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潍坊解放初期的青运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我们的节日·五一
 
标题导航
护理伤病员参军上前线
2015年05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护理伤病员参军上前线
  坊子临时医院部分医务人员合影。




  淮海战役打响前,潍坊特别市接受了成立后方野战医院的任务。护理人员不足,潍坊青年学生通过紧张的护理培训,在野战医院贡献了力量。朝鲜战争爆发后,为支援抗美援朝,青年学生又积极参军参干,将保家卫国放在首位。
学生参与战时护理 集中培训条件艰苦
  1948年秋,淮海战役即将开始,华东野战军司令部责成山东省军区设立后方野战医院,任务交给了潍坊特别市。
  市委决定,由副市长郭石主持,教育局长臧君宇具体负责在坊子设立临时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他们募集了3亿多元(北海币)现金,筹借和低价采购了大批物资(包括床铺、茶几、炉子、伙房用具等),1948年10月初,由1300多名医务人员、学生等志愿者参加的野战医院基本安置就绪,命名为坊子临时医院(内称华野第8陆军医院),并组成院务委员会。院长为林盛,政委为井克里,副政委为丛立。医院设三个分院(坊子市区、宁家沟村、北大营),从地方医务人员中聘请了部分医德高、医术好的大夫担任中层领导工作。
  医院成立后,配备了部分医生和护理人员,为解决护理人员的不足,市委责成多个部门动员中等学校的部分师生去护理伤病员。联合中学70余人、潍坊市师范学校100余人、新华中学40余人、青年中学20余人、广文中学30余人、潍坊医专先修班的30余人、潍坊卫校的40余人参加了这次护理工作。
  医护及后勤人员先后集中学习,井克里作了动员报告。然后划分小组,分配具体工作,同学们在很短时间内就学会了一般的护理常识,如测血压、试脉搏、消毒、注射、包扎等。
  当时,生活居住条件很差,学生们都住在坊子北大营破旧的房子里,时值隆冬,门窗玻璃破碎不全,没有炉火,水杯里的水常冻成冰坨子,同学们就把窗户用纸糊上,再堵上草帘子御寒。虽然只能睡铺了谷秸的地铺,吃小米饭,条件艰苦却难挡同学们的热情。
医院彻夜忙,护理千余伤病员
  后方野战医院前后共接到4批伤病员,约计1000余人,其中11月份多达五六百人。伤病员多是夜间到达,同学们常常彻夜忙碌。大部分是重伤号,生活不能自理,如洗脸、翻身、吃喝及大小便等,都需要悉心照料,有些伤员伤情逐步好转,同学们便为他们读报、演节目,伤病员们也给大家讲些战斗故事,医院的生活越来越有生气。
  有些从国民党队伍中投降或起义不久的伤员,态度蛮横,动辄斥责,甚至打人,尽管学生们极力热心服务,但这些人的恶劣作风一时难以转变,因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护理工作一度出现波折。医院领导立即做学生思想工作,同部分伤病员谈心,进行教育。同学们解开了思想疙瘩,仍以高度的热情进行护理工作。伤病员们也在众人的感动下行为有所转变。
  1949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解放大军已打过南京去,青岛也解放了,护理任务基本完成,多数师生返回学校。只留下文允瑞、崔恒山等几十名学生负责收尾移交工作,从此参加了革命工作。临时医院移交给第三军医院(解放军第89医院前身)。
  师生们出色地完成任务,华东军区卫生部特授予“胜利完成任务”的锦旗一面。“淮海战役纪念馆”建立后征集革命文物,文允瑞亲自把锦旗送到“淮海战役纪念馆”。
  对这段难忘的历史,联合中学同学崔恒山回忆:“记得在联中南寺分院的黑板报上刊登的应战表决书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母亲娘!我爱您,但更爱我的祖国!祖国要解放,我不能在您的怀抱坐视胜利的捷报。趁此青春年少,我要投笔从戎,为祖国报效。’这些深情而真实的语言就发自大家的心底。”
招生任务紧,参军参干掀热潮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燃至鸭绿江畔,直接威胁着我国的安全。为执行中央决定,12月上旬,昌潍专署(当时潍坊市的工作,由昌潍专署代管)成立了“昌潍地区军事干部学校招生委员会”并组织工作班子,分别成立学生和工人分会。
  12月13日,学生分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布置了昌潍地区军事干部学校的招生任务,山东省立潍坊中学、青年中学(今潍坊三中)、坊子师范学校等9所学校参加。由于有前段抗美援朝教育的思想基础,学生们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同学们自发组织了“保尔·柯察金”“赵一曼”等12个战斗队,有的在队伍中提出当前的活动主要是“加强时事学习,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各种活动”。他们排演了《守汉城》《鸭绿江上》《把美帝赶进太平洋》等30多个节目演出宣传。
参军青年择优录取 名单公布校园沸腾
  当时报名参军的学生多达1500人,经政审、体检,择优录取了310名优秀青年参加各类军事干部学校。被批准参军的同学都感到十分光荣。1951年1月4日晚,昌潍专署在新华影剧院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党、政、军负责同志和各界代表讲了话,会后演出了文娱节目。1月5日中午,昌潍行署在潍坊交通旅馆举行了欢送宴会。会后参加军干校的同学们,双肩背着捆成“井”字形的背包,胸前戴着大红花,排着整齐的队列,高唱着雄壮的歌曲向火车站行进。一路上,不仅有各学校的军乐队、锣鼓队、秧歌队热情相送,在和平路两旁还聚集着众多的市民热烈送行,出发的与留校的同学们互相鼓励,依依惜别,热泪盈眶,场面感人。
  工厂分会召开了工矿企业党政工团负责人联席会议,围绕指导思想、方法步骤、确保质量和完成时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经过一周的广泛宣传和重点发动,有358人报名。根据家庭情况和个人表现,最后确定正式录取44人,皆为男性。1951年2月1日,在新华影剧院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后,这批被录取的青年工人,胸戴大红花,由宋乐信、李仲豪护送,到青岛海军某部主办的军事干校学习。
  1951年6月又有一批学生参加了军干校。
  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王建勋、王敏惠、杜宗华、刘天纵等同学在2011年回忆参军时的情景,仍清楚地记得,当学校公布了被批准参加军干校、军医校的同学名单后,整个学校沸腾起来。获准参军的同学被抬起来,一次次地抛向空中。各班级为这些同学举行欢送会和合影留念,各个教室里都传出欢送的歌声、笑声,欢呼声长时间回荡在校园内。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