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讯 |
第03版
我们的节日·五一 |
|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
|
|
| 企业职工在竞赛前检验设备。 |
|
|

|
|
解放后,生产凋敝,百废待兴,潍坊把大力恢复发展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政府采取加工订货和包购包销的办法,给予大力支持。在人员安置上优先安排青年工人。公、私营工厂和企业开展劳动竞赛,不断刷新生产纪录。青年工人积极学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一时间涌现了大批青年先进工作者和模范人物。 恢复生产放在首位 政府帮工厂拉订单 解放后,潍坊特别市委、市政府,在稳定社会秩序、医治战争创伤的同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城市工作方针,把大力恢复发展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解放之初,不少工厂、商号,特别是一些较大的商家,因经敌伪、国民党的长期掠夺压榨元气大伤,面临倒闭困境。为此,政府采取措施大力扶持有条件能先开业生产的工厂。例如服装厂没有订单,政府便派人与军队联系,把军队换季需用单衣的工作交给服装厂来做。工人们在军衣扣的五角星图案内增添了“八一”字样,部队领导对潍坊工人的一片丹心极为赞扬,又将棉军装的任务,也交给潍坊服装厂来做,工厂就这样盘活了。 为了全面促进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潍坊特别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执行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政策。对于国家建设和支援前线有关的工厂、行业,政府采取加工订货和包购包销的办法,给予大力支持。在处理劳资关系上,本着有利于促进工商业恢复发展,做到资方有利可图,职工增加收入的原则。在人员安置上,强调优先安排青年工人。 就这样,全市工业生产步步增长,商业经营日趋活跃。到1948年底,全市工厂(包括作坊)、商店发展到4000多家,比刚解放时增加了一倍多,产值、利润也成倍增长。 开展劳动竞赛,刷新生产纪录 进入1949年,全国革命形势处于战略大反攻的关键时刻,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同时克服物价不稳和支援前线的物资需要,潍坊特别市政府通过工会组织在公、私营工厂和企业中开展劳动竞赛,各单位组织发动青年职工参加。 坊子煤矿、潍坊发电厂、大华机器厂、潍坊新兴染厂、汽运潍坊分公司等单位都开展了劳动竞赛。有条件的单位还组织了青年突击队、青年生产班组等,不断刷新生产纪录。 在竞赛中,全市掀起了响应马恒昌小组(沈阳第五机器厂金工车间)应战的热潮。华东器材公司华新工具厂最早应战。1949年,该厂每月生产液压千斤顶10台,1951年每月生产150台。坊子煤矿1949年人均日产煤0.29吨,1951年达到0.63吨。国光铜线厂王金尧青年拔丝组,昌建公司青年砌砖队、青年抹墙队等,都创造了同行业的新纪录。 在劳动竞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人民政府表彰奖励了劳动模范40名、模范练习生5名、先进生产者58名、优良工作者8名。制鬃厂工人李桂芝和国光铜线厂工人李奎烈姐弟二人都被评为模范练习生,并一同出席了昌潍专区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一时传为佳话。 工人口号响亮,努力生产支前 在抗美援朝期间,潍坊市的劳动竞赛搞得热火朝天。公营昌潍实业公司下属的国光铜线厂是以收集流散的旧铜材作原料,加工铜线、生产军用产品的单位。该厂党、团支部和工会从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政治时事教育入手,以班组为单位进行忆苦思甜、新旧社会对比,职工们纷纷表示决不能再受二茬苦,决不允许祖国再遭侵略,一定要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工人们提出“工厂是战场,机器当刀枪,多拔一根铜棍,就等于多打死一个美国鬼子”的口号。各生产班组掀起竞赛热潮。省工业劳动模范于鸿第所在的化铜组,原来8名工人每天化铜棍34根,竞赛中6名工人一天能化铜棍46根。王金尧领导的拔铜组也创造了新的生产纪录。1950年12月《大众日报》在显著位置报道了潍坊国光铜线厂开展抗美援朝劳动竞赛的新闻。 鼓励学技术搞革新 青年模范不断涌现 在竞赛中各厂团委注重组织青年职工学文化学技术,一是请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讲座。二是学员与师傅订立“师徒合同”,让青年职工学习老工人的实践技术。如华新工具厂李汝秀与师傅王珍订立“师徒合同”后,王珍就将保守多年的渗碳淬火的秘方传给了徒弟。三是组织青年大力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大搞技术革新,织布行业学习“五一”织布法;煤矿青年钻探组学习“马六孩”工作法,应用“煤减剂泥浆”灌注钻井法;发电厂青年技工韩志祥学习青岛电厂汽锅轮大轴找动平衡法;化验室青年技术员张鑫武协助鹿工程师运用“盐酸洗刷冷凝器工作法”提高了去垢率,解除了工人的洗刷之苦;潍柴铸工青年技术员李太丰与车间主任和大炉工,通过铁水各元素含量及炉前孕育等手段,创出一种“高级铸铁法”,提高了铸件的强度;在机加工方面推广了“高速切削”“多刀多刃”“滚压”“挤压”和“倪志福钻头”等先进工艺。青年节约队队员们在业余时间收集废料,如国光铜线厂青年节约队每月能从车间垃圾和炉渣中捡回废铜40余斤。“惜煤如金”的刘祥疃队,每天将散落在路上的煤炭收集起来,每月达五六吨之多。 竞赛中,各单位都涌现出大批青年先进工作者和模范人物,为基层培养了许多领导干部。 本期图片由陈景藩、陈冬莉提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