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版:走天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保护古村落留住那份乡愁
2015年05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古村落留住那份乡愁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古村落被建筑学家喻为“空间说书者”,穿越千百年,这种鸡犬之声相闻,炊烟袅袅的乡村美景,至今仍是许多城市人走不进去的画面,我市仅存的一些古村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也成为了不少游客放下当下繁杂、体验复古的不二选择。但随着大规模拆迁、自然灾害与农村“空心化”,古村落逐渐消失。如何保护古村落,让它们活下去呢?4月28日、29日,记者对我市青州市、安丘市的部分古村落进行了调查走访。
先行
房屋保持原汁原味并收归集体
  积淀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氤氲,传统村落有我们民族的魂、文化的根。
  一井一塘,清泉潺潺,一个历经500余年沧桑风雨的世外桃源。青砖青瓦砌成的门楼,历史悠久的古石桥、古井,处处弥漫着古韵沉香。周迅版《红高粱》在此取景拍摄,让古村重新焕发神采。提起潍坊的古村落,那就不得不提井塘村,井塘村位于青州市王府街道,是一座历经500余年沧桑风雨,却依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古村落。
  一座传统古村落想要在保护中发展,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设计规划,如今已经发展较完善的井塘村可为不少古村落提供一些借鉴。青州市王府街道相关负责人魏来强表示,井塘发展十余年,青州市、王府街道投入都很大,2014年底聘请了省级民俗专家,对景区重新规划,对120户石屋进行了统一的档案登记,“每户房屋的面积、高矮、方位、间数等都进行了测量,拍了不同角度的照片,一旦遇到外力破坏,想要修复,可以从档案里查。”魏来强表示,这样可尽最大可能保持房屋的原汁原味。“保护性发展,既保护又发展,将旅游收入用来保护古村落。”魏来强说道。
  除此之外,井塘村较好地解决了房屋产权的问题,将原来属于个人的石屋收归集体所有,更好地进行保护,对村里的一些古迹、古树、古桥、古井等申请文物保护,“一旦成为文物,会迫使我们加强保护意识,不能随意的更改、修复。”魏来强说,在井塘村未来的发展上,他们将进一步延长乡村游发展产业链,发展休闲旅游、民俗展示、实地采摘等体验性娱乐项目。

困惑
有规划定位才能明确发展方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很多传统村落曾引以为豪的地貌、特色民居和生活方式,被渐渐湮没。如今想要保护古村落,却存在一个个“拦路虎”,这让当地人对未来村落发展的期待中多了一丝“阴霾”。
  青州市弥河镇上院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因村西、南、北三面环山,泉涌成溪,长年不涸,故又称圣水峪。佛教、道教、天主教,三教同处一村,东西文化交融共存;文化积淀丰厚,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是回归自然、修心养性的宗教与休闲游憩圣地。
  走在上院村的小路上,青山翠柏,终年溪水潺潺,四季虫鸣鸟啼,令人心醉神往。村西龙门山海拔557.9米,其间遍布怪石奇观,形似阎王鼻子的悬崖巍峨陡峭,玄武洞、紫阳洞千转百回,悬棺石险嵌峭壁,八仙桌立于险峰,龟背石犹如神龟休憩,竹叶石陆离斑驳,燕子石遍及山野……
  上院村村支书冯明瑞告诉记者,很多历史文物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破坏,1990年前后村庄规划,老房子基本没有了,村民开始对一些文化旧址做了修复。目前,修真宫、天主教堂、卧龙桥、义坡碑经过保护保存尚好,清凉寺、白衣观音庵、翰林院仅存遗址,高唐王墓仅存墓志,上院遗址保存完好。
  冯明瑞表示,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需要政府编制针对上院村特色的统一规划,有了规划就知道哪里可以动,哪里不能动,再者需要大项目考虑如何与上院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有些茫然,有些大项目可能不知道村里有什么样的历史,有哪些古迹,各个项目之间各自开发发展,毫无目的,想要上院村长远发展,就要考虑二者的结合。”冯明瑞说,依靠村里人的努力,只能将这些仅存的遗址好好维护,但是如何打造出本村的特色定位,还需要相关部门有个统一个保护发展规划,让项目开发时有章可循。据了解,上院村已编制了规划,其发展将纳入到云门山旅游度假区。

资金短缺制约了古村落的发展
  “没有钱!许多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力度不够,正在逐步消失。”在对我市古村落的走访中,不止一位采访对象这样告诉记者,资金问题是古村落保护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没有资金,就没有办法对古村落进行修复、改造,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等,在道路蜿蜒的山区,只有零零散散的几处特色建筑,还不足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休闲之地。”安丘辉渠镇下涝坡村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随着辉渠旅游知名度的提升,下涝坡村引来了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规划还投了资。辉渠镇镇长郭伟表示,通过招商引资,下涝坡村有能力打造古村落文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要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性投入,恢复古村落原有的功能,需要大量投入,仅靠地方政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要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河道修复。
  古村落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基础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游的必备要素,在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当地村民成了主要的主题,村落干净的街道、保持古村落的全貌,无疑需要村民们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潍坊市住建局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开发古村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解决房子的产权,考虑通过哪种方式对产权进行流转,才能更好地保护。
  进入安丘辉渠镇下涝坡村,石屋、石墙、石板路、石桥随处可见,潺潺流水清澈见底,给古村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漫步村间小巷,绿树成阴,曲径通幽,使人回归自然,享受古朴山乡韵味。下涝坡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全村周围有13个山头,村东、村西、村南有多处泉眼,泉水四季长流,从而该村又有另外一个雅致的名字“石泉村。”
  在一条古色古香的石头房小巷里,有一户村民的石头房子在去年冬天前,全部用水泥在外墙抹了一层,这改变了原有的石头墙外观,也影响了整条石头房小巷的全貌,“石头房子冷,村民觉得透风,所以想抹墙。”下涝坡村村主任王喜亮说,这无可厚非,也是实际需要,但因为缺少保护意识,村民才从外面改变墙体。其实,如果保留好外观,从内部处理效果会更好,只是支出要高一些。
  在黄石板坡村,村民对好多老房子都进行了翻修,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在石屋相对集中的一条巷子里,记者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院门,里面杂草丛生,“长期没有人住,院子荒了,房子也快塌了。”村支书李益光很急迫地表示,再不保护就来不及了。

出路
矿主改行开起农家乐
  当下,已有不少村民愈来愈意识到保护当地特色景点的重要性,从保护发展古村落中寻找新路子。下涝坡村村民张富强在村头开了一家农家乐饭店,为乡村游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开农家乐饭店既是发展乡村游基础配套设施的一部分,也是增加村民收益的最好方式。”张富强表示,辉渠镇依山坐落,所谓“靠山吃山”,去山上开矿、取石材一直是下涝坡村村民甚至辉渠镇人的主要工作和收入来源,但是山上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不仅导致山越来越荒凉,还对当地的环境影响很大。张富强曾经就是下涝坡村中开矿发展的大户,如今,他转变了发展思路,放弃了开矿事业,转而投资发展农家乐项目。“农家乐饭店开业还不到一个月,已稍有盈利,我对以后的发展有信心,下一步,我将会在山上种果树,发展绿色采摘,既可以美化村里的旅游环境,又增加了旅游资源。”张富强说道。

保护古村发展旅游业
  古村落的最终出路是发展旅游业、服务业。房师靖表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要因地制宜,进行保护性开发,与乡村旅游结合,并与传统建筑相结合。为此,辉渠镇拿出专门资金对一些古村落、老建筑进行修复,修旧如旧,同时利用村内的石头房子、石头墙等资源,进行厨厕双改,组织成立旅游合作社,形成了小麦峪村、落鸦石村、小寿山村、下涝坡村、黄石板坡村等各有特色的乡村旅游。
  发展农家乐集群,以小麦峪村为原点,辐射周边8个村庄,发动带头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抱团发展。各古村落是旅游观光带上的点,串点成线,形成旅游绿道。 
  潍坊市住建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我市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省级传统村落8个,另外还有其他18个村正在申报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实际上,具有保护价值的各类村落可能量会更大,需要市县镇逐级摸底。”该工作人员表示,摸清家底后可以编入市级保护名录,深入挖掘,老村落是载体,建设好新社区,保护好古村落。

建议
确定主题力求“纯正”
  潍坊学院副研究员张克刚表示,古村落有着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很多厌倦了大城市生活的人走进古色古香的古村落,感受时光倒流的感觉,穿越到那个时代,将现实中的烦恼抛却脑后。“古村游将会越来越受游客的喜爱和欢迎,有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张克刚表示,尽管如此,但他认为目前潍坊的古村落旅游还存在主题不明确、交通不便、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推广不力等等问题。
  “在我看来,目前我市纯正的、古色古香的,完整保留的古村落并不多。”张克刚表示,潍坊的很多古村落都不是很典型,并非严格意义上“纯正”的古村落,所谓的“古”村落,它们可能是古代时期流传下来,或是民国时期的,亦或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遗物,他们应该代表那个时代,而很多古村落之所以不“纯”正,一方面是它们在经过重新翻盖、修补之后,没有保留古村落原来的特色和精髓,很多都是历史和现实的混杂状态。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古村落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没有自己的特色主题,“明朝的就保持明朝的特色,纯石头的就是纯石头的主题,主题风格鲜明,才会有吸引游客的魅力。”张克刚表示,如果古村落要旅游开发,需要在修复、维护的过程中,保持古村落原有的状态,让古村落拥有自己特色的主题。
  此外,古村落各自都存在着交通不便、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张克刚告诉记者,很多村落除了交通不便以外,村落内部还没有宽阔的旅游自驾或骑行线路,同时旅游点位标识少,景区地图少,游览线路缺少专业设计和景点内容介绍;从配套上讲,农家乐数量少,食宿服务不规范、接纳能力有限,没有专门的停车场。这些基础配套设施也是发展古村落旅游所需要改善的地方。

◎相关链接
古村印象
上院村
发现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
  上院村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异常丰富。这里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在村西圣水泉周边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石器、龙山文化器物以及夏商周、战国、汉代、南北朝时期的文物;村中千年古槐枝繁叶茂,胸径5.3米,为青州之最;这里有丘处机闭关修道之处全真教修真宫、清凉老母庙、曾作为解放军指挥所的百年天主教堂、佛教白衣观音庵、位于龙山之原的衡高唐王墓、曾经名噪一时的翰林院;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宋太祖赵匡胤在此养病、与金龙妹相爱的美丽传说,如今象征他们爱情的姊妹花依然开放在姊妹山顶。


省内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
  古村依山而建,依托衡王府院落,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又有西部山区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山东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古村落。整个村落被古城墙所包围,城墙用青石砌成,每隔30多米修建一处城堡(炮楼),向人们展示着明代古村自卫防御功能。记者走在古村的青石阶上,仿佛感受到每一座古墙、房子都在诉说着自己的过往,该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七十二古屋为中心,形成了以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并有保存完好的古石桥、古井、古庙、古石台等。这三家大院都是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区四合院形式依山相连而建,坐落在一整块大石板上。门楼是青砖青瓦砌成,门楣雕龙画虎精细之至。通向院落的台阶均由石块砌成,少者七八级,最多一处有七十二级,建筑气势宏伟。井塘村以有名山玲珑山和名人郑道昭、吴仪宾、衡王等作背景,山林植被丰富茂密,被专家称为国内少有的活着和发展着的古村落。
下涝坡村
石头胡同有三百多年历史
  在下涝坡村,有30多位超过80岁的老人,经常坐在山头,守护着这个村子,这个村子的每一条小巷、每一户人家,他们几乎都能说出他们的历史渊源来,而退休老教师赵国佐也成为最佳向导。他说,村里的石屋、石墙大多有200多年的历史,有的年代更为久远,其中村里有一条仅有一米稍宽的石头胡同,被称为赵家百年胡同,得有300多年历史,有古村志记载,赵氏家族自迁来就在此居住,是本村最早的居民。“看那个炮楼,就是当时村民为了抵抗太平天国军时修建的。”赵国佐表示。
黄石板坡村
与村民一起追忆红色记忆
  安丘市辉渠镇黄石板坡村,黄石板石屋边上石板路,石板路旁溪涧潺潺,老黄牛踱着步,与石板扣出笃笃的踏蹄声。在古朴原始的村庄里行走,与实在纯朴的山里人聊天,感受这个村落带来的红色记忆。
  据李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初年,李氏由管公村迁此。村子位于大山南坡,裸露着层层叠叠的黄色石板,盛产黄色石板,故村子取名黄石板坡。而村里有保存完整的多处200年历史的黄石板石头房子。
  一进村子,就可以看到围村屹立的围子墙,这是村里最著名的“黄石半坡保卫战”留下的红色记忆遗址,86岁的李恩和老人曾经作为儿童团员参加过这次反伪军的战争。李恩和讲解到,该村东边是望海山,东北是获鹿山,西北是崮山、珠山,西南是药山,东南是大姑子顶,正南是雄阔高大的城顶山,因为地势险要,又修了围子墙,加上民风强悍,这个村子从没被土匪攻破过,后来每逢过土匪,周边村子的百姓都扶老携幼前来躲避,小小黄石板坡在辉渠南部大名鼎鼎。 

我市古村落共十三个
  5月4日,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目前我市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共13个。
  据了解,除了井塘村、上院村、下涝坡村、黄石板坡村,还有昌邑市龙池镇齐西村、昌乐县乔官镇响水崖村、安丘市柘山镇薛家庄村、安丘市辉渠镇西沟村,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朱头镇村、寒亭区寒亭街道杨家埠村、青州市王坟镇赵家峪村,安丘市辉渠镇雹泉村、石埠子镇庵上村。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目前正在申报中。
  A16-17版 文/图 本报记者 齐英华 隋炜凤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