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娱新闻·综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第04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信吗?我的果核会说话
法国中国电影节徐静蕾新片揭幕
《木偶奇遇记》
2015年04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宝生自学核雕技艺,打算著书发展核雕文化
信吗?我的果核会说话



  14年前,从事木雕的刘宝生爱上了核雕,从此核雕没有一刻离开过他的心。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练,有着深厚美术功底的他无师自通,以“书”为师自学成才。而让潍坊的核雕文化走出去更成了他最执着的信念,他打算写一部《核雕人生》的书,用文字将潍坊核雕载向全国。

  方寸之间有天地
初试牛刀获铜奖

  4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刘宝生的家中,与想象中的一样,刘宝生简单朴素的外表下透着一股温文尔雅,不善言辞的他待人热情。触目所及,刘宝生的国画作品和名家书画挂满了整面墙壁,典雅的木制家具透露出主人的独特爱好。走进里屋的工作室,靠阳台的桌子上放满了已经完成的核雕作品、未雕刻的桃核、两副放大眼镜和二十几把尖锐的刻刀。
  桌子上摆放的“潍坊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技艺大赛”的奖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刘宝生第一次参加比赛,当时他的作品《八仙过海·汉钟离》获得了铜奖,当场就被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定为永久性收藏品。
  “这是今天刚完成的《蟹篓》,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说着,刘宝生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镂空的椭圆形蟹篓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透亮,六只栩栩如生的螃蟹错落有致地攀爬连接,仿佛让人感受到了螃蟹丰收的喜悦。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是明代作家魏学洢的名作《核舟记》中的描述,刘宝生的《龙舟》也正是出于此文,在不到3.5厘米高的桃核上,虎虎生威的龙头带动整个舟型,舟身上作呐喊状的人物栩栩如生,敞开中间活动的镂窗,三四个表情各异的人正从窗边往外瞧。
  “嘻,技亦灵怪矣哉!”这是《核舟记》作者发出的赞叹,刘宝生的作品也让人为之感叹,如鲜花满溢的花篮、游弋莲花间的金鱼、表情各异的四大天王,还有福态憨笑的老寿星,每一件作品都惟妙惟肖,让人爱不释手。
十年苦练自成才
双手磨破不弃舍

  细微之处见真功,要在方寸大小的桃核上刻出大千世界并非易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宝生已经自己做起了木雕生意,作为美术专业出身的他有一手好手艺,生意也越做越好,除了木雕,他还做起了竹雕、牙雕等艺术品。2000年,因为做木雕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宝生接触到了核雕,当时瞬间的倾心让他下定决心学习,当即买了十几本核雕技艺方面的书籍进行研读。
  刘宝生像着了魔一样一头扎进了核雕技艺的学海中,照着书上的指导,他自己细细琢磨,边学边练。初学的前两年是最苦的,每天早上七八时到深夜三四时,在一天20个小时的时间里,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刘宝生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工作室练习核雕。“真的是废寝忘食,有时候妻子叫我吃饭我都烦,因为只有圆满完成每一刀和脑海里的想法才有心情吃饭。”刘宝生说。
  “学习核雕,见血是家常便饭。”刘宝生说,尖锐的针形刻刀在小小的桃核上用力,极易扎伤食指和拇指,最初学雕刻的那两年,每天至少要挨上三四刀。“一般扎伤就是破皮出血,但偶尔也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扎伤。”刘宝生说,有好几次,细长的刻刀直接扎穿了他的食指和指甲,每次他都是简单包扎后继续坚持练心雕刻。
  得益于多年从事木雕的经验和刻苦的练习,刘宝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核雕技艺,同时也积累了扎实的核雕雕刻技巧。如今,时间的淬炼让刘宝生的雕刻技艺更加细腻深厚,作品中散发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让他更加有信心,创作出富有人文气息的作品。
欲编著《核雕人生》
传承潍坊核雕文化

  作为一个从小爱好艺术的人,骨子里也沁润着文人气息,热爱大自然、爱交朋友的刘宝生处处透露着真性情。在他的理想中,核雕应该是既要具有浓郁的传统气息,又不失当代审美意趣和时代特征的人文核雕。
  “做一个核雕匠很容易,但是成为核雕艺术家却很难。”刘宝生说,核雕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精细,从选材到布局都要因材施艺,只有传承核雕中的传统技艺才能守住它的灵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创新和写实题材作品,这对刘宝生而言并不是难事,他吸收绘画、图案设计和其他雕塑艺术的营养,丰富核雕技巧妙的运用,利用桃核的自然纹理雕出各种自然景物、动物等题材。同时,他在传统的核雕基础上加以创新,让作品更加灵动富有生气,创作出不少兼有时代感和典雅古风的作品。
  刘宝生最擅长历史或传说人物题材的刻画,除了传统单双面殷派十八罗汉、特色的侍女、关公、钟馗、八仙、达摩、弥勒等,他今年的计划是创作以“风筝”为主题的“风筝戏春图”,将家乡那些极具代表性的风筝广场、十笏园、白浪河等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很强辨识性的作品。
  另外,刘宝生打算把自己摸索出来的核雕心得经验、潍坊核雕文化以及自己独创的核雕技法浓缩成文,编著一本《核雕人生》,让这部著作能够带着潍坊核雕文化走向全国。
  “核雕创作是一种缘分,与喜欢我作品的收藏家相识也是一种缘分,我珍惜现在得到的一切,我也将更加努力,因为我还有太多的东西要学。”刘宝生说核雕是门学无止境的艺术,他要活到老学到老。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静静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