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透露,设市新标准有望年内出台 1994年10月,中央发函要求停止“撤县设市”,1997年,国务院正式冻结县改市。但撤县设市申请高温不退,据统计,在民政部排队申请变市的县已超200个,全国有计划撤县设市的县多达四五百个。新的设市标准历时多年尚未出炉,专家频频呼吁加速重启撤县设市。 近日,记者从接近民政部的人士处获悉,“难产”13年的设市新标准预计今年内发布。
申请现状 200余个县盼望审批加速 根据各地政府官网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城市规划网站长何方洪统计,到2014年4月,已递交申请在民政部排队的县超200个,全国有计划撤县设市的县达四五百个。 1997年国家暂停撤县设市。这之后希望拥有新身份的县,仍源源不断递交申请。 撤县设市申请热度不退,但被开闸放行的却极为罕见。记者统计发现,2013年除吉林扶余、云南弥勒,就只有青海玉树撤县设市,2014年,云南香格里拉撤县设市,今年只有康定变市成功。这被学者解读为“谨慎的解冻”。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分析说,县设市通过率不高,原因可能在于有些申请县实际的经济结构和特征,还是以农村地区为主,县城的经济力量和城市的第二、三产业不是很强,如果按照城市建制和城市系统来管理,农村地区不一定适应。 陆大道觉得,能否撤县设市,主要是看这个县和县城的中心政府所在地的经济实力,及至全县范围内的经济结构,是否达到城市系统来管理的具体要求。 一位在申报中与地方政府多有接触的中科院学者认为,现在还没放开撤县设市,有些通过的县只是考虑了民族等特殊情况,比如新疆的兵团所在地和州府所在地。
历史账单 10多年里仅15%的县改市 我国撤县设市始于1983年。1983至1986年,我国约有100个县成为县级市。国家于1986年提高门槛和标准,仍有大规模县申请成为县级市,国家亦于1993年再次提高撤县设市的要求。 在1994年10月,中央发函要求各级停止“撤县设市”,1997年,国务院批准最后一个撤县设市的行政区湖北汉川后,正式冻结县改市。整场改革历时10年多,接近15%的县成为县级市。 从行政级别上说,县与县级市是同级,但二者功能上各有侧重。县的工作重心是“三农”,而市的主要功能是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等。并且相对于县,县级市可获得更多政策好处。 此外,地方政府官员也有为行政级别的“升格”而推动撤县设市,设市后可获得更多行政权力,扩大行政架构,县级市的领导更有可能成为上级党委的常委,作为工业区或城区,在工资补贴等方面也会高些。 “鉴于撤县设市的诸多好处,当时大家一哄而上。尽管当时各省都做了设市预测与规划,但并没严格执行,若干当时经济发展程度尚不高的县也急于设市,突破了规划所设定的有序发展,造成了有些市不太名副其实的情况”,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蔡建明总结说。 另辟蹊径 通过撤县改区寻求出路 “自1997年后,我国的城市发展更快了,但却没有办法去设市,这样很多区域发展就面临了新的问题”,蔡建明说,这导致好多县只能通过撤县改区来寻求出口。 随着“县改市”的冻结,县改区模式开始流行,市辖区数量持续增加。记者据民政部官网信息统计,2014年共有23个县撤县设区。 撤县设区的城市新成员,也面临一些尴尬,比如一些新规或政策要将这些新成员除外。 撤县设区无法满足新的发展要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冯俏彬说,从全国范围看,一些大县、强县,就产业和人口而言,早已是事实上的城市了,需要在行政身份上明确它是城市,“撤县设市不只是变换一个名称,而是涉及复杂的行政管理、权力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还有一些很现实的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机构、人员、权限等”。
◎专家 设市新标准或年内公布 目前我国公开的撤县设市标准,是1993年国务院批转的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以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划分三大类,下分人口、经济、基础建设9个小类要求,当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到30%。 十年后,我国城镇化呈快速发展趋势,2002年城镇化水平近38%,记者当年年底从民政部了解到,国家正抓紧修订设市标准,优化设市模式。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当年在受访时说,1993年的设市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标准偏低,指标体系不尽合理,设市模式不够完善等”。 2011年十八大报告中再提“完善设市标准”,但新一轮的申请设市热潮中,1993年标准仍是一些县的申报刻度尺。 更多学者公开呼吁尽快设定新的设市标准。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2013年年底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政部正调研行政区划设置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将提出对1993年设市标准的修改意见,形成和完善新的设市标准。 去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何方洪认为,这个规划与新的撤县设市标准应该有影响和紧密联系,比如设立建制市的规模,与国家新出台的城市规模标准就有关系。 “新的标准预计将在今年内公布”,接近民政部的人士透露说。记者致函民政部询问具体的标准公布时间表,对方以发布权在国务院未予回应。 新一轮设市建议“两个弱化” 蔡建明认为,撤县设市冻结期,我国经济和城市发展都有很大提升。解冻初期如果申请量有一个大增长,应是可理解的。 但一位参与标准制定的学者预测说,标准放开后,不会引起设市申请井喷情况。“十八大文件明确说要有序设市,要看它的布局条件,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提出有序设市以及制定这些标准,也是防止大家一哄而上,给社会舆论造成一种错觉”。 “为防止重蹈覆辙,这轮撤县设市一定要做一些改变。”冯俏彬说。 “重新修改标准,只能作为一个门槛条件。新一轮撤县设市中,一定要有两个弱化。”冯俏彬建议,一是弱化量化指标在能否设市上面的决定性作用,比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达到多少、人口达到多少等。可以有指标,但绝不能唯指标论。 另一个弱化,关乎撤县设市和行政级别的直接的联动关系。 “撤县改市对很多官员来讲,意味着更大的权力,更高的位置,更多的机构,更多的财政收入。所以,县改市在有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旦控制不好,背后意味着机构、官位和行政成本急剧增加。”冯俏彬提醒,不能把撤县设市单纯理解成简单升格。 “还是应先有一个设市预测与规划的顶层设计。可以由政府委托,由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来参与规划设计。”蔡建明建议,通过第三方认证,确定优先设市的滚动推荐名单,再上报有关部门审批执行。 “如果政府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执行者,就有可能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干扰下,使得本应科学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被扭曲”,蔡建明说。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