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国乒夺冠已成习惯,世乒赛还有什么看点?对于本届苏州世乒赛来说,无疑就数“跨国组合”最能吸引眼球了。一手促成“跨国组合”重返世乒赛的东道主中国队,这次一共派出4名主力与分别来自法国、韩国、德国以及泰国的选手搭档参加男双、女双以及混双三个项目。在国际乒联时隔16年重新允许跨国家/地区选手组对参赛之后,本届世乒赛上的跨国组合多达32对。这样看来,国乒为了避免一家独大而积极推行的让跨国组合重返世乒赛的举措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此外,国际乒联年度代表大会29日决定,2017年世乒赛单项赛将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
时隔十六年 跨国组合重现世乒赛 对于乒乓球项目来说,“跨国组合”并不是本届世乒赛上才出现的新事物。早在1938年于英国伦敦举行的第12届世乒赛上,便有由匈牙利选手与英格兰选手组成的跨国组合夺得混双冠军。在世乒赛超过80年的历史上,曾经有7对跨国组合夺得双打金牌。 上世纪90年代初,跨国组合在国际乒坛甚是流行,欧洲选手的“强强联合”也曾给国乒制造过不少麻烦。考虑到有协会过度依赖“跨国组合”而不提高自身水平,1999年埃因霍温世乒赛后,跨协会组对参加世乒赛的政策被国际乒联叫停。 对于塞尔维亚老将卡拉卡塞维奇来说,国际乒联去年宣布重启“跨国组合”,无疑犹如“迟来的春天”。对于“跨国组合”重返世乒赛,卡拉卡塞维奇一脸遗憾,他这次与来自立陶宛的老搭档帕斯卡斯基宁携手参赛,二人在欧洲乒坛是混双赛场上的常胜将军,曾五度在欧锦赛夺冠。“我和搭档已经配合了十多年,之前是有实力在世界大赛上夺牌的,可惜现在老了,这个规则的改变来得太迟了。”这对跨国组合未能在本届世乒赛上走得太远,他们在混双次轮不敌中国队的闫安/武杨。 重启“跨国组合”,混双可谓最大的受惠项目,在本届世乒赛总计32对跨国(地区)选手中,混双项目占了20对。 主动求搭档 国乒选手成“香饽饽” 跨国组合能重返世乒赛,这确实是中国乒协尤其是国乒总教练刘国梁积极推动的,实力强大的中国选手也成为其他协会选手挑选搭档时的“热门人选”。 例如韩国乒协就主动提出与中国队选手组合参加混双赛事,许昕与梁夏银能够组合在一起,韩国队总教练安宰亨透露,当中国队决定派出许昕与韩国女将组对时,他别提多高兴了,因为这意味着韩国队有机会争夺奖牌。 法国乒协也选择了最强的双打选手莱贝松与陈梦配对,在比赛中更出现了“女尊男卑”的有趣场面,陈梦在比赛中负责战术制定,莱贝松则对她言听计从。 在32对跨国组合中,除了上述两对组合,国乒的跨国组合还有女双的李晓丹/高王(泰国)以及最受瞩目的男双“马可波罗组合”—马龙/波尔。波尔的教练罗斯科夫告诉刘国梁,以往让波尔练男双的时候他会发些牢骚,确定要和马龙配对之后,他根本不需要教练再督促。 “最好的宣传效果,当然是跨国组合最后能获得混双冠军。”刘国梁更看好许昕/梁夏银能夺冠,他也强调,其实跨国组合的目的并非一定要夺冠,而是“搅局”,参赛选手的实力更接近,会让比赛更精彩。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