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曾罢相后,以吏部尚书知兖州。王曾入宫谢恩,加封资政殿大学士,改知青州。他回到故乡青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建州学,并奏明皇帝,请仁宗亲赐校名为“青州州学”。没过多久,青州州学便学子满院,书声朗朗,兴盛起来。王曾逝世后,为表彰他的政绩和操守,宋仁宗亲自为他撰写了“旌贤碑”的碑额,后又把他的家乡更名为“旌贤乡”,即后来的山东省青州市原郑母镇。 主政地方,首倡设学田以瞻学的制度 当时,李迪知青州,三年任满,改知兖州。回想当年,二人分别在咸平、景德年间参加科举考试,先后状元及第,同朝为官;王曾中咸平状元,李迪中景德状元。未曾想到,事过境迁,两人又俱在罢相后先后知青州。因而这次相见,交割公务,分外感慨。王曾作“移镇衮海诗”一首,赠李迪。 他回到故乡青州任知州,第一件事就是兴建州学,并奏明皇帝,请仁宗亲赐校名为“青州州学”。为了办好州学,他划拨了30顷土地为学校建了120间房屋,每年拨给学校经费31万钱,还请了许多著名学者、先生任老师。他还把家中大批藏书捐赠给学校。没过多久,青州州学便学子满院,书声朗朗,兴盛起来。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王曾又向仁宗皇帝求赐《九经》,得到皇帝的允许,御赐《九经》很快就送到了青州州学,师生们很是感激皇恩浩荡。 自王曾所请之后,形成制度,凡州郡立学者,皇帝皆赐《九经》。 1033年,王曾改任河南府通判时,亦在河南建了府学,深受当地民众称赞。 我国封建社会设学田以瞻学的制度,创始于宋代,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朝。宋朝最早提出设学田以瞻学的就是王曾。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卒,赵祯即位,是为仁宗,太后刘氏同听政,王曾时任中书侍郎、平章事,为副相;颁给兖州学田十顷,诸州颁学田从此始。 君子知命,六十一岁于病中平静辞世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四月,王曾第三次罢相后知郓州。这一年,由于终年劳累、积劳成疾,他病倒了。入冬以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屡感风寒,十月初的一天竟昏厥过去,虽很快痊愈,但眩晕时常发生,病情极不稳定。但在这一年里,他还是建起了郓州的州学。在病中,他念念不忘学校的建设,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办学之举,十分感人。 仁宗宝元元年冬十月甲戌,有巨星坠于寝,左右惊告之。王曾却愈显平静,谓之曰:“后一月当知之。”果然,如期而薨,人们感叹天象感应之神奇,皆曰:“君子知命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九日,王曾病卒于郓州,享年61岁。 王曾仙逝的消息,传到汴京,朝廷震动,仁宗皇帝辍朝二日,以示哀悼,赠侍中,谥文正。 纵观王曾的一生,政绩显著、著作颇丰,诗文斐然。他删定、校订、编纂的书目有《景德农田敕》5卷,《祀汾阴仪注》,《异河形势图》,《十道图》,《圣政录》,《御集》三百卷。 根据其他资料载,王曾的著作还有《九域图》三卷,《上契丹事》一卷, 王曾书画俱佳,尤工诗赋。他的咏梅诗被传诵一时,他的《有教无类赋》和《有物混成赋》更是脍炙人口,时称奇才。 王曾所著之书大多已经失传。仅《笔录》一卷和《上契丹事》中《行程录》及不多的诗文传世。清代纪昀将《笔录》一书收入《四库全书》时名为《王文正笔录》。该书凡33条,所记皆为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及宋仁宗时的朝廷旧闻,所言确凿有据,历来为史家所重视。 王曾逝世后,为表彰他的政绩和操守,宋仁宗亲自为他撰写了“旌贤碑”的碑额,后又把他的家乡更名为“旌贤乡”,即后来的山东省青州市原郑母镇(现属谭坊镇),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始。 后来朝廷为皇帝宋仁宗建立祭祀庙堂,下诏选择有功将相配享,最后认定王曾功为第一。 王曾去世后,归葬于他的家乡郑母村东南的月牙岭下,赐御葬。
故里遗存尽沧桑 清明时节多凭吊 在山东省青州市第一中学松林书院内,矗立着一尊王曾雕像,周围古木森森,矮松依旧,这里曾经是王曾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 在青州城东关,有一条“积儿巷”,古色古香的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是王曾在青州城的故居。据《益都县图志》记载:王沂公故宅,在城东关积儿巷。旧有鸭脚树一棵,干甚古。树东南有井,水甘洌。相传皆沂公宅中物,今已不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王椿刻石记之,久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署知府武功张玉树立石于粮食市街,曰:“宋宰相王文正公故宅”。 清代段松苓,益都东关人,著有《益都金石记》。他的里谣之一曰:“井深街阔是吾乡,屈指高风数二王。请看故国银杏树,行人千古式甘棠。”二王是指王曾与其弟王子融。银杏树,传说为王氏兄弟手植。王曾故宅后门至今称白果庄巷。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知县李祖年创办县立第一所高等小学堂,校址设在王曾故宅,位于东关粮食市街路南,大门朝北。后来几经改造,已经面目全非了,所幸“积儿巷”犹在,如今在这里就读的莘莘学子是全日制青州一中附属实验学校。 俯瞰山东省地图,一条由省城济南连接青岛的省级公路横贯东西,它像一条彩带,从王曾的故乡青州市谭坊镇郑母村飘过,他的后裔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丁兴旺。 王曾的御葬墓,建在郑母村东南方向的月牙岭下、洗耳河畔。墓地在新中国建国后尚保存一定规模,有雕龙碑、石人、石马、石羊等排列墓前,宏伟壮观,随着岁月的流失和变迁,如今已是荡然无存。然而,每年清明时节,依然会有王氏后裔来到墓地旧址,凭吊先贤,寄托哀思。 本期图片由房永江提供(署名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