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妈妈 您辛苦了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接过儿媳送的康乃馨,婆婆心里暖暖的
2015年05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接过儿媳送的康乃馨,婆婆心里暖暖的



奎文门社区组织“我为婆婆献鲜花”活动,大伙温情互动感叹婆媳相处贵在沟通
  母亲节,虽是个泊来的洋节,可市民们已经越来越看重这个表达孝心的节日。5月9日,奎文区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组织了“我为婆婆献鲜花”活动,20位婆婆收到了儿媳送上的康乃馨,婆婆们表示心里非常热乎。记者调查发现,作为表达感情主体的女性,或许会向自己的妈妈道声节日快乐,但是超过五成的儿媳从来没有口头祝婆婆节日快乐。
婆媳互动
当众拥抱不太好意思
  为迎接母亲节,5月9日,奎文区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组织了“我为婆婆献鲜花”活动,共20对婆媳参与到活动中。20位婆婆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2岁,最年轻的也已经55岁。20位儿媳中,年龄最大的51岁,最年轻的27岁。
  活动设置了“给婆婆送鲜花”、“和婆婆拉拉手”、“拥抱婆婆”等环节。记者询问了解到,这20位婆婆没有人在以往的母亲节收到过儿媳送的鲜花。收到鲜花,婆婆们都表示很惊喜,婆婆宋西珍虽然挺心疼钱,但心里还是非常热乎。
  朱美志与婆婆的感情非常好,但很多时候觉得婆婆年龄大了,应该不会讲究节日送礼物的形式,平日里对婆婆好就行了。不过看到婆婆收到鲜花后幸福的笑容,她感慨道:“婆媳之间还是得学会表达,不要总是让感情埋藏在心里。”
  婆媳拥抱,也让20对婆媳感慨万千。因为私下里都没有拥抱过,所以此次当众拥抱,有的婆媳显得不好意思,也有的婆媳在短暂不适应之后,相互拍了拍彼此的肩膀。颜玲玲拥抱了婆婆后,内心十分感慨:“都说婆媳是‘天敌’,但是如果能够用心沟通,相信婆媳关系融洽并不是难事。”
记者调查
送上口头祝福的儿媳不到一半
  记者通过QQ和微信随机进行了一次小范围调查,收到有效回复50条,奎文门社区的20位儿媳也接受了记者采访。其中有23人明确表示,自己在每年的母亲节都向婆婆说“节日快乐”,有几位虽然与婆婆异地,但一样会在这天打电话祝福。市民徐女士从1998年认识婆婆开始,每年的母亲节都会给婆婆红包,并亲口祝她“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有8位市民表示,自己曾经向婆婆说过“节日快乐”,但并不是每年都说,想着就说。没有向婆婆说“节日快乐”的儿媳占了大多数,有39位,占58%。
  “不光没向婆婆说,也没向自己的妈妈说过呢。”调查中,多位市民这样表示,不口头表达并不代表不爱婆婆,主要是自己还不太习惯,或者觉得老人不在意这个。
  “其实觉得挺没必要的,好不好也不在这一天。”市民刘女士表示,不仅没向婆婆说过,也没有向妈妈说过。“心里祝福就行,婆婆是农村人,年纪大了,这个节日太洋气,她也不懂这么多。”市民李女士说。
  调查发现,年龄40岁以下的儿媳妇比较重视口头送祝福,40岁以上的往往会忽视。
  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口头表达祝福,但是在接受调查的50名市民当中,有79%的市民会在母亲节时送婆婆礼物,多是衣物,也有少数会送鲜花。另外,76%的人认为“关怀与陪伴”是给老人最好的礼物。除了与婆婆生活在一起的,“回家陪老人的频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2%的人每月会回家1次到2次。
大多数婆婆在家承担做饭任务
  据了解,参加“我为婆婆献鲜花”活动的20位婆婆,有17人都是每天主动做饭。
  27岁的刘女士结婚3年来,都是自己的婆婆起来做早饭。
  奎文门社区居民王丽丽表示,年轻人一般一早就得赶着上班,晚上很晚才下班,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家务。“以前,女人的职责就是在家做饭做家务,但是当代社会对女人的要求不同了,女人同样得忙工作挣钱。”王丽丽说,结婚以来,她做饭的次数屈指可数,基本上都是婆婆做饭。
  今年47岁的王海鹰身为儿媳妇却与别人不同,她的公公中风卧床,婆婆年事已高,所以平时做饭做家务基本上都由她承担。“其实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婆婆这辈子很辛苦,没有她也不可能有我的丈夫,所以多照顾婆婆是应该的。”王海鹰说。
  对此,奎文门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秋美说,他们社区近日组织了“我为婆婆做顿饭”的活动,提倡由儿媳妇给婆婆做饭,弘扬孝老文化。“其实婆婆为儿媳妇做了很多贡献,做饭、带孩子、做家务,一直在默默奉献付出,所以儿媳妇平时多给婆婆做顿饭,婆婆心里会格外热乎。”王秋美说。
婆媳故事
虽然不住一块,经常蹭饭关系亲
  王丽丽与婆婆关系非常好,婆婆待她如同亲生女儿一般,王丽丽跟婆婆也格外亲。王丽丽称,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是婆媳之间“保鲜”的有效方法。
  王丽丽说,他们三口人有属于自己的小家,公公婆婆与自己住在同一个小区。早饭晚饭,王丽丽与丈夫都去公婆家蹭饭,孩子白天交给老人照看,只有晚上才接回自己的小家。这样一来,既与婆婆的关系非常密切,又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双方都比较放松。
  家住潍城区焦化厂宿舍的李静与婆婆的关系也非常好,她也是和丈夫孩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公婆则住在与自己家一路之隔的另一个小区。平日里,李静与丈夫、孩子都是去公婆那儿吃饭,晚上回家。“我周围也有朋友与婆婆生活在一起,很多事情都不方便,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矛盾。”李静说。
  家住奎文区中央生活城小区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婆婆老家在临朐,如今他们还没有孩子,所以婆婆还没有来。但是,为了处理好婆媳之间的关系,她与丈夫商量着在他们小区租一套房子给公婆住,既来往方便,又保持了独立空间。“不在一起住并不是说不孝顺婆婆,只是想让婆媳间的关系变得更好。”李女士说,她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丈夫的赞同。
“夹心人”既体谅婆婆又理解儿媳
  家住奎文区圣荣广场小区的孙女士处理婆媳问题很简单。今年59岁的她有3个孩子,她目前住在小儿子家。她告诉记者,孩子们都是靠自己的能力打拼的,她觉得他们什么事都能处理得很好,如今住在一起,更是什么事也不管。“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小时候我就没管过什么,三四十岁了,我更不能管什么。”孙女士说,事情管得越多冲突会越多。
  奎文门社区居民季萍今年54岁,如今的她既是儿媳,又是婆婆。季萍21岁结婚,已经与婆婆朝夕相处了33年,她的儿子于2012年结婚。
  作为既是儿媳又是婆婆的“夹心人”,季萍称当好这两个角色并不是件容易事。既得照顾婆婆的感受,又要照顾儿媳的感受,很多事得思虑周全才能做。“一些生活细节上也得注意,比如我婆婆爱吃炖得比较烂的菜,我儿媳妇喜欢吃新鲜的菜,所以得协调处理好才行。”季萍说。
  虽然当这个“夹心人”并不容易,却让季萍更加理解自己的婆婆和儿媳。“当上婆婆了,会对自己的婆婆更加宽容,自己也是儿媳妇,所以对儿媳妇的一些心思也非常理解。”季萍告诉记者,由于对两方的心思都能理解,所以如今三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
  “有些事该忍就得忍,家和万事兴,无论有多少钱,如果家里不和睦,就不幸福。”季萍说,她的婆婆非常通情达理,她从婆婆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把这些东西也运用到了与儿媳的相处上,效果非常好。
心理专家
理清边界不易生矛盾
  我市著名心理专家杨秀蕾表示,婆媳关系是很多家庭的“老大难”问题。因为孩子的教育、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对婚姻中男女分工定位的理解等方面的差异,婆媳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表面上看起来,是观念的碰撞导致的婆媳矛盾,实际上矛盾的根源在于家庭中人际关系的边界不清楚。
  造成边界不清楚的最大责任人是夹在中间的那个男人,他常常希望妻子“我妈是我妈,我妈也是你妈”,让母亲跟妻子彻底变成一家人,结果却更糟糕。因为亲子和婚姻是不同的亲密关系,而婆婆很容易入侵小夫妻的生活,这种错位,使两代人的生活纠缠在一起,让很多问题恶化、扩大。
  当媳妇认同“我妈是我妈,你妈也是我妈”时,很容易把对理想妈妈的期待放到婆婆身上,然而,如果期待落空,怨恨就会由此而生。
  那么,该怎么维持一个清晰的边界呢?杨秀蕾说,另一位心理专家曾跟她说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他新婚不久时,母亲打过电话来问:“媳妇在家吗?”他说:“没在。”母亲接着说:“太好了,正好咱娘俩可以拉拉呱。”他立刻明白了母亲的意图,回应道:“妈妈,这样不好,文文(媳妇)也是咱家的人,有什么事情最好当着她的面说。”还有一次,母亲想过来帮忙打扫卫生,他告诉母亲:“我跟文文结婚都是大人了,您养我已经很辛苦了,活我们自己干,您老人家来享福就行。”这两件事后,母亲放弃了干涉小两口的生活。
  杨秀蕾表示,小两口结婚后,老人应该把他们当成独立的家庭看待,不要凡事都过问;年轻人也要尊重老人的生活行为习惯,并适当地给予照顾。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不要生活在一起,彼此间有了一定的空间和心理距离,尊重而客气,这是形成婆媳良好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前提。 本报记者 齐英华 李楠
◎相关新闻
志愿者为老人制作菜饼蛋挞
  本报讯 5月9日,潍城区城关街道曹家巷社区居委会内欢声笑语,志愿者们陪着社区内的老人一起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母亲节。记者在现场看到,志愿者们为老人制作了菜饼、油饼、面条、蛋挞等各式各样的面食,并为老人们送上了自己购买的康乃馨,老人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5月9日上午8时30分许,记者来到了潍城区城关街道曹家巷社区居委会。在该社区居住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今年已经71岁了,由于她的儿女都在外地,今年不能回家陪她过母亲节,可是能和这些志愿者一起过节,她的心里同样很高兴。
  在现场,最吸引老人们注意的,便是5名身穿白色衣服的年轻人制作的各式面点,有寿桃、刺猬、花、兔子等各种造型。“这些造型都是我们前一天特意设计的,为的就是母亲节这个活动。”潍坊商校的学生赵福章说,母亲节当天能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们都觉得非常有意义,希望社区内的各位“妈妈”能够喜欢他们做的面点。
  除此之外,潍坊学院的志愿者们也赶到了现场,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一起制作面条、菜饼等,忙得不亦乐乎。
  “每次活动我们都会来,这次母亲节活动同样不例外。”潍坊学院的学生贺岩告诉记者,他们一共来了17个人,在此之前,他们还自己出钱为老人购买了不少康乃馨。
  上午9时许,志愿者将制做好的菜饼和面条分给老人。在7号楼居住今年75岁的孙素英告诉记者,当天她们不仅吃到了好吃的菜饼和面条,志愿者们来到现场和她们聊天谈心,她们也十分高兴。
  当天上午9时30分许,蛋挞、油饼和各种各样的面点也出炉了。“我们都快吃不下了,但是看着这些色香味俱全的面点,我又吃了一个蛋挞。”在居民李女士笑着说。
  潍城区城关街道曹家巷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江宏告诉记者,为了本次活动,他们社区整整准备了3天。社区居委会出钱购买了近千元的食材,并联合志愿者们,一共邀请了社区内60岁以上的约四十位老人,一起在居委会里过母亲节。由于社区内也有一些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赶到现场,他们会将制作好的面食糕点送上门。
           (记者 王路欣)
女儿不在身边,社区送来祝福
  本报讯 5月9日上午,潍城区城关街道城隍庙社区和潍坊银行北门大街支行的工作人员一同走访慰问社区内两名母亲,代替远方的孩子为她们送上节日的祝福。
  据城隍庙社区书记王其星介绍,走访的第一位母亲谭玉清是自幼瘫痪的残疾人,平时需靠拐支撑才能站立,原在潍坊福利彩印厂工作,现已退休,她的丈夫靠打工补贴家用,他们的双胞胎女儿已经上大学。
  来到谭玉清的家中,王其星向她送上一束康乃馨时,谭玉清开心地笑了。谭玉清告诉记者,她非常感谢社区对她的关心,有了社区的支持和帮助,她也有了更大的勇气面对生活。“我们得到了好多人的帮助,等两个女儿有能力了,就会让她们回馈社会。”谭玉清笑着说。
  走访的另一位母亲寇淑梅现在潍城区一家企业工作,她的丈夫下岗后一直打零工,两个女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20岁大女儿的耳朵听力在80分贝至90分贝之间,平时需佩戴助听器,现在临沂大学学习编辑出版专业。5岁的小女儿在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小女儿近期准备做人工耳蜗,只要她能听见,一切都有希望。”寇淑梅告诉记者。
  王其星告诉记者,寇淑梅从来没有主动寻求过社区的帮助,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才了解到其家里的状况。
  “母亲节来临,她们的孩子也不在身边,我们算是替她们的女儿送个祝福吧。”王其星说。     (见习记者 肖冬梅)
比赛叠衣服梳头让妈妈省心
  本报讯 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梳小辫比赛……5月6日,寒亭区开元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开展了“感恩母亲,传承孝道”争做生活小能手比赛活动。  
  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了寒亭区开元街道孙家杨孟小学,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次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分高中低三个组别。一、二年级学生为低年级组,参赛项目是整理书包、扣扣子。三、四年级学生为中年级组,参赛项目是系红领巾、系鞋带。五、六年级为高年级组,参赛项目是叠衣服、扎小辫。这些平时很平常的自理劳动,对于学生们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赛正式开始后,记者看到低年级组的同学们纷纷起立,站在书桌前整理自己的书包。“以前都是妈妈帮我整理书包,现在我也要学习着自己整理,给妈妈减轻负担。”一年级学生冯良树一边整理书包,一边对记者说。
  今年读六年级的孙寒梦拿起桌上敞开的校服,将衣服叠好,整齐地摆在了桌子上。她对记者说,平日里,妈妈为她洗衣做饭,非常辛苦。她当天的参赛项目是叠衣服、梳小辫。她出色地完成了叠衣服的比赛后,又拿起了梳子,把头发梳理好后扎起了马尾辫。“以后我要自己叠衣服、梳小辫。不仅如此,我还要为妈妈干家务,让她省心。”孙寒梦高兴地对记者说。
       (记者 张静 刘晓梅)
“小厨师”显身手让妈妈品尝
  本报讯 5月8日下午,奎文区德信现代学校联合潍坊港华燃气公司在学校操场共同举办了“红领巾巧巧手——我为妈妈做道菜”烹饪大赛,孩子们通过给妈妈做菜,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爱与祝福。
  这次厨艺大赛主要由冷拼和热炒两部分组成,比赛的上场次序是按照高年级到低年级,按照班级次序进行的。热菜莱品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制作,凉菜菜品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制作,每道菜只有一次制作机会。选手用1分钟做参赛作品自述,为自己争取表现分数。每位同学只能由一位家长陪同参与,家长只能做辅助工作,主要烹饪过程由孩子单独完成。
  当天下午3时,烹饪大赛正式开始。随着主持人的一声号令,“小厨师”们立即开始动手操作起来,点火、切菜、搅拌、装盘……秀出了十八般厨艺,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道道精美佳肴新鲜出炉,西红柿炒鸡蛋、茄汁樱桃肉、丝瓜炒大虾等散发着香味,融合着孩子们的欢乐笑声,弥漫了整个校园。
  六年级的王友琪制作了一道特殊的佳肴——酸辣鱼,这道菜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王友琪妈妈自己创作的菜肴,“妈妈说吃鱼会变聪明,经常做给我吃,妈妈非常辛苦,母亲节到了,我想做给妈妈吃,感谢妈妈对我的照顾。”不少家长奔着酸辣鱼的香味前来参观,纷纷赞扬其色香味俱全。
   (记者 张洁 见习记者 肖冬梅)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