听说这座桥建造得非常坚固,为人间一大奇观。张果老不信,便独自骑驴来到桥上,吆喝他的仙驴用劲下踏,结果桥身纹丝不动,只是在桥面的青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驴蹄印,张果老这才相信了。据说,现在桥背上张果老仙驴的蹄印还深深可见。因雨中桥面湿滑,老胳膊老腿的没能攀上桥背一探究竟。
桥南镶龙头,桥北雕龙尾
  一孔桥桥背部分,坐落在一空桥村村前、横向穿村而过的高(里)固(堤)公路路北的护坡下面。桥背四周整理出了一个小型广场,广场南面就是高固公路已固化保护的护坡,广场东南、西南各修建一道石阶通向公路路面。石阶顶端的公路边立有一块石碑,正面文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孔桥”,背面文字简介一孔桥的历史和现状,为2009年所立。
  桥背的北面正中,镶有高浮雕龙头石块,南面正中则镶浮雕龙尾石块,象征着桥下的河流如同巨龙直奔渤海。桥洞壁上曾经可见镶有刻碑文石块共两块,其一书有“武节将军行潍北海县尉乌古论……”、其二书有“大金国山东东路潍州北海县儒教乡第十都大刘家庄修石桥……”等字样,系由一空桥村村民孙子平于1931年发现,现在可能仍然埋在桥背下面的土中。碑文中的大刘家庄即今一空桥村。相关碑文在本地古旧志书中都有记载。
禹王台庙宇,为后期重修
  游毕一孔桥,我们走进高里街道驻地路边的一家小饭馆打尖。禹王台现也属于高里街道所辖,但老板娘介绍说,禹王台离高里还有15公里。骑车无论怎样神速,当天也来不及了。
  没想到我们的聊天引起邻桌一位素不相识的仁兄的注意。他自称姓管,是性情中人。听说我们专程来高里访古探幽,热情地连声说:“欢迎、欢迎啊!”他盛情邀请我们,并驾驶自己的越野车帮我们实现了雨中漫游禹王台的愿望。他还一路陪同,边参观游览,边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禹王台相关情况。结束探访以后,他又开车把我们送回了高里。
  实际上,禹王台位于寒亭区高里街道驻地以北7公里处的禹王台村,海拔22.47米,底径约75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早先,禹王台上曾建有禹王庙和狐仙祠。清代乾隆年间,又在禹王庙旁建土地庙。这些庙宇,阅尽沧桑,一直香火鼎盛。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十五,海水涨潮,禹王台一带发生海潮灾害。潍县知县郑燮(郑板桥)来到这一带了解灾情,曾留下一首七言绝句《禹王台北勘灾》:“沧海茫茫水接天,草中时见一畦田。波涛过处皆盐卤,自古何曾说有年。”据说,他还留下“文明四海”题字,后来制成匾额悬挂在禹王庙大殿内。
  1938年,日伪武装将禹王台上的庙宇建筑焚毁殆尽。1980年,禹王台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古迹。1992年以后,重修禹王台庙宇,分别供奉大禹、仙姑和神医胡三太爷等本生神灵。2009年,禹王台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碑予以保护。现在,每年正月十六的禹王台庙会,是当地一大盛会,影响力可及周边不少镇村。
禹王台建于史前 作用有不同推测
  禹王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在史前传说中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部落联盟领袖和治水英雄。他还联合了强大的东方淮夷部落,为后来成为部落领袖奠定基础。  传说大禹曾在淮河畔涂山(今安徽中部一带)娶涂山氏为妻。涂山氏后来为大禹生下一个儿子,即传说在我国打破禅让惯例、子承父位继承王权、开了我国最高权力世袭制先河的夏代的启王。
  当时的东夷一带(范围大致包括今渤、黄海沿岸及黄淮地区)受到洪水祸害。大禹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今渤海、黄海),把大片沼泽地治理成平原,民众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新婚才四天,便离家治水去了。他这一走就是13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回家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名思义,高里的这处古迹既然名为禹王台,上面又建有禹王庙,它的形成年代和作用,通常的说法就是史前时期大禹治水时所建,后人建庙供奉大禹,并称之为禹王台。
  清代有学者认为,这座坛台原来濒临渤海南岸,秦始皇(即嬴政,前246—前210年在位)东巡时为瞭望大海而建,故称望海台或望台。后来经过漫长的沧海桑田变化,海水向北退了好几十里,这一带渐渐有了村庄,望海台或望台的称呼便名不符实了。人们便感念上古大禹治水的恩德,建庙供奉大禹,并称之为禹王台。
  清代也有学者认为,这座坛台可能是史前古国斟灌(故址一说位于今寿光市洛城街道东、西斟灌村一带)所建,用于观察云物气象、推测灾祥的设施,称为观台。这座禹王台早先称望台。望台与观台的意思是一致的。古斟灌国故址位于今禹王台以西,禹王台在方位和距离上都符合观台设置的规制。
  雨中的寒亭高里禹王台挺拔矗立、突兀生峭,台上台下分布错落有致,不仅使人想象:座座建筑丰富生动、带有乡土气息,另有草木点缀其间,清逸雅致,这一切仿佛就在面前。我们至今仍然觉得高里访古探幽是有缘之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