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7%,低于居民收入增幅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涨幅创24个季度新低。这一数字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但符合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从开局数据中可以读出哪些讯息?对于经济运行中的新变化,下一步宏观政策又将如何应对? 一季度经济运行“稳、进、新” “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缓中有稳、缓中有新、缓中有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这样描述第一季度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 “稳”体现在主要指标仍处于合理区间。前三个月,我国经济7%的增长速度在国际范围内仍是较高水平,城镇新增就业320万、调查失业率在5.1%左右,物价低位平稳运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进”是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在稳步推进。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型主导转型的趋势更趋明显,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至51.6%;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的背景下,消费增长稳健,需求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提升,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 “新”体现在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新动力正加快孕育,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明显。统计显示,在简政放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措施影响下,一季度新登记注册企业数继续大幅增长,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7607亿元,增速达41.3%。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 尽管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物价指数低位徘徊、工业生产增速回落、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等,都显示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去年以来,国内房地产调控更加注重采取市场化、长效化方式,但各地楼市仍在分化调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8.5%,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回落,房屋新开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均有所下降。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看来,受制于国内人口结构的变化,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或将超过预期,加上制造业去产能、去杠杆任务尚未完成,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仍将处于艰难探底的过程中。 他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宏观政策要把握好增长和改革的平衡点,既要把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防止出现惯性下滑,为经济提质增效打下基础,又要着眼长远,坚持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注重发挥改革的增长效应,把那些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改革放在优先位置。
继续发挥投资的稳定经济作用 “从需求角度看,有效投资对于稳住经济仍很重要。”经济学家张其佐分析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回落是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下一步要在解决投资质量、效率与方向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表示,从目前已公布的经济指标来看,此前陆续出台的结构性调控措施,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胡敏建议,未来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货币政策则要在延续稳健总基调的前提下,更加强调松紧适度,并通过优化信贷结构等举措,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 一季度居民收入 增幅“跑赢”GDP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增幅超过7%的GDP增速。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9元,同比名义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216元,同比名义增长11.1%。 数据显示,2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6331万人,同比减少602万人,下降3.6%。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000元,同比增长11.9%。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外出务工劳动力数据减少主要和调查时点有关。今年春节在2月,有很多农民工回家过春节。所以在调查时点很多农民工回家探亲,并不代表很多农民工因为失业而回到家乡。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