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轻雨清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03版
轻雨清明

第04版
轻雨清明
 
标题导航
承载记忆的转秋千成“非遗”
奎文门社区居民楼下烙饼迎清明,擀饼手艺婆媳相传
2015年04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支鏊子烙饼,大院里笑声不断饼飘香
奎文门社区居民楼下烙饼迎清明,擀饼手艺婆媳相传
  奎文区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的居民在烙饼。本报记者 张驰




  清明时节,踏青、擀饼、碰鸡蛋等传统习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4月4日一早,奎文区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的居民便在楼下支鏊子烙起饼,迎接清明节的到来。

小区院里饼飘香
  4月4日上午9时许,记者刚刚走到奎文门社区11号楼东头,便听到了居民们欢快的谈笑声。当天一大早,3单元的季萍便和2单元的孟莲英、王素琴一起在楼下支起鏊子擀饼了,大家边干活边说笑,周围弥漫着饼的香气。
  “我俩和面,她擀饼。”孟莲英一边揉面,一边对记者说。一旁的季萍坐在铁鏊子前,一边检查柴火,一边手拿杖子不住地翻饼。鏊子上的饼在她的“指挥”下左右上下翻飞,两三分钟翻了十多次,一张飘香的饼便出炉了。“潍坊的饼有面饼、油饼、单饼,我们今天烙的是油饼,两页饼并在一起,中间抹油撒盐,烙出来的饼又软又香。”季萍滔滔不绝地说,“烙饼‘三分擀七分烧’,饼好不好吃主要在‘烙’上。‘烙’最重要的是火均匀、火力要稳,才不至于火大烙糊、火小烙干。其次是翻饼要勤,要随时翻随时清扫鏊子表面,不能留下烙糊或碎屑。”
  大人们烙饼,旁边的孩子们早已等不及了,在一边的小桌上,摆好了芝麻盐、大葱和鸡蛋,一张饼出炉,孩子们立即缠着大人卷上两个鸡蛋解馋。
婆婆手艺传儿媳
  在一旁观看烙饼的,还有季萍的婆婆张秀英。老人今年82岁了,烙了大半辈子饼。“我这手艺就是跟我婆婆学的,她特别爱吃饼,带动了我们一家人都爱吃饼。”季萍说,“我年轻时不会擀饼,每次都看婆婆烙。后来我儿子出生了,我才跟婆婆学,到现在烙了也有30年了。”
  “现在生活好了,饼也越烙越好吃了。不像几十年前,白面很少,烙饼不是用地瓜干面就是玉米面,烙出来的饼黑乎乎的,第一顿好吃,第二顿干了一折就断,只能泡着吃了。”季萍说,婆婆时常感叹现在生活好了,能吃上白面烙的饼,这可是最美味的食物了。
  现在,季萍的儿媳妇也时常缠着她要学擀饼,“我也觉得这些老手艺应该一代代传下去,这不仅是咱潍坊的习俗,也包含着老一辈人对过去日子的回忆。”
  除了擀饼,奎文门社区的孩子们还在院里玩起了碰鸡蛋。“看看你的厉害,还是我的厉害?”今年11岁的李帅言正和14岁的朱晓敏在开心地玩着。
  我市清明节有擀饼、吃鸡蛋、碰鸡蛋的习俗,民间说,吃个鸡蛋,小孩子会变聪明,一年到头身体好。“今早妈妈煮了一锅鸡蛋,让我拿两个出来跟小伙伴碰鸡蛋。”李帅言说。
      本报记者 贾慧
◎新闻链接
  清明节吃寒食
  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寒食,以寄托哀思,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春分后15天为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寒食、清明本是两个日子,后来由于日期接近,渐渐合二为一,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每当清明节来临,人们除了会去祭扫先人之墓外,还会郊游踏春、荡秋千、吃寒食,纪念这一节日。
  而“碰鸡蛋”习俗并非是一时一地穷壤僻野的节俗。早在六朝时代,就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碰鸡蛋”。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荆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的习俗,并转载《玉烛宝典》的词句“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