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4日,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郑公街道后西店村郑公祠,游人在参观。 |
|

|
|
刘墉、公冶长、公孙弘墓地不为市民所知,保护和开发缺少资金支持
每年清明时节,各大墓地和陵园中总会挤满了前去祭拜的人,或青烟缭绕,或鲜花拥簇,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先人和英烈。不少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突出历史文化地位的名人就葬在潍坊,这些名人墓是潍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相比之下,却很少有人会去祭拜和关注这些名人墓地。 4月3日、4日,记者前往高密、诸城、峡山、潍城等地的部分名人墓,发现不少墓地只剩下孤零零的坟冢无人照看。孤居麦地的刘墉墓,坐落在村庄里的公冶长墓,浮烟山脚下的公孙弘墓……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人们耳熟能详,可说起这些名人的墓地,却鲜有人知,它们就这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一再被边缘化而备受冷落。这些名人墓作为潍坊地区的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亟需社会各方面合力保护。 探 访 刘墉墓 石垒的围墙已经破损 4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高密市注沟现代经济发展区方市社区白家庄村。村民张志金指着村北麦田中一个用砖石垒起来的院子说,那里就是刘墉墓。远远望去,隐约看到院墙中露出了一个尖尖的土堆。 通往院子的是一段非常狭窄的土路,刚刚下过雨,道路非常泥泞。记者围着院子走了一圈,发现没有门,只留了一个口子。走进院子后,一个大土冢立在眼前,前冢一块黑色花岗岩石碑,这便是刘墉墓。墓碑高约2米,上面镌刻着刘墉生平简介和“清封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谥文清刘墉之墓”等字样,如此简朴的土冢与大名鼎鼎的“刘罗锅”显得很不相称。 墓碑上挂着两朵纸扎的红花,坟冢上也摆放着一堆纸扎的白花,还有一副用石块压着的挽联,显示曾有人前来祭拜过。尽管如此,依旧难掩刘墉墓的荒凉,记者绕冢一周看到,坟冢直径约10米,四周用石块垒起了一圈矮墙,但已经破损严重。坟冢周围长满了杂草,显示已经长时间没人打理。在院墙外,还有一个臭水湾,里面的水已经变黑,散发着阵阵恶臭。 村民王玉花说,这个墓地无人照看,经常有孩子跑到墓地里玩,将坟冢周围的矮墙毁坏。以前坟冢周围曾种植了一圈树,后来因为无人打理全枯死,有关部门新种的矮松,长得也不好。 “刘氏家族数代为官,当时在白家庄村南侧有专门的陵园,刘墉父母的墓也在其中,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彻底毁坏。”方市社区党委书记李培贤说,2000年,政府重修了刘墉墓,立上了现在这块墓碑。但除了刘家后代,很少有人来拜谒。 共冶长墓 荒凉简陋少有人问津 当车缓缓驶过诸城市贾悦镇先进村北侧的小路时,记者远远便看到了公冶长墓的顶部,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墓的全景也渐入眼帘。一座牌坊、一块墓碑、一座坟冢和周围还未长出绿叶的树林,这就是公冶长墓的全部。 牌坊在公冶长墓的最前侧,上面没有刻字。穿过牌坊,是块黑色的墓碑,碑首刻有蛟龙,上面刻着“春秋”二字,碑中间刻有“始祖先贤高密侯公冶子长暨配圣门孔孺人之墓”二十个大字。“孔孺人”指孔子的女儿,说明这是公冶长夫妻的合葬墓。墓碑后面的坟冢高约3米,直径约10米。一同前来祭拜的公冶长第七十七代世孙公冶繁友告诉记者,正如碑上所刻,这座碑和前面的牌坊立于2006年,由公冶长的后人出资建设,碑后刻有出资人的姓名。 公冶繁友说,历史上各朝代都十分重视对公冶长墓的保护,到民国初期,这里还存有三间祠堂,内塑公冶长彩像,四壁挂有历代圣哲文士的诗画文联。到上世纪40年代,公冶长墓遭受了毁灭性破坏。“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人才部分恢复了墓地原貌,但祠堂已不复存在了。”公冶繁友说。 作为公冶长的后代,公冶繁友跟村里其他的公冶长后人自觉担起了“守墓人”的角色。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村里公冶家族的人都会一起来到墓前祭拜。 这些年,前来考察公冶长墓的专家和学者不少,不过前来参观的游客却不多。公冶长作为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的墓地却受到如此的冷落,每每念及这些,公冶繁友的心里总会有些难受。
公孙弘墓 堆积着村民劈的柴火 潍城区望留街道麓台村位于浮烟山下,风景秀美,西汉名相公孙弘的墓地就坐落在村东侧。 4日,在村民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公孙弘墓旁,与记者走访过的其他几处名人墓地相比,这个墓地的规模堪称巨大,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40米,高约8米,墓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 记者在大墓北侧树林中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汉公孙弘墓”的字样,墓南侧还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元代一位文人的诗。虽然墓地面积很大,但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记者注意到,墓地堆积了很多村民劈好的柴火,旁边还有一堆垃圾,这一切都让这个大墓显得很荒凉。 今年82岁的村民姜官正告诉记者,历朝历代的很多文人骚客对公孙弘推崇备至,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明代以后,从文人留下的一些诗词就可以看出,公孙弘墓已经开始趋于荒凉,前来凭吊的人越来越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孙弘墓先后两次被盗,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7年,坊间传说棺为铜质,至于里面的陪葬品到底有没有丢失,则无从考证。 2007年的盗墓事件发生后,村民们感到十分痛心,对公孙弘墓也愈发重视起来。此后,村民每年都会组织祭奠活动拜祭公孙弘墓,但其他地方前来祭拜的人少之又少。 姜官正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认识历史、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才能真正繁荣昌盛。作为一处历史久远的古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让人觉得心痛。看着公孙弘墓一天天荒凉下去,姜官正和村民盼着有关部门能出台措施,把这处古迹进一步保护起来。
郑玄墓 每年清明千余人祭拜 与前面几处名人墓地遭受冷落不同,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墓无疑享受了高规格礼遇。 “这就是我小时候见的那棵树,树龄已经一千多年了,传说还是郑玄本人亲手种下的。”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郑公街道后西店村郑公祠里,75岁的宿其方摸着一棵枯树告诉身边的儿子,在他20岁时,因为修建峡山水库,宿其方和家人去了吉林,没想到这一去就是55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里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从一进门的各种石刻雕像到各式花坛绿树,加上几百年历史的郑公祠建筑群,比以前规整了、漂亮了。 郑公祠后面便是偌大的郑玄墓,墓前立着一块刻有“汉郑康成先生之墓”大字的墓碑。整个郑玄墓高约5米,直径约15米,四周松柏环绕,一些紫色小花点缀其间。在墓西侧,立有“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在这里守墓的是郑玄第54世后人郑治德,今年80岁的他身体还很硬朗,向来人介绍着郑公祠的点点滴滴。郑治德说,16年前他接替父亲在这里日夜守候,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守候着这个墓。 郑治德表示,这座郑公祠在清乾隆六十年(1751年)重修过一次,但那时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当时在距离郑公祠不足100米的地方便是一个大门,大门两侧还有两个大石狮子,特别壮观。1987年,政府又重修了一次,并于1993年再次修缮,筑院墙环绕,并根据郑公的一幅画像重塑郑公雕像。“但那个画像并不是最初郑公祠里的雕塑像,直到2004年,才将郑公祠中的雕像恢复原貌。”郑治德说,现在每年清明节,都有千余人前来拜谒,尤其是附近的村民,已经形成了清明节到郑公祠拜谒的传统。 分 析 破败原因 无足够资金支持,保护开发没有底气 谈到名人墓多数冷清寂寞的现状,几个墓地的所在地都谈到了名人墓开发保护面临的资金难题。 高密市注沟现代经济发展区方市社区党委书记李培贤说,2000年时,考虑到对刘墉墓地的开发保护,政府把刘墉墓从原址稍微往南迁了一点,然后出资重修了刘墉墓,并把通往刘墉墓地的道路进行了整修。后来,又陆续给刘墉墓建造了院墙,在里面种了树木花草。但如今刘墉墓周围的院墙被破坏得严重,李培贤表示,目前确实没有安排专人看守刘墉墓,主要就是因为没钱。没有上级政府财政上的支持,他们只能委派村里照看墓地。公孙弘墓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如今只剩下了一个土冢和墓前的一块石碑。 如今,提到有关公冶长的遗迹,多数人先想到的不是公冶长墓,而是位于安丘市庵上镇城顶山前坡的公冶长书院。相传这里是公冶长当时读书的地方。公冶长书院青山环绕,风景如画,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祭拜,已成为安丘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对此,诸城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坦承,安丘对公冶长遗迹研究和开发比较到位,影响力也更大。 公冶繁友说,最近这几年,不断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公冶长墓进行考察,大家都对公冶长墓破败落寞的现状感到很惋惜。潍坊市和诸城市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公冶长考察时,也说这个墓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叮嘱村民们一定要把墓照看好,说将来会进行保护性开发,但遗憾的是,后来都没有了下文。
寻求蜕变 郑公文化与旅游经济结合,逐步做大 与刘墉、公冶长等名人墓地遭受冷落不同,汉代经学大师郑玄墓的情况无疑好了很多。其实在历史的大潮中,郑公祠也曾难逃厄运。上世纪50年代后,郑公祠遭到破坏,成了储藏杂物的仓库。而现在再前往郑公祠时,远远便能看到的郑公祠景区骨架宣传牌,走近了便是迎客的十二生肖石像,环绕郑公祠一周的85幅郑玄文化壁画……让人早已淡忘历史的伤痕而徜徉在一片秀美之中。 “现在的围墙园区是上世纪80年代重修的,目前当地部门在郑公祠的修缮上已投入了60多万元,现在在离郑公祠不远处,正在建郑公公园。”据郑公街办党委委员胡友为介绍,除此之外,还将打造当地的农家乐、草莓采摘园、鲜桃采摘园、垂钓区等,通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吸引更多游客了解郑公、学习郑公文化。“郑公博物馆、郑公文化研讨会等也是不可少的,郑公文化除了在我国盛传外,对日本影响也很大。2014年日本广岛县友协访鲁团的间岛教授将自己所著的《郑玄与周礼》一书供奉于郑玄雕塑前。”胡友为说,他们已经召开了第一届郑玄文化交流会,成立了郑玄文化研究学会,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友为表示,由于资金有限,现在郑公街道相关部门只能是一步一步来,尽最大可能投入资金打造郑公旅游和文化交流基地,实现郑公文化和当地经济旅游的完美结合。 文物部门 名人墓保护开发离不开当地政府支持 潍坊市文物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同的历史文物有不同的文物保护级别,名人墓也不例外。文物保护部门经常会对辖区内的文物进行普查和鉴定,根据文物自身的价值来判定文物保护级别。 以郑玄墓为例,郑玄墓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省里都会根据郑玄墓的具体情况,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这个墓的保护和开发。不过,郑玄墓目前的名气非常大,主要还是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打造分不开,峡山区相关部门对于郑玄墓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扶持力度特别大,对郑玄墓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规划。可以说,名人墓如果想得到有效的保护开发,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单靠文物部门的努力,很难兼顾到整个潍坊市所有的名人墓。 诸城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陈先生说,目前诸城市对于公冶长墓的保护已经开始,给“公冶长传说”申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获批。公冶长墓靠近诸城市贾悦镇马庄,马庄是非常出名的草莓种植示范基地,公冶长墓处在一个旅游带上,如果善加开发,肯定能发挥不小的价值。 公冶繁友表示,既然“公冶长传说”已经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那公冶长墓就更应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毕竟,作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遗迹,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专家建议 当地政府有责任增加居民文化认同感 潍坊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郭老师认为,潍坊在古代是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不少在历史上具有非凡地位的名人,而名人墓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对潍坊地区的文化构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名人墓的价值并不是体现在冰冷的墓碑上,而是体现在这个名人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上。一个地方对名人墓的重视,体现了这个地方对历史的尊重,市民在名人墓前祭奠,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文化认同感以及自豪感。 谈到名人墓目前冷清的现状,郭老师认为,大部分名人墓散落在民间,很难得到有效管理和维护。名人墓的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这个墓本身的价值,另一部分则是这个墓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价值,无论还具有哪方面价值,都值得有关部门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维护。假如连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些名人墓都不甚重视,甚至放任不管,普通市民便很快就会把这些名人墓遗忘,这个名人墓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也将随着历史大潮消失殆尽。 郭老师表示,鉴于当前现状,名人墓管理维护的责任就落到了当地政府身上。名人墓一般坐落在名人出生地,当地政府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当地居民增加对名人墓的文化认同感,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影响市民的历史教化作用,将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出来。 A6-A7版文/图本报记者 赵春晖 李早花 名人墓的价值不能低估 □李早花 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让清朝柱国重臣刘墉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很少有人会知道,刘墉墓深居麦地之中,无人看守,臭水相伴,竟是如此冷清,更难以想象顽童爬上坟冢嬉戏玩闹的情景。 有人说,那里只剩下一个土堆了,不值得保护了也没得保护了。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座土堆恰恰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象征,是这个地方甚至那个时代历史文化的缩影,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不是几座壮观的庙宇祠堂可以媲美的,如果单纯因为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而被冷落,无疑是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亵渎和对地方历史文明的割裂。 当然,保护这些在历史洪流中被破坏的名人墓或许有一定的难度,也不是某一个部门便能承担的重任,但是如果因此便放弃或疏于保护,让这些名人墓在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边缘化,无疑是对历史的遗忘。 用恩格斯的话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这样一份义不容辞的使命传承面前,期待政府以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拿出更多行动,给名人墓已经有的礼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