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潍坊新闻·社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新闻·民生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巧扎“龙头蜈蚣”上蓝天
忙着打电话把孩子丢了
老人突昏倒亏交警相助
2015年04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扎“龙头蜈蚣”上蓝天
  陈洪明在制作龙头蜈蚣风筝。



潍城的陈洪明全手工制作风筝,国内外订单接不停
  潍城区于河街道有一位专门扎制龙头蜈蚣风筝的能人巧匠,他就是今年50岁的陈洪明,因为当初带给战友的风筝没飞起来,让他下决心扎制能飞上天的龙头蜈蚣风筝。通过不懈努力,陈洪明用了半年的时间制作出能飞上天的龙头蜈蚣风筝,如今,许多国内外参加风筝比赛的选手都找他制作风筝。
  自学扎制风筝
  3月30日,记者来到潍城区于河街道恒盛路陈洪明的家中,刚推开门就看到屋子里挂着二三十个大大小小的龙头,而陈洪明正在给一个龙头上色。
  50岁的陈洪明是地道的潍坊人,1999年从部队转业后开始做龙头蜈蚣风筝。陈洪明说,与龙头蜈蚣风筝结缘,还要从当兵时一件特别尴尬的事说起。“1990年我休假回家时特意买了几个龙头蜈蚣风筝带回了部队,战友们拿到后就集体去放风筝,没想到不管怎么放,那些风筝就没一个能飞起来的。战友们就开玩笑地问我买的是不是真的潍坊风筝。”陈洪明说,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以后要自己做只会飞的龙头蜈蚣风筝。
  1999年,陈洪明转业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研究风筝。“当时村里人都说我‘魔怔’了,还有人说我在制作核武器。”陈洪明说,他并没有理会别人的议论,而是找了一本关于龙头蜈蚣风筝的书看,看完后就动手扎,扎好了去试飞,不成功就再拿回来研究。“半年后,我终于扎出了第一只能在天空翱翔的龙头蜈蚣风筝。”陈洪明说,为“一雪前耻”,他给战友们寄了几个,并告诉他们这是他亲手扎的,战友们回信儿说这些风筝飞得很高。
  订单排到六月份
  陈洪明说,刚开始他只想让战友见识一下真正的潍坊风筝,后来战友说他的风筝飞得这么高,可以试着卖出去。
  “市场上的龙头蜈蚣风筝大部分是作为工艺品销售的,能不能飞上天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很多风筝店的店主都不相信我扎的风筝能飞上天,后来现场试飞后,很多店主当场就下了订单。”陈洪明说,他为自己的龙头蜈蚣风筝申请了专利,如今手中的订单已经排到六月份了,现在妻子跟他一起扎制风筝。
  “每年春秋两季国内外都有不少风筝比赛,我的订单就主要用于参加风筝比赛。除了国内的订单,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友人也专门找我制作龙头蜈蚣风筝参赛。”陈洪明说,他扎过最长的龙头蜈蚣风筝有400米,是一位美国参赛选手定制的,当时在美国的一场风筝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可惜当时的比赛现场是在海边,风特别大,风筝飞上天之后就收不回来了,最后那只风筝落到了大海里。
  忧心手艺失传
  “在我看来,风筝只要能飞上天,才是真正的风筝。”陈洪明说,扎龙头蜈蚣风筝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的,没法进行批量生产。如今他把一些不需要技术的工序分给村里的妇女或老人做,这样他们每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而且有了村民的帮助,他一年至少能扎制约1万只龙头蜈蚣风筝。
  陈洪明说,为了让扎龙头蜈蚣的手艺能够传下去,他也想过收徒弟,还有一些年轻人也慕名来学习。“来学习的都是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刚开始大家兴致都挺高的,但学了没多久就不来了。”陈洪明说,来他这里学习的坚持时间最长的还不到2个月,连扎风筝的一百多道基本工序都没学完就都放弃了。
  “主要是学习的过程太枯燥了。”陈洪明说,他每天从早上7时开始扎风筝,一直扎到晚上,几乎一整天都在摆弄竹片,这对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枯燥。“我的孩子对这行也没兴趣,现在我的眼睛不如以前好使了,真担心那这门手艺会失传。”想到手艺“后继无人”,陈洪明露出忧伤的表情。
 文/图 本报记者 窦圆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