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6人被控窃取商业秘密,校方否认存在不当获利行为 近日,中国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因牵扯专利相关的商业纠纷,入境美国时遭逮捕和“高调”起诉。美国把一种涉及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技术称作“敏感技术”,指称当事人涉嫌“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秘密罪”。据了解,在美方对张浩等6名中国公民的指控中,多次提及天津大学并意指学校有不当获利,天津大学校方对此表示愤慨并坚决否认,称将保留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校誉的权利。 六中国人涉商业纠纷被美方起诉 张浩1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城市洛杉矶入境时遭逮捕,原因是美方当局今年4月1日备案一份起诉书,把他以及另外5名中国人列为“被告”。所谓“备案起诉书”,即不公开起诉对象和内容,仅向执法机关提供相关线索。 逮捕张浩后,美国司法部公开声明以及相关起诉书。依照公开的内容,总共6名当事人,都是天津大学及其关联企业员工,其中3人曾经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同学;张浩和另外一人同时期在这所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以薄膜体声波谐振器(FBAR)为研究课题,毕业后分别在思佳讯公司(Skyworks)和安华高公司(Avago)就职,从事FBAR部件设计,用于移动设备过滤无线电信号。 2009年初,张浩所在思佳讯公司退出FBAR业务,由安华高公司接手。同一年稍后,张浩与他的那名同学先后回国,共同创业、制造FBAR产品,同时就任天津大学教授。 2011年,张浩在美国申请技术专利,触动那名同学先前在安华高公司的一名技术主管。两人随后以当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涉“侵权”事宜…… 从美国司法部公开声明以及相关起诉书公开的这些内容,已经可以明显看出,纠纷的双方,是张浩等人与安华高公司。
天大回应反对科学问题“政治化” 记者21日从天津大学了解到,在此次美方对张浩教授等6名中国公民的指控中以及美国媒体的报道中,多次提及天津大学并意指学校有不当获利行为,天津大学校方对此表示愤慨并坚决否认。 该校指出,此事本是技术纠纷,但将教授的科学研究无限“政治化”,甚至上升到“经济间谍”的程度,必将损害正常的学术交往。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政府对有关事态严重关切,正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中国政府将确保中国公民在中美人员交往中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中国驻美外交人士披露,中方获得美方通报,已向张浩教授提供领事保护服务,包括联系律师。
美方或用“黑客”手段获取“证据” 美方诉状中,没有列出张浩及其同学在美国企业接触过任何与军事相关项目,只是说FBAR技术能用于军事。 FBAR如今最常用的场合,是手机之类移动电子产品。但是,美国司法部声明把FBAR称作“敏感技术”,指认6名当事人涉嫌“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秘密罪”,更因为当事人所属中方机构与政府关联而指认他们图谋让中国获得“经济优势”。 更有“名堂”的是,起诉书所列的“证据”主要以电子邮件为主,既包括当事人在美国期间的私人通信,也包括他们身处中国所收发邮件。 美国调查部门如何获得这些私人通信,恐怕难以撇清“黑客”手段的嫌疑。
◎观察 民事纠纷被放大 “升级”成刑事案 事情原本很简单,无非两名中国人,在美国高等学府深造,同学、同专业、同一课题,研究颇有“心得”,于是萌生创业“梦想”。 他们各有专长,亲身设计,否则两家美国企业也不会录用。两人在美国与风险投资商接触,也与中国机构联络,最终选择回国落户。两人中的一人离职创业后获得美国专利,而他原先供职的企业已经退出与专利相关业务。 问题在于,另一家企业还在;而企业与学校相比,对“产权”和“利益”更执着,对员工“限制”和“计较”更严苛,一些时候对“同行”或称“对手”更凶狠。 在技术行业,前任员工与前任“老板”闹翻以致交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但此事蹊跷之处在于,企业不出面,却由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介入,30页篇幅起诉书、3页纸声明,列6名被告、32项罪名,形似“高高举起、狠狠砸下”,把至多一起民事纠纷放大为至少一桩刑事案件,甚至生拉硬拽出“中国政府关联”,招得西方媒体好一阵兴奋。 但凡了解诉讼所涉及技术者,大都认为这桩诉讼“夸张”。一位前任软件工程师、现任企业家解读:现在好像是趋势,但凡公诉案,都会“过度指控”,用以吓唬“被告”,迫使当事人“认罪”。 本报综合报道
|
|