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玉堂正在细心打理果树。 |
|
|

|
|
王玉堂夫妇年事已高,希望将养护方法传承下去
昌乐县乔官镇响水崖村72岁的王玉堂和老伴刘爱香管理果园近30年了,果园里的老果树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种植的,已有50多年树龄。这些苹果树品种为国光和金帅,之前由于产量低等原因,许多种植户砍掉或嫁接成了新品种,现在种植的人很少。然而,如今这些老品种的传统口味又唤起了人们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玉堂老两口越来越力不从心,他们希望找到一名有一定种植经验的年轻人,将老果树的养护方法和老味道一起传承下去。
探访 老果树年过半百 5月1日,记者来到昌乐县乔官镇响水崖村,见到了今年已经72岁的王玉堂和他的老伴刘爱香,老两口正在村东南侧的果园内给苹果树施肥浇水,修剪枝叶。在老两口的精心照顾下,果园里的老苹果树树干直径多数超过了30厘米,枝叶繁茂,长势良好。除老果树外,果园里也种植着一些小的苹果树。 王玉堂告诉记者,他们家的果园内基本上都是一些老果树,品种主要为金帅和国光,共有80棵左右,这些老果树是在上世纪60年代种植的,到现在已有50多年树龄了,而他们照料这些果树已经近30年了。 “现在人们大多种植红富士等品种,国光和金帅这些老品种越来越少。”刘爱香说,以前老苹果树由于产量低、苹果卖不上价等原因,不少种植户砍掉或嫁接成了新品种,可他们老两口却一直坚持守护着这些树。物以稀为贵,如今这些苹果的传统口味又唤起了人们的记忆,受到了市场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吃这种苹果。 经历 把果树当娃照管 谈及自己的种植经历,王玉堂和老伴打开了话匣子。两位老人告诉记者,这片果园之前是村集体经营,直到1987年他们才承包下来。 他们刚接手的时候,果园里的苹果树只有1米高,遍地都是杂草,刚开始的几年苹果树根本不结果。那时候果园里的房子都是他们自己搭建的,一直用到现在。记者注意到,他们老两口现在住的房子是用砖头垒成的,比较简陋。 此外,果树的灌溉也成问题,王玉堂和老伴要跑很远的路打水浇树,经过两人五六年的细心照料,苹果树才开始结果。 “其实我们接手的时候,果园里共有约200棵树,可是因为当时的条件,我们无暇照顾这么多树,有不少树枯死了。”王玉堂叹了一口气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种植户嫌这些老树种产量低,结出的苹果价格低,纷纷嫁接或砍掉。可是对于他们老两口来说,这些果树就好像是自己的孩子,根本不舍得将其“遗弃”或“改嫁”。 打算 想找一个传承人 王玉堂告诉记者,像这些老果树管理周期长,要想保持所结果实的口感和品质,不仅需要细心照料,对技术也有一定要求,如剪枝,去年结果的枝条今年必须剪掉。其次,套袋也非常关键,套袋的方法等都需要注意。 “我们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如今照顾这些果树已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王玉堂说,套袋的时候,他们无法用梯子,只能在桌子上放板凳,踩在上面给果树套袋。可是最近几年,他们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一不注意很容易摔伤。两位老人的儿女多次劝他们放弃果园,在家颐养天年,可是王玉堂夫妇和这些果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根本舍不得。 “如果我们撒手不管了,这些老果树怎么办?”王玉堂表示,他们现在希望能为果园找一名有种植经验的年轻人,把老果树的养护方法和老味道传承下去。 文/图 本报记者 王路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