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北宋名相王曾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少年才俊,名播乡里
2015年05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年才俊,名播乡里



  王曾少年时代即以聪慧过人享誉故里,据说十岁就能出口成对,吟出漂亮的诗句了。他青年时代的《早梅》诗广为人知,表现了王曾在青少年时代就有科举中状元、入仕为宰相的远大志向。他拿着这首诗拜见当时素有文名的大臣薛奎,薛奎看罢大喜,说:“足下看来不但要中状元,还要做宰相呢!”
少时父母皆早亡,得遇名师张震
  王曾(977年—1038年),字孝先,北宋青州郑母村人。根据宋史记载,“曾八岁,父母皆丧,鞠于叔父宗元。叔父爱逾亲生,曾事叔如父。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
  关于张震是否名师,史料记载虽然不多,但北宋以来有关王曾的资料,说法均持此观点。宋王偁著《王曾传》说:“里人张震有道之士也,曾从学之。”
  除了历史记载,当地还有一段民间传说。传说华山隐士陈抟,字“扶摇子”,号“图南”,宋太宗赐名“希夷先生”。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净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是为有宋以来知识文人偶像。
  陈抟一生就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记名弟子种放,另一个徒弟就是晚年所收的嫡传弟子张震。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陈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遂把张震唤到面前。告诉他,太祖赵匡胤英明神武,太宗赵光义虽不及其兄,但尚可守成。现在太祖已薨,太宗虽然尚在,但是年纪已大,必不久矣。倘若太宗一去,则其余赵氏子孙无一可堪大任,宋朝必将被北方虎狼之邦欺辱。
  陈抟让张震答应他,在世间寻找一位天资聪颖、堪当大任之人,将所有学问倾囊传授,将其培养成一位定国安邦之才,出来辅佐大宋,以对抗北方契丹铁骑的入侵,保大宋江山永固和黎民百姓平安。
  为了不辜负老师的心愿和嘱托,陈抟故去以后,张震就开始遍游天下,在民间寻访贤才。几年之后,他来到青州。
  青州乃海岱雄邦、东夷古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果然,在这里他遇到了少年王曾。张震见王曾长得眉清目秀、天资聪颖,法相甚异,有贵人之相,心中暗喜。经过了解,知道他是个孤儿,随叔父一起生活。询问一些日常小事儿,皆能应答自如,且悟性极好,就收他做了徒弟。
  张震倾一生所学,教授王曾,决心把他培养成一位学富五车、尽忠报国的栋梁之材。
  张震收授王曾以后,富弼在《王文正公曾行状》中是这样记载的:“震以语工部曰:‘老矣,未尝见如是儿,观其识致宏远,终任将相’。”
受益名校矮松园,对此一往情深
  王曾曾就学于青州矮松园。矮松园,在今青州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北宋,因院中对植古松两株,干矮枝阔,时称“矮松园”。在宋代,为全国官学中四小书院之首。
  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二《古迹志》(上)说:“(矮松园)今松林书院……王曾读书处。”
  据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载:“十三贤祠,在松林书院。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昂奏请立祠。”该祠祭祀宋代十三位德政显赫的青州知州——王曾、寇准、曹玮、庞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弼、欧阳修、吴奎、赵抃、张方平、刘挚,为书院学子们树起效法楷模。松林书院作为青州治学、教育胜地,历经了千年沧桑。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西学冲击下,书院被废除,改为青州公立中学堂。民国三年(1914年)又改名为山东省第十中学,校园扩建到书院以外地域。教育总长蔡元培曾亲题“勤朴公勇”牌匾作为校训,高悬门上。1952年改称省立益都第一中学,1986年,定名青州市第一中学。
  据了解,王曾罢相知青州的时候,曾经到矮松园故地重游,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矮松赋》,可见他对母校的眷眷深情。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很早展现政治才能
  富弼《王文正公曾行状》中有一段文字说:“(王曾)十五岁,时郡有田讼久不质,将佐患之,公偶与典校者坐,亟闻其昧语,谓不可白,公立为发其奸隐,讼者气索,狱遂判,里人服其幼悟。”
  文中说王曾十五岁时,当地有一田产案久拖不决,小王曾在与办案典校交往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他决心主持公道,还被告一个清白;经过细心推断、揭示案情,原告气馁,案件遂判。
  后来的南宋人郑克在《折狱龟鉴》中引《沂公言行录》,其中有详细描述,兹录于下:王曾丞相,少年谒郎僚,有争负郭田者,封畛既泯,质剂且亡,未能断决。曾曰:“验其税籍,曲直可判。”郡将从之,其人乃服。此案中,王曾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即“税籍可以为证”,从而顺利断案。体现了王曾的政治才能、不为纷繁芜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直奔要害之处。同时,王曾看到了“税籍”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少年的王曾即对于政治制度较为留心和熟稔的政治敏锐性。再次,王曾断案重证据,以税籍为证据判断“隐恶”,展现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政治素质。
  关于王曾的勤奋好学,南宋施德操撰《北窗炙輠录》这样记载道:“王沂公……在太学时,至贫。冬日止单衣,无棉背心,寒甚。则兄弟二人以背相抵,昼夜读书。”
  王曾的家族,乃唐末“开闽王”王审知之弟王申圭先祖的后裔。史料记载:“王氏以爵祖于周,至东汉霸,别族支居琅琊及祁,皆为望姓。而太原者尤著,世世有子不绝。公即太原人也。其先旅于无棣,唐末屡徙,晋避地青社,遂家。”在青州,到鲁国太夫人生下王曾的时候,已数代为农,沦为贫寒之家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