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本身污染惊人,已超过工业成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 中国农村环境正拉响警报。一方面,工业和城市污染正向农业农村转移排放;另一方面,来自农业本身的污染也相当惊人: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曾经的“田园净土”正经历各类污染的侵害。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业面源污染量大类多、分布广,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果树和蔬菜施肥量比较高,而且超出了安全水平”。
化肥农药用量大 张桃林表示,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主要还是要坚持把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生产发展统筹起来,同时要把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防控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协同社会各界,整合各种资源进行防控。要形成一个涉及到农业面源污染源头、过程、末端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整体系统的解决方案。 日前,农业部发布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就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 “这些年来,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却低15%到20%左右,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科研界也在积极探索防治方法。 有专家表示,要特别关注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养殖业在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超过一半,其环保控制措施要前移,从选址、圈舍设计、雨水处理等方面都考虑到环保问题,最后再处理末端生产产生的污染,形成全链条式环保处理模式。 地膜残留农田里 道路两旁的沟渠满是白色的残膜,风一刮,树木的枝枝杈杈都挂着成条的地膜碎片……在西北干旱地区,覆膜可以控温保墒,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是我国旱作农业的一项核心技术。然而,由于超薄地膜的长期使用并缺乏回收机制,大量地膜一揭就碎,残留在农田里,“白色革命”带来了“白色污染”。甘肃省通渭县李家店乡一位在田里捡拾地膜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些膜要是烂在地里,过几年庄稼就长不出来了!” 根据农业部的一份调查,全国一些省份存在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具体表现在:中东部省份主要是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造成水体环境富营养化,南方省份主要是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排泄物对土壤和水体环境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特点是隐藏性、长期性和分散性,是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所长任天志认为。 重金属污染严重 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此前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专家指出,“看不见”的重金属污染,正在扮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形杀手”。“除了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会导致土壤中养分、重金属以及有毒有机物富集引起的土地污染,直接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说。 例如,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的酸化,进而会诱发土壤重金属离子活性的提高。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