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飞鸟羡鸢都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新闻·民生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拍鸟人”说“鸟事”,打算制个潍坊鸟类图谱
图片93
图片94
图片95
图片96
2015年04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拍鸟人”说“鸟事”,打算制个潍坊鸟类图谱



我市40多名生态鸟类摄影家活跃在山间林地拍摄、研究鸟类,已成为鸟类资源保护的重要力量
  巨嘴柳莺、尖尾滨鹬、角百灵、欧柳莺、金翅雀、绿翅鸭……在潍坊,记录下这些鸟的人,既不是研究鸟类的生物学家,也并非来自哪个科研机构的学者,而是活跃在湿地、水库、林间的40多名生态鸟类摄影家。他们每天都在忙着追鸟、拍鸟,他们都有一颗对大自然的关爱之心。在国际爱鸟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近这一群体,听他们讲述“拍鸟人”的那些“鸟事”。
拍鸟人物
四年拍了200多种鸟,每次拍摄都有心灵震撼
  姜际忠是潍坊摄影圈子里的资深人士,拍了十几年风景和人物,4年前,对于生态鸟类摄影还算是个门外汉。2011年前后,在我市一名资深生态鸟类摄影家的影响下,他加入了拍鸟团队,至今已经拍摄了200多种鸟。“风光是静止的画面,而每次拍鸟都会有心灵的震撼。”姜际忠说,他有摄影基础,适应鸟类摄影并不难,目前他和拍鸟圈子里的人更多的是互通观鸟信息,研究鸟的习性、生态,关注鸟类的发展。
  姜际忠平时有自己的工作,但再忙也不会错过拍鸟的最佳时机。多年来,他已经养成一个习惯,也是诸多“拍鸟人”的习惯,一双“鸟眼”,一副“鸟耳”,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鸟,就会驻足倾听鸟的声音并判断是哪种鸟。
  段学春进入拍鸟这个圈子稍微早些,1979年开始摄影,2010年开始拍鸟。对于拍鸟,他与姜际忠有同样的体会,“风光实在没拍的了,而拍鸟充满无限乐趣。”段学春说。王忠华则应该算是鸟类摄影的“菜鸟”,2013年1月才开始拍鸟,至今也就两年多点。
  据了解,我市从2000年起陆续有人开始拍鸟,但那时仅仅是摄影。从2009年底开始,这些“拍鸟人”开始研究鸟,关注生态环境和鸟类的关系。目前我市有40多人从事生态鸟类拍摄,比较活跃的“老鸟”大约有20人。拍鸟、追鸟,“拍鸟人”的足迹遍布潍坊的大小河流、山林、湿地,只要有鸟儿出现的地方,必有他们的身影。
生态环境变好,拍到之前在潍坊未出现过的鸟
  让姜际忠、段学春等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潍坊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他们拍到的鸟类越来越多,有300多种,他们还拍到过一些之前从未在潍坊地区出现过的鸟。“鸟是生态的温度表和测量计,鸟来了,说明环境好了。”生态鸟类摄影家王忠华说。
  2014年5月,王忠华在昌邑市柳疃镇青乡社区拍到了鸦嘴卷尾,这种鸟在中国南部曾出现过,首次在潍坊发现,当时轰动了全国;段学春拍的苍眉蝗莺也曾轰动全国。
  2015年3月21日,我市一位资深生态摄影家在昌邑北部沿海拍到了濒危候鸟遗鸥,之前在潍坊从未出现过。该人士还曾拍到欧柳莺,虽然阅鸟无数,但当时并不认识它,他放到网上让国内的鸟友辨识,没有人知道是什么鸟。后来,国内一位鸟类生物学家将图片传到美国,美国专家确定这只鸟叫欧柳莺。
  中华攀雀是鸟类的建筑师,是中国特有的鸟类,如今它们也来到了潍坊。潍北农场一带是我市种棉区之一,而中华攀雀筑巢恰恰喜欢用棉丝,它们口含棉丝在树枝间穿梭。雄鸟筑巢到1/3时,就开始求偶,求偶成功后,雄鸟和雌鸟共同筑巢。我市独特的环境吸引了大量中华攀雀停留。
  姜际忠说,“拍鸟人”不仅是摄影爱好者,也是美好环境的倡导者,只有环境越来越好,他们才能拍到更多的鸟,只有真心爱护这些鸟,才能拍出它们的千姿百态。
拍鸟故事
投资设点,让鸟儿有个歇脚地
  3月29日,经过七拐八拐,记者来到昌邑市柳疃镇西辛安庄村的林子里。紧挨着护林员王忠礼的小屋,有一个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的小屋,外面罩着一层迷彩伪装,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行军打仗的营地,小窗户上架着几个“炮筒”,“炮筒”正对着一个20平方米的小院子,里面有一方小水塘。其实,这是我市几名生态摄影家自己投资建起的观鸟拍鸟点。
  当日上午9时许,姜际忠、王忠华、段学春等人早已架好相机,等待着鸟儿的到来,更有几位生态摄影家早上5时许就从潍坊赶来了。趁着拍鸟的间隙,他们又把水塘装饰了一番,边上插上几株植物,池中石头上铺上石子,还找来几盆盆栽。临近中午时分,订制的草皮到了,一帮人又在小池塘周围铺好草坪。
  “这个拍鸟点设立一年多,总投入2万多元。”姜际忠说,为的是让鸟儿有个喝水、休息的地方,他们也可以更好地观鸟、拍鸟。
  说起这块宝地的发现,姜际忠说,他们几个人经常一起到昌邑海边拍鸟,后来走到这里时,发现林子里的鸟挺多,就有了长期在这里“战斗”的打算。经护林员王忠礼同意后,2013年10月,他们在这安营扎寨,每个周末都会来拍鸟,王忠礼也利用闲暇时间帮着打理小池塘。
紧盯取景框,几分钟拍了数百张
  就在众人认为上午可能会一无所获时,段学春来到小屋外边,伸展了一下胳膊放松,这时听到屋里传来“咔咔……”的熟悉声音,他三步并作两步,赶紧归位。于是,三部相机高速连拍,“咔咔咔咔……”一阵接着一阵。原来是来了几只蜂蛾。
  短短几分钟,他们每个人都拍了几百张照片。拍完之后,他们相互交流刚才的心得,看照片进行初选,“选片、修片也是大工程。”段学春说。
  为了吸引鸟来,姜际忠不停地打着口哨,为了更好地观察到鸟,他们眼睛紧盯取景框,王忠礼也就坐在旁边,虽然他守林15年了,也知道林子里鸟多,但他并不认识鸟。“我真佩服他们,我在林子里守了15年,也没认识几种鸟,他们都长着‘鸟眼’,就算鸟在面前一飞而过,他们也能喊出鸟的名字。”王忠礼说,尽管他认识的鸟不多,但自从来了这帮“拍鸟人”后,他也成了爱鸟人士,开始了解各类鸟的习性,遇到打鸟的人会去劝阻。
  虽然一上午没有太大收获,但大家还是一直等到下午5时30分才离开。他们拍到了黄喉鹀、燕雀、棕头鸦雀等几种鸟。“这个时候还稍早,迁徙的鸟大多还没来,所以拍到的少些。”王忠华说,4月份,鸟的种类才会多起来,从设立拍鸟点至今,他们已在那里拍了百余种鸟。
拍鸟艰辛 酷暑天在芦苇荡里蹲数小时
  对于每一名生态鸟类摄影家来说,风里来、雨里去,在河塘里、沼泽中趴一天,是家常便饭。
  2013年夏天,姜际忠等人在峡山水库发现了水雉,他们穿上水裤、水衩子,在水里泡了一天,头上蚊子咬,脸上牛虻叮,好在最终有所收获。这还只是静静等待,要是扛着装备四处转,那就更悲催了。当年夏天,他和段学春等人进入虞河一片芦苇荡里拍大杜鹃,大杜鹃把蛋下到东方大白莺巢里。为了找到鸟巢,他们扛着相机,在芦苇荡里转了一圈又一圈,鸟巢是拍到了,可他们迷了路。这时姜际忠还出现了中暑症状,他咬咬牙坚持着,转到芦苇荡外围,沿着外转线才找到一条小路上岸。姜际忠深有感触地说,拍鸟没有毅力和体力是不行的。
  而这也正是吸引段学春的地方,“生态鸟类摄影有挑战性”。2013年8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他和姜际忠等人到峡山水库湿地拍小鸦鹃。那里也是一片芦苇荡,他们挽挽裤子就下水了。为防虫子咬,段学春还特意穿了件雨衣。他们一直蹲在水里,3个多小时过去了,等结束拍摄起身时,段学春才注意到自己腿上趴着足足10种虫子,他赶紧晃动双腿,虫子“哗啦哗啦”往下掉,他这才感到浑身又疼又痒,身上满是红疙瘩,好长时间才消下去。

护鸟斗士 想用影像唤起对护鸟的关注
  是“拍鸟人”,更是护鸟斗士,他们看不惯那些为了拍鸟、赏鸟而惊吓、追赶鸟类的人,看到手拿弹弓的人也会去说上几句,拍鸟途中遇到捕鸟的网子,也会毫不思索地扯下来烧掉。
  “从喜欢拍鸟,到主动保护鸟,这是我几年来最大的收获。”姜际忠说,每当看到这些美丽的精灵们在天空中翱翔,看着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看着一些新种类的鸟类也被吸引过来,他都会感觉非常欣慰。正如我市一名资深生态摄影师所言,摄影只是一种工具,拍鸟已超出摄影本身,目的在于用影像的力量唤起公众对野生鸟类保护的关注。
  其实“拍鸟人”是有行规的,要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状态下拍摄,并将生态文明的行为和思想贯穿于自己的拍摄过程和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对鸟类的干扰。“我们一般都是使用长焦镜头隐蔽拍摄,如果实在无法隐蔽,会注意与鸟类保持安全距离。”我市一名资深生态鸟类摄影家表示,他们特别不提倡通过投食等方式招引鸟类拍摄。

未来规划 打算形成潍坊鸟类调查图谱
  “拍鸟人”是鸟类的追求者,他们通过摄影对潍坊鸟类进行多样性调查。“鸟类是和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市一位资深生态摄影家表示,鸟类摄影已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野生鸟类的重要途径,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拍鸟人”已成为我国鸟类资源保护的重要力量。
  我市的生态鸟类摄影家把在潍坊拍到的300多种鸟进行整理、配备文字后,做了鸟类摄影展,2014年10月走进昌邑几所学校,2015年3月26日在潍坊一中举行了《共有的家园》生态鸟类摄影展,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
  当天,一位生态鸟类摄影家还建议潍坊一中,在学生社团中成立观鸟组织,首先利用校内鸟类资源,鼓励学生把校园内的鸟类摸清楚,将来这些学生走上社会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观鸟组织。
  据了解,“拍鸟人”还出版了《潍坊鸟类摄影集》等相关书籍,随着记录的积累,他们正在对潍坊鸟类和鸟类生态进行详细调查,弄清楚潍坊鸟资源的分布,打算形成潍坊鸟类调查图谱。

心中忧虑 精细绿化让鸟失去生存条件
  长年与鸟打交道,“拍鸟人”很快乐,但他们心中也有忧虑。一位生态鸟类摄影家告诉记者,近几年我市的生态环境变好,鸟的种类方面,每年都会有惊喜,可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尚需提升。
  前几年每年11月底至次年3月,太平鸟都会到市人民公园越冬,可这几年不来了,是被个别市民的弹弓打飞了。“鸟其实很记仇,被打过一次,就再也不来了。”该摄影家表示,他去潍坊植物园时曾遇到过打鸟的,被他阻止了。
  另外,绿化管理的精细也让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现在公园里都打扫得很干净,其实有些草种、坚果是鸟类的美食,清理后反倒把鸟食没收了;树枝修剪得没有旁逸斜出,不利于鸟儿筑巢;河岸没有杂草,不利于鸟类停留。
  在部分地区,每逢迁徙季,总有人会张网捕鸟,这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同时提高人的爱鸟护鸟意识。他们也迫切地希望潍坊能有一个规划,制定生态鸟类保护的方案,让鸟类更多,生态环境更好。 A8—A9版 文/图 本报记者齐英华 邓永杰 (署名除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