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余剧团搭台唱大戏 |
潍坊钟秀京剧团五年公益演出千余场 |
|
4月3日下午,在奎文区胜利东街以南的虞河岸边,潍坊钟秀京剧团的成员正在排练京剧《乌盆记》,吸引了不少行人的目光,这场排练是专门为中国(潍坊)第八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准备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团成立五年来,已经累计进行公益演出千余场。为了剧团发展,团长李全忠已经花去了近200万元,他希望尽自己所能为潍坊京剧的发展出点力。 自发组织成立京剧艺术团 提起钟秀京剧团,在潍坊京剧圈里可是家喻户晓。从2009年至今,这支队伍从一开始由20名京剧爱好者发起组成的小团队,成长为拥有60多名京剧爱好者的“大家庭”。这其中,既有年过古稀的老票友,也有刚刚从单位退下来的新成员,还有慕名而来的京剧爱好者,每到周末,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唱京剧、谈戏曲。 2008年,看到身边不少退休老人的业余生活非常平淡,酷爱京剧的李全忠便萌生了组建一个京剧团的想法,为的就是让喜爱京剧的人聚在一起,感受京剧所带来的乐趣。“当时看到潍坊虽然有很多票友,却像一盘散沙,觉得应该有个人出来把他们组织起来,一起练习,互相切磋。”李全忠说。 2009年4月,在李全忠为主要发起人的二十多名民间京剧爱好者的努力下,第一个属于潍坊的民间京剧社正式成立,当时起名叫“潍坊钟秀剧社”,源自成语“钟灵毓秀”,寓意人杰地灵。在剧社频繁的公益演出中,越来越多的票友加入进来,剧社如今已经有60多人,这让很多潍坊的票友找到了“家”。 今年年初,潍坊钟秀剧社在潍坊市工商局正式注册,改名为“潍坊钟秀京剧团”,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的文化社团组织。经过多年的排练发展,剧团成员个个能登台献唱,行当齐全,现在能演出《碰碑》《洪洋洞》《望江亭》等八出全剧。
五年奉献公益演出千余场 “未曾开言泪满腮,尊一声张老丈细听开怀……”3日下午,在奎文区胜利东街以南的虞河岸边的“鸢都大舞台”上,李全忠和剧团的票友们正在排练,一招一式十分到位,琴师、鼓手配合默契,俨然是专业剧团的阵式,引得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其实这是剧团正在为今年文展会排练新剧目。 潍坊钟秀京剧团在“鸢都大舞台”的演出已经成为潍坊业余京剧圈里的“王牌演出”,每年4月初到10月底,每周两场公益演出雷打不动。现在不少专业演员也加入到演出队伍来,还有很多全国各地的票友也都慕名而来。副团长李丽介绍,目前剧团内有6名国家一级演员,他们都是退休后加入进来的。今年75岁的赵金柱就是剧团里的一名“净”角大师,国家一级演员。2009年受李全忠的邀请加入剧团,负责排练和后台管理。“我从小就喜欢唱京剧,退休后发挥余热,给喜欢京剧的年轻人一点帮助。”赵金柱说。 今年,每周五、周日都会有京剧演出登上“鸢都大舞台”。剧团成立至今,仅“鸢都大舞台”的专场演出就接近300场。 此外,剧团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性下乡演出。5年来,这样大大小小的公益演出已有千余场。“潍坊的京剧氛围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京剧并加入到剧团。”李全忠对潍坊的京剧发展充满信心。
所有费用是团长自掏腰包 作为剧团的主要创始人,今年46岁的李全忠是剧团最年轻的成员,也是剧团唯一的投资人。2009年剧团刚刚成立时,李全忠就自掏腰包,拿出100万元为剧团配置了灯光、音响、道具、服装等全套设备。截至目前,他已经投入接近两百万元。 今年59岁的副团长李丽也是剧团的创始人之一,“李团长是我们团最年轻的一员,但他那份责任心和爱心令大家非常佩服,不少人慕名而来请我们团做爱心公演,剧团大多是有求必应。”李丽说。 谈起与京剧结缘,李全忠告诉记者,从小热爱流行音乐的他,看到京剧人才出现“断档”现象后,便萌生了学习京剧并传承京剧的想法。2007年,他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克为师。2007年,李全忠获潍坊“鲁丽杯”电视票友大赛金奖,同年又荣获胶东地区电视票友金奖。2013年,他与其他两名专业京剧演员参加了“山东省京剧青年优秀演员展演”,他是这场比赛中唯一一名业余选手,最终李全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谈到剧团面临的困境,李全忠坦言,作为业余京剧团,除了要筹备每场演出的道具外,最累的就是搭建舞台,近2吨重的铁架子都是由李全忠和剧团稍年轻一点的成员搭建。既要做好演出,又要提前搭好舞台,这让大家疲惫不堪。剧团也想请专业人员搭建舞台,但每次几千元的费用让剧团无力承担。“每场演出的伙食费、交通费都是李团长自己掏腰包,如果再加上搭建舞台的费用,实在太高了。”李丽说。 对于多年的无偿付出,李全忠并无怨言,他希望尽自己所能,为京剧爱好者和潍坊的文化发展贡献一点力量。现在,剧团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让他们这样的业余公益演出团队能够“轻松”一点。 谈及未来,李全忠说他之所以参加各种比赛,带领大家走向更专业的舞台,就是希望潍坊的京剧能够成为同行中的翘楚。同时,他也希望带领剧团走出潍坊、走出全国、走向世界。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静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