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潍县知县郑燮(郑板桥)卸任回到家乡江苏后,曾填词抒发对潍县的怀念之情。其中一首是:“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词中的鸳鸯庙和柳郎祠,都与今寒亭区朱里街道一带的唐代人物柳毅以及柳毅山的神话传说有关。 柳毅山实为丘陵,郑板桥曾赋诗赞美景 虽然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但我们来到这里却发现,近年来因为附着神话传说而不绝于耳的柳毅山,却与想象大相径庭——都骑车到山顶了,也没有看到山在什么地方。名为柳毅山,实际上却是一处几乎看不到什么起伏的丘陵。一路上除了几乎感觉不到的上坡,蹬车前行需要比在平路上略微多费一些力气以外,不知不觉间就能直接骑到山顶了。郑板桥到潍之初,曾对潍县无高山峻岭感到遗憾,并写过一首《恼潍县》:“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宰官枉负诗酒性,不得林峦指顾间。”这是否与他在潍县难以找到山的感觉有关呢? 柳毅山位于朱里街道前朱里村外,据说是因为山顶有唐代人物柳毅当年读书的地方而得名。古代,这里绿树成荫,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千树妩媚,万花竞放,站在附近潍河东岸远远就能望见。郑板桥“隔岸桃花三十里”就是对这个奇丽景观的描述。民国以前,山上还有柳毅祠(即郑板桥词中的柳郎祠)、柳毅桥、柳毅井、柳毅读书处、天池、龙眼等景观。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寇占山为据点,柳毅祠等建筑物都被在当地活动的抗日游击队焚毁。 柳毅山也叫土门山。据说土门山是因为早先在山的东侧有一处几十米高的穹隆形土质山门而得名。这座土门则是因为经年累月暴雨冲刷而自然形成的。土门穹顶上面,密林深深,花香阵阵,鸟语蝉唱,氛围宜人。民国以前,潍县通往平度的官道就经过前朱里村,而且还恰巧就从这处土门中间穿过。因而这里以前处于交通要冲的位置,又有名气。郑板桥喜爱出城走访游历,他对这一带念念不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解放以后大炼钢铁时山门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村民又取土盖房,最后土门轰然坍塌。原址现在已与周围没有什么两样了。 柳毅山庙会热闹,柳毅井泉水清冽甘甜 离柳毅山山顶还有一段距离时,我们在公路边的坡壁上发现一处石砌井状景点。因就坡势而砌,井壁西、南、北三面比东面高出许多,西面井壁高处镶嵌着一块长方形磨光黑石,上刻“神泉”二字,并有“一九九九年朱里人民政府”字样;井中有水,蹲在东面井壁上沿探身用水瓶取到后直饮入口,清冽甘甜。这里是近年来恢复的龙眼景观所在地。 在柳毅山山顶东侧一处挂有“潍坊市寒亭区柳毅山民俗文化研究协会”牌子的仿古门楼前,一位工作人员听说我们专门骑车从潍坊来这里探访,热情地带领我们在附近边看边了解。我们得知,目前柳毅山景区范围内的柳毅桥、柳毅井、天池、龙眼(今名神泉)等景点已经恢复。柳毅祠已建起山门,圈成院落。院内几幢建筑正在建设中。西墙下,十几座石碑,或新或旧,似在无声地补充着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传说。在这些已经恢复的景点中,柳毅井颇有些古老沧桑的味道。 那位工作人员还介绍,原来,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为柳毅山传统庙会,四月十五庙会最为盛大。大家在四月十五赶会一赶就是三天。四邻八村的善男信女、行商贾货者,肩挑背扛、车拉驴驮,簇集而来。正会当天,漫山遍野,篷摊勾连,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烧饼果子香,小笼包子热。一般都要连唱三天戏。锣鼓一响,人流齐集涌动,围绕戏台,如潮水舐岸。看不尽的红袄绿裤,听不完的欢声笑语,男女老幼混挤在一起,成了一锅沸粥。现在,每年庙会又增加了三次,正月十五、三月初三、七月十八,对周边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了。 柳毅山或为刘毅山 清代学者撰文详解 今寒亭区朱里街道一带,在唐代确有柳毅其人。民国《潍县志稿》的相关记载中,柳氏一族的始祖柳明伦,于隋开皇五年(585年)从今四川一带东迁。柳毅是该氏族的五世祖。柳毅有两个儿子,长子柳萼、次子柳华。今朱里街道亓家庄柳氏一族,就是柳萼的后代。 清代潍县学者张昭潜对柳毅山及其神话传说有自己的见解。 张昭潜(1829—1907年),字次陶,潍县东关(今属潍坊市奎文区)人,廪贡生。他对科举考试兴趣不大,一生专心钻研学问,在程朱理学、历史、诗词创作等方面都有造诣。清同治九年(1870年),他接受山东巡抚丁宝祯的邀请,到济南尚志堂讲学。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接受山东巡抚张曜的邀请,参与修撰《山东通志》,编撰《山东郡县沿革表》,撰写《山东通纪》二十卷。后来他回到潍县在潍阳书院讲学。山东学政汪鸣銮待之以国士礼,奏奖他为国子监学正衔。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无为斋,他的作品有《无为斋文集》《无为斋续集》《无为斋遗集》《无为斋诗集》《无为斋杂著六种》等。 张昭潜著有《潍柳毅祠辨》一文。他认为,潍县朱里的柳毅山应该称刘毅山,神话传说中的柳毅读书处可能是刘毅读书处。依据是:《后汉书·刘毅传》中说,刘毅是北海敬王的儿子,封平望侯。刘毅的文学修养为当时的名士马融所推重。后来的潍县柳毅山可能是刘毅藩居和读书的地方(北海即北海国,是东汉地方藩国,国治及主要辖区都在今潍坊市境内,平望当时也隶属于北海国)。他还认为,《柳毅传书》的神话传说早先见于唐代李朝威所撰《柳毅传》及《异闻录》。而《柳毅传》及《异闻录》中都说柳毅是唐代仪凤年间(676—679年)的人物,而且不是潍州(今潍坊)人。潍县人相传柳毅为潍州太平村人,又附会了龙女传书的故事,还传说唐太宗(即李世民,627—649年在位)封柳毅为河平王,封龙女为膳国夫人。这些传说,直到明代在潍县地方志书中才有记载。因而潍县柳毅山的古迹以及神话传说,可能是一种冒托。 稍加推敲,即可发现今朱里一带柳氏一族的五世祖柳毅的生活时期一定晚于唐太宗,不可能被唐太宗封为河平王。而尽管可能是冒托,但在朱里一带,关于柳毅及柳毅山的系列神话传说附会得有枝有叶、生动形象,而且现在还成为“非遗”。实在不得不佩服乡野民间的智慧。 本期图片由王瑞甫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